平阳好处是汾西
——王恽咏平阳散曲赏析
2015-07-13艾炬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艾炬[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平阳好处是汾西
——王恽咏平阳散曲赏析
⊙艾炬[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元代文学家王恽官居平阳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散曲。这些作品,歌咏了平阳一带的秀美风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描摹古代平阳的山水画卷。作品语言本色,浑然天成,在艺术手法上,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学传统。
王恽 咏平阳 散曲创作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代前期著名文学家,著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秋涧先生大全集》一百卷。王恽一生仕宦四十余年,曾在山西、山东、福建等多地任职。至元九年(1272)至十三年(1276),出任平阳路(今山西临汾市)总管府判官。此间,他游览了平湖①、尧庙、临武堂②、鹳雀楼等平阳名胜,并留下了大量宴游作品。在其现存41首散曲中,有16首是任职平阳期间所作。这些作品多为咏景抒情之作,描摹了古代平阳的秀美风光,故称之为咏平阳散曲。
【仙吕】后庭花·晚眺临武堂
绿树连远洲,青山压树头。落日高城望,烟霏翠满楼。木兰舟,彼汾一曲,春风佳可游。
这是一首春日游赏之作,描写作者傍晚时分,登上城墙远眺临武堂时所见的景象。首句“连”字,写出了绿树的繁茂与广阔;次句“压”字,将远山与近树融为一体,非常符合傍晚时分的视觉特点;后面“满”字,勾勒了烟霏之浓翠,楼台之雄壮。末尾三句,点出了美景所在——“彼汾一曲”,即汾河湾。青山绿水,落日余晖,云烟缭绕,兰舟轻摇,诚为踏青游春的美好时节,作者因此在结尾赞赏道“春风佳可游”。全曲语言简练,清新自然,为我们呈现出一派春风骀荡、宁静祥和的景象。令人遗憾的是,如此景物名胜,后来却遭到毁坏。元末张翥在七律《郡城晚望览临武台故基》中写道:“全晋山川气象开,满城烟树拥楼台。土风旧有尧时俗,人物今无楚国材。千嶂晚云原上合,两河秋色雁边来。昔时胜赏空陈迹,落日登临画角哀。”同样是傍晚时分,同样是登高远眺,同样是烟云霭霭,但昔时的胜赏之处,只留下残垣陈迹,怎能不让人惋惜哀伤呢?所幸有王恽这支散曲,为我们留住了临武台昔日的壮丽景象。
【越调】平湖乐·乙亥三月七日宴湖上赋
春风吹水涨平湖,翠拥秋千柱。两叶兰桡斗来去,万人呼,红衣出没波深处。鳌头游赏,浣花风物,好个暮春初。
山阴修禊说兰亭③,似觉平湖胜。春服初成靓妆莹,玉双瓶,兴来径入无何境。使君高宴,年年此日,歌舞乐升平。
柳边飞盖簇晴烟,人在平湖宴。碧潋瑶翻映歌扇,绮罗筵,人生几度春风面。江山画里,一时人物,斜日重留连。
这是一组描写春日修禊宴饮之作。暮春时节,作者置酒席于平湖之上,与同僚把酒言欢。春风吹拂,湖水潮涨,岸上的景物在波光映衬下,显得分外青翠。一个“拥”字,不仅写出了湖光春色之美,更写出了秋千的生气与灵动。再看那两叶精美的兰舟,在碧波中往来竞渡,时隐时现,引得游人阵阵欢呼。风光如画,人在景中,好一幅暮春游赏图!
文人宴饮之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晋代王羲之等文人骚客会聚会稽山阴之兰亭,饮酒赋诗,留下了千古名作《兰亭集序》。面对平湖春光明媚、热闹非凡的景象,作者不禁发出“似觉平湖胜”的感叹。在作者看来,今日的平湖禊宴,比起当年的兰亭集会,毫不逊色,甚至还要略胜一筹。这绝不是盲目自夸,而是开怀畅饮、兴致勃发时的心情流露。穿着鲜洁亮丽的服装,摆着精美华丽的宴席,且歌且舞,与民同乐,年年如此“歌舞乐升平”,怎能不让人由衷赞叹呢!
“江山画里”二句,当为化用苏轼《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之意。作者笔锋一转,由写景转为抒情,由尽情享受美好时光转为对人生的思考。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没有不老的容颜。功名富贵都是过眼云烟,青春年华总是那么短暂。“斜日重留连”,不知不觉已是日暮,斜阳余晖让人倍觉珍惜,深深留恋。至此,作者完整地呈现了从欣赏景物到赞赏宴饮再到感悟生命的情感变化过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论。这三支小令,紧紧围绕暮春这一特定时节来咏景,以我观物,使景物皆著我之情感,不仅写出了春之色彩,更写出了春之神韵。在艺术手法上,既有“兴来径入无何境”的放纵,也有“人生几度春风面”的理性节制,体现了“乐而不淫”的诗学传统。
春光固然美好,秋景亦有佳处。王恽咏平阳的散曲中,除上述几首为歌咏春景之外,余者皆为描写秋景之美。不过,受文人“悲秋”传统的影响,在吟咏湖山秀美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心中的缕缕惆怅。试看《【越调】平湖乐》组曲④:
鉴湖秋水碧于蓝,心赏随年淡。柳外兰舟莫空揽,典春衫,觥船一棹汾西岸。人间万事,暂时放下,一笑付醺酣!
