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龙海歌仔戏(芗剧)的传承与保护

2015-07-13康晓玲福建省龙海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363100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歌仔戏龙海业余

康晓玲 (福建省龙海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 363100)

浅谈龙海歌仔戏(芗剧)的传承与保护

康晓玲 (福建省龙海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 363100)

歌仔戏又称为芗剧,是在台湾歌仔戏和闽南改良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源于漳州锦歌,成型于台湾宜兰,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宜兰和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集聚地,是维系大陆、台湾、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所有闽南人的一条重要情感纽带。歌仔戏的道白、唱词以闽南语、闽南方言为主,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十大类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芗剧)名列其中。

龙海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隶属漳州,与台湾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是歌仔戏的发祥地和摇篮。1928年,台南县学甲乡民到龙海角美白礁慈济宫进香谒祖,随来的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首次演出深受观众喜爱;随后又有新女班、霓生社、双珠凤、金声团相继到龙溪、海澄(现为龙海市)一带演出,歌仔戏即时风靡两县;民间近百个“南馆”“北馆”受其影响,均改为歌仔馆,并逐步转化成歌仔戏子弟班。1938年,海澄县浮宫丹宅村的名艺人邵江海,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以歌仔戏为基础,从流行于闽南的锦歌、民歌中汲取精华,揉合京剧、高甲、白字等剧种中的部分曲牌,创造出“改良戏”,风靡于闽南一带。至20世纪40年代,龙海相继出现一大批表演改良戏的业余子弟戏班。

新中国成立后,龙海的改良戏获得新机。合作化时期,业余剧团发展到上百个。1956年至1958年,政府文化部门组建专业剧团,改称为芗剧团,原海澄、龙溪两县先后组建了“海澄艺联”(后与“厦声”合并为海澄芗剧团)、“龙溪实验”两个专业剧团,对于龙海歌仔戏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一方面整理了170多个传统剧目,另一方面又创作了一批现代剧目。如以海防民兵为题材的《海岛民兵》,以抗洪救灾为题材的《堤上团圆》,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王占春》等,深受群众欢迎。1960年,龙溪、海澄并县,两个专业剧团也随之合并成为龙海芗剧团,又相继创作上演了《抗洪线上》《活阎罗黄河东》《锦江怒潮》《双考》《牧场新歌》《一号服务员》等一批现代戏。有的还选赴华东地区演出。在这一时期,活跃于农村中的业余剧团也仿效专业的作法,整理传统剧目,编写现代戏,演出定型戏,使龙海的歌仔戏(芗剧)活动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文化大革命”期间,歌仔戏遭受禁锢,专业和业余剧团全部解散。

1976年10月,随着传统戏、古装戏及地方剧种演出的复兴,龙海芗剧团恢复;一部分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转型成为演出歌仔戏的农村业余剧团。当时的农村业余剧团大多由生产大队举办,以本地演员为主,利用农闲时间从事排练演出活动,演员以领取大队工分为主要收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经济转型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村业余剧团抑或被个人承包经营、抑或转卖给个体文化专业户,逐渐转为以个体经济为主体。演职员队伍也逐步打破地域界限,每个剧团都可面向歌仔戏流传区域的任何县区招募演职员工。原来的农村业余剧团已完全转变为民间职业剧团,并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民间戏剧演出活动如火如荼,几乎是无日不演戏,无处不演戏。据统计,1980~1990年间,全市的民间职业剧团数量都保持在40团以上,从业人数约2000人,每年演出8000余场,每年观众数可达1500万人次。

从事歌仔戏的专业人员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对歌仔戏的剧目、音乐以及表演艺术进行新的探索和革新,再次整理一些传统剧目,使之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更臻完美。其中龙海芗剧团有12个剧目的唱段被中国唱片公司、香港东方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同时,又创作上演了一批优秀现代戏,其中1979年龙海芗剧团创作的《双剑春》,被选送作为龙溪地区歌仔戏赴京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创作、演出三等奖;1996年创作的《侨乡轶事》晋京献演。龙海文化部门坚持举办两年一度的民间职业剧团会演(已举办20届)、全市现代小戏会演(已举办7届),组织现代小戏剧本创作,编印《龙海现代小戏选》,排演剧目参加各级展演,获得多项奖次,其中1997年《约会》荣获全国第七届戏剧·曲艺“群星奖”铜奖。2005年7月,龙海芗剧团与福建省文艺音像出版社合拍十部歌仔戏电视艺术片,并出版发行。

