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主题

2015-07-13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030002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沃兹薄纱狄金森

冯 洁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030002)

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主题

冯 洁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030002)

艾米丽·狄金森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其诗歌仍给当代研究者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本文通过分析赋予她诗歌生命力的内在联系,揭示她诗歌死亡与爱情、死亡与永生的关系,从而得出其独特的死亡观以及死亡主题的最大特点。

狄金森;诗歌;死亡观;主题

一、引言

艾米丽·狄金森是美国一位革新诗歌的女诗人。她一生写过1700余首诗歌,生前仅发表过5首。然而她的作品却对现代派诗歌产生深远的影响。她在摆脱旧诗体的束缚创造新诗方面与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不谋而合。她的诗歌诗行不多,口语色彩浓重,不强调韵律,常常压半韵或完全不押韵,没有标点符号,也不受语法的限制,但意象鲜明活泼,来自生活却又富有新意。被誉为美国20世纪新诗的先驱。

二、狄金森独特的死亡观

狄金森对于美国文坛所做的最大贡献在于她对死亡的本质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她将死亡与对痛苦的感受以及对永生的向往紧密联系起来,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死亡,而是着力描写死亡与爱情、死亡与永生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清在诗人的头脑中死亡与死亡后的来生的可能性交织在一起。死亡是一座必须跨越的桥梁,因而必然给予死亡本身特殊的对待。”

1.死亡与爱情

与19世纪其她的女诗人一样,狄金森也喜欢描述爱情。在狄金森1700余首作品中,有超过300首是基于爱情主题的。在这些诗作中,情感时而炽烈如火,时而悲痛欲绝;时而灰暗迷离,时而缠绵悱恻。情感的跌宕起伏生动地展示了狄金森内心的冲突以及她丰富的精神世界。

作于1861年的第1737首诗是一个明证。在狄金森有生之年,这首诗被收录于她的诗集中。然而在她去世后,由于这首诗可能会暴露狄金森的秘密,它被人取走。在这首诗中,狄金森展露了一些未知的情感,表现出极度的痛苦以及对死亡的渴求。

“七年的忠贞对你的教诲

胜过妻子身份!

肩负沉重一直壮丽辉煌—

没有人怀疑我的王冠

因为我戴着荆冠直到夕阳西沉—

然后—才戴上我的王冠

巨大的秘密,但它被绷带包裹—

永远也不会泄露

直至倦怠的主人

带着它穿过坟墓到你身边” (第1737首)

“七年的忠贞”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字。狄金森在1855年第一次遇见查尔斯·沃兹沃斯(Charles Wadsworth)。七年之后,她写了这首诗。因此很多学者和批评家都坚信诗中的“爱人”正是查尔斯·沃兹沃斯。一方面,狄金森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妻子对丈夫的忠贞不渝;另一方面,这首诗所展现的最重要的情感是由分离所带来的无法忍受的痛苦。她的痛苦

“如此巨大,如此绝望得不可思议,

……离别就是我们对天堂的体验,

和我们要了解的地狱。” (第1732首)

“我戴着荆冠直到夕阳西沉”很显然是暗指耶稣受难:耶稣被迫穿上血红色长袍,戴上由荆棘做的皇冠。在夕阳的余晖中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这里诗人表达了为爱情殉难的意愿。与此同时,诗人坦诚在爱人之间存在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绝对不能向公众公布。(沃兹沃斯是一名有家室的牧师,在基督教教义中,与有妇之夫的爱情是不可饶恕的)正是由于极度的疲惫和破碎的心,诗人渴望死亡的到来。只有通过死亡她才能得到解脱,与爱人永远在一起。

2.死亡与永生

狄金森认为对于死后未知的恐惧要比死亡本身更令人感到可怕。由于她将死亡视为所有人的一个必经阶段,因此她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畏惧死亡、躲避死亡。面对死亡的淡然之心将她从绝望中解救出来,并且使她能够从更深层次探索死亡。在她晚期的诗歌中,死亡通常与永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她开始以更成熟、抽象的方式探讨死亡。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是狄金森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它戏剧性地展示了生前和死后的世界。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他殷勤停车接我—

车厢里只有我们俩—

还有‘永生’同座。”

在这首诗中,死亡被描述成为一名“绅士”。他礼貌地走下马车,邀请“我”一起踏上旅程。很多学者认为这里“死亡”是指撒旦。很显然,叙述者忙于日常琐事,无暇考虑死亡。然而死亡却从不曾忘记她。死亡是温柔友好的,而不是残忍恐怖的。在这里“永生”以一种人格化的形象出现很令人费解。因为死亡旅途的终点是永生,“永生”不能与“死亡”同游。

“我们缓缓而行,他知道无需急促

我也抛开劳作和闲暇,以回报

他的礼貌”

在这节诗中,“死亡”的温柔和冷静被充分地表现出来。并且“我”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由于与“死亡”同游,她抛弃了工作和闲暇时光,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

孩子们正喧闹,在操场上

我们经过瞩目凝视的稻谷的田地

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

Shaw指出学校、田野、落日代表着“生命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学校代表童年;稻谷代表中年;而日落代表老年。通过技巧性的整合,这些不相关的意象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露水使我们颤抖并且发凉

因为我的衣裳,只是薄纱

我的披肩,只是绢网

我们停在一幢屋前,这屋子

仿佛是隆起的地面

屋顶,勉强可见

屋檐,低于地面”

马车继续前行,而仅着薄纱的“我”却开始颤抖。恩格尔认为薄纱这一意象巧妙地将有限的生命与无限联系起来。因为薄纱不仅仅是死神的衣服,也是新娘的服装。或许身着婚纱,她能够在死亡的世界中遇见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最后,他们停在了一座英式房屋前。有学者认为“房屋”和“隆起的地面”指的是新掘的坟墓。“屋顶”是墓碑,而“屋檐”是棺材或是长方形的墓石。

“从那时算起,已有几个世纪

却似乎短过那一天的光阴

那一天,我初次猜出

马头,朝向永恒”

任性的“我”毫无感觉的在坟墓中度过了几百年。当她从永恒的沉睡中苏醒、冷静地回忆过去时,她只能记起马头似乎是面向永恒,死亡消失在马车停止的一刹那间。最令人惊讶的是,几百年的时间却似乎短过那一天旅途的光阴。

三、总结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狄金森在诗集发表后立刻成为了文学家关注的中心。本文从狄金森诗歌中独特的死亡主题出发,着力分析死亡与爱情、死亡与永生的关系。在狄金森眼中,死亡只是自然变化的一个过程,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通向永生的桥梁,具有特殊的荣耀。一方面狄金森承认生命的美好;另一方面她又赞美死亡。狄金森对死亡的探索将生命的意义从有限扩展到无限,从幻灭扩展为永生。此外,在众多的死亡经历的描述中,狄金森诗歌的最大特点在于她善于把死亡这一不为人知的过程具体化。尽管她没有明确界定死亡,也没有提出深奥的哲学概念,她却能独树一帜地从人类体验的角度出发,以生动的语言来展示死亡的过程和情景。

[1]Dickenson,DonnaEmilyDickinson[M]BergPublishersLtd.

[2]WendyMartin,TheCambridgeCompaniontoEmilyDickinson[M].Shang 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3]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沃兹薄纱狄金森
轻盈之夏
如果回忆即遗忘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薄纱内外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梦似幻
沃兹尼亚奇:大满贯冠军与世界第一双丰收
沃兹尼亚奇 七载沉浮
“最帅医生”牵手“环球小姐”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