秋风袅袅白云飞,人在平湖醉。云影湖光淡无际,锦屏围,故人远在千山外。百年心事,一樽浊酒,长使此心违。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秋风湖上水增波,水底云阴过。憔悴湘累莫轻和,且高歌,凌波幽梦谁惊破?佳人望断,碧云暮合,道别后意如何。
这组《平湖乐》均为描写汾西、平湖秋日的景色。第一首同样是游赏宴饮之作,不过美好景物依旧,人的心情却有不同。“秋水碧于蓝,心赏随年淡。”虽为写景,却又无意绘景,更无心赏景。为什么呢?随着时间推移,作者久在地方为官,隐隐流露出内心的不满。这其中,除了对乡土故人的思念之外,最让他忧心的就是仕途。作者上任平阳路总管府判官之前,是在京师任监察御史一职,外放做地方官,相当于是贬谪。何时能得令还朝,自然是热切期盼的事。好在作者心态豁达,虽然遭贬,但能够在如此文化深厚、风光秀丽之地为官,亦不失为人生乐事。所有不快暂时放下,满载美酒,得醉且醉,将“人间万事”,都付笑谈中。
“平阳好处是汾西”,第二首开篇指出,平阳大地风光最秀美的地方,就是平湖所在的汾西。这里秋水碧蓝,山石泛翠,物产丰美,人杰地灵。作者不禁感叹,在这美丽繁华之地,即使做个地方小官,也是饶有意趣的,怎么会有人认为乏味呢?不能理解我心境的还有那些路人,纷纷取笑我醉后满身泥泞,他们哪里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真正让我陶醉的,是这青山秀水,无限美景。更可笑的是那些归巢的鸦雀,竟然为夕阳西下而啼叫忙碌不已。这里采用拟人的手法,人鸦对话,构思巧妙,趣味十足,让人忍俊不禁。同时,此曲也通过路人的取笑和鸦雀的忙碌,反衬出作者狂放洒脱、悠闲自适的心态。
第三首和第四首继续写对故人与故土的怀念。正所谓“自古逢秋多寂寥”,平湖醉饮之后,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重峦叠嶂的青山,倍感思念千里之外的故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这满腹心事,只有靠美酒来消解了。接下来,“采菱人语”与“波静如横练”二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这里山美水美人亦美,实在让人留恋啊。然而,“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这么美丽的山川,毕竟不是自己的故土,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久宦思归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首前两句写景,秋风吹过,湖水微波四起,云影倒映水中,随着湖波荡漾开来。随后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渔父》中“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之事,“湘累”即指屈原赴湘江支流汨罗江而死;二是宋代王灼《碧鸡漫志》中记载,唐玄宗梦见凌波池中龙女向他乞赐歌曲,玄宗遂为其作《凌波曲》一支,“凌波幽梦”即指此事。“莫轻和,且高歌”,表现了作者对屈原忠而见放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安慰。自己毕竟只是外放做地方官,而且还是在这湖光山色惹人醉的古都平阳,比之屈原,已经非常幸运了。“幽梦谁惊破”之句,流露出了对君王垂爱的期盼。“佳人望断,碧云暮合”二句,化用江淹《拟汤惠休》中“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诗句。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艺术手法,以“佳人望断”比喻君臣远隔而知遇难得,寄寓了希望得到君王重用的情感。
《平湖乐》这组小令,以乐景写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逐节渲染,层层递进。写景轻盈洒脱,以点带面,给人无限想象空间;抒情任性率真,恰到好处,没有过度的情感宣泄。在艺术观念上,体现了“哀而不伤”的诗学传统。
王恽官居平阳期间的散曲作品另有《尧庙秋社》和《寿府僚》两首。前者描写尧庙秋日祭祀活动,后者则是为同僚祝寿之词。《尧庙秋社》中有“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⑤之句,虽然对自然风景着墨不多,但描绘了秋社祭祀的欢闹场面和秋社活动的历史背景,成为记录平阳人民生活习俗不可多得的佳作。
总体来看,王恽这一时期的散曲作品,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语言洒落,意趣横生,堪称元曲本色派中的佳作。作者通过小令这一种文学样式,写景状物,为我们展现了元初平湖一带的迤逦风光,是一轴名副其实的平阳山水画卷。同时,通过王恽的咏平阳作品,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平阳地区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成为元曲的发祥地之一。
①平湖,在平阳城西五里。平水源于平阳西南二十五里的平山,至城西汇聚成湖,谓之平湖。《全元曲》卷十注释为今浙江绍兴鉴湖,实误。参见宁希元:《王恽散曲系年小考》,《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②临武堂,元代平阳的名胜。
③修禊,古人春季于水滨举行消除不详的祭祀活动。
④此组《【越调】平湖乐》共10首,此处选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五首。
⑤尧庙内的亭台。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后人因以“壤歌”为尧时清平的象征,并于老人击壤处筑击壤亭。
作者:艾炬,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戏剧文学研究。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