歌仔戏曾是整个闽南文化区域观众最多的民间戏曲剧种,是所有闽南人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艺术,其孕育、形成和传播,是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歌仔戏真实地见证了闽台两地人民的血缘、情缘、亲缘、戏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岸阻隔,互不往来,而歌仔戏的信息传汇却从未间断,当时,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福建、厦门人民广播电台都特设“地方戏曲”栏目,通过电波,源源不断地把歌仔戏艺术的声韵送进台胞的心中,龙海芗剧团先后录制了《三凤求凰》《吕蒙正》《周成过台湾》《金石情》等数十部古装歌仔戏供广播电台播映。随着两岸的开禁,两岸同胞开始往来,1993年9月“海峡两岸(闽台)首届戏剧节”在福州隆重举行,龙海芗剧团创作的古装歌仔戏《疯女恋》被福建省文化厅选上,作为唯一的芗剧团参加戏剧节,台湾“一心歌仔戏团”也同时应邀参加,相隔五十多年的两岸歌仔戏首次在福州会演。

近年来,龙海政府文化部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两岸歌仔戏文化交流。2005年龙海石码镇芗剧团首赴金门演出,2006年龙海小百花芗剧团前往金门演出,深受金门乡亲的喜爱,进一步打响龙海歌仔戏品牌;2007年4月,台湾财团法人廖琼枝歌仔戏文教基金会到角美白礁慈济宫献演,这是自1928年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到角美白礁慈济宫进香谒祖演出以来,时隔80年后台湾歌仔戏剧团首次来龙海文化交流,两岸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融汇和弘扬。

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也起了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歌仔戏已开始从繁荣走向冷淡,面临观众流失的危机,在城市的生存空间逐渐萎缩,演出市场多数在农村,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演出都与民间信仰及民俗活动有关。部分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龙海芗剧团没有自己的排练演出场所,一批尖子老演员退休,一批有成就的创作人员调离,人才出现断层;民间职业剧团为了生存出现恶性竞争压价、人才随意流动、人员压缩减少等不良现象,演出质量受到影响。歌仔戏传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歌仔戏(芗剧),不仅是龙海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而且是龙海对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此,政府文化部门应加强领导,发挥主导作用,健全保护机制,采取应对措施,切实加大对歌仔戏的保护力度。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制定歌仔戏保护与传承发展规划,着手在体制改革、硬件建设、资料搜集与创作、传承、研究、开拓市场、加强宣传等方面来保护和发展歌仔戏艺术;要确立、命名一批传承人、传承单位,对传承人进行系统的培训,并为这些传承人、传承单位创造条件,提供环境,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让其进行传帮带,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培养新生力量,以保证歌仔戏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要依托芗剧团、文化馆、学校、乡镇科技文体服务中心的力量,建立普及教育机制,培养扩展观众群体,积极推进歌仔戏艺术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歌仔戏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对台文化交流,组织两岸互演活动,定期举办歌仔戏艺术研讨会,邀请台湾各地歌仔戏研究人员一起研究探讨,互相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两岸共同关心、共同热爱、共同发展的有益活动,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期,龙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扶持歌仔戏(芗剧)艺术的发展,盘活市区闲置的国有齿轮厂厂房,拨款装修后将交付芗剧团使用。龙海芗剧团已更名为龙海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共有50名专业人员从事歌仔戏艺术的创作、表演,担负起龙海歌仔戏(芗剧)传承与保护重任。

猜你喜欢

歌仔戏龙海业余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猴王”崔龙海以芋头为养生法宝
曾宝珠歌仔戏个人专场上演
为业余棋手诊脉
传统戏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以闽南歌仔戏为例
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的因缘
遮荫有方等
业余棋手错觉
业余棋手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