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数量及其变化

2015-07-12于占成李春宁麻应太

陕西林业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羚牛山地区光头

于占成,李春宁,葛 炜,麻应太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西安 710100)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数量及其变化

于占成,李春宁,葛 炜,麻应太*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西安 710100)

本文对保护区内多年来的羚牛种群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998年至2012年羚牛种群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32%~7.33%,2007~2012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最高,达到9.21%~9.34%。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秦岭羚牛;种群数量;变化分析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1]。自1980年牛背梁保护区建立以来,先后多次对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分布,以及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过一些调查研究与报道[2~6]。近年来野外巡护监测发现,该区域羚牛种群数量增加迅速,分布活动范围明显扩大。本文对连续多年来的羚牛种群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牛背梁保护区羚牛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保护区概况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秦岭东段,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地处柞水、宁陕、长安三县(区)交界处,其边界形状为一个沿秦岭主脊东西狭长分布的带状,总面积为16 418 hm2。它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牛背梁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统计,区内有种子植物113科525属1 268种,其中分布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1种(第一批),即红豆杉,有国家II级保护植物4种,即太白红杉、连香树、水曲柳、野大豆,陕西省地方保护植物28种;区内有脊椎动物24目78科204属305种,其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即羚牛、林麝、豹、黑鹳和金雕,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血雉、红腹角雉、红腹锦鸡、斑羚、黑熊、大鲵、秦岭细鳞鲑等26种,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动物23种。

牛背梁保护区距离西安市30 km。周边地区交通十分便利,东部有西康铁路与包茂高速公路从保护区腹底穿过,西部有210国道(G210)从保护区南北向穿过,南部有102省道(S102)沿保护区边界经过,同时还有不同等级的乡镇公路和乡村公路与保护区边界相连接。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人为活动干扰较为严重。

1.2 方法

2 羚牛种群数量与变化

2.1 羚牛总体数量与变化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0年10月。在保护区建立以来的三十多年历史中,就羚牛种群数量问题曾先后进行过5次专项调查(表1),其中,涉及到保护区全境的调查有3次,局部地区的调查有2次[2,6]。在上述调查以外,2012年底,根据多年连续巡护监测结果,对区内羚牛种群数量进行了一次估算(表1)。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总体数量,在1996—2012年的16年间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表1、图1)。羚牛在保护区全区的分布密度分别为0.36~0.44头/km2、0.73~0.79头/km2、1.25~1.36头/km2和1.95~2.13头/km2,其最高分布密度已远远高于佛坪保护区内1.29~1.56只/km2的羚牛种群密度[8]。

表1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数量统计

图1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数量变化图

从1998—2012年的14年间的羚牛种群数量年均增长率(计算方法参照曾治高等[8])情况来看(由于1996年的调查主要为夏季调查,为了减少分析误差,只对1996年以后的3次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14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7.32%~7.33%(表3),远低于佛坪保护区1984年至1996年的12年间10.64%的羚牛年均增长率[8]。在这3次羚牛种群数量调查统计中,2007—2012年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最高,达到9.21%~9.34%,1998—2007年9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较低,为6.23%~6.29%。而佛坪保护区羚牛的最高年均增长率则达到了18.48%,比牛背梁保护区羚牛最高年均增长率高出97.86%。

2.2 光头山地区羚牛数量与变化

210国道从牛背梁保护区西部南北向穿过,将保护区分割成了东西两部分。210国道日夜繁忙的交通对东西两部分羚牛种群扩散与基因交流产生了明显的阻碍[7]。

从羚牛在整个保护区的分布情况来看,保护区西部的光头山地区是羚牛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邵建斌等[5]研究表明,210国道以西的光头山地区分布羚牛117~119头,占羚牛总数的58.3%。杨芳等[6]调查结果显示,光头山地区的羚牛种群数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则迅速增长为145~150头(表2)。到2012年底,根据估算结果,光头山地区的羚牛种群数量也已占到保护区羚牛总数的一半以上(52.86%~54.06%)。

表2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光头山地区羚牛种群数量统计

光头山地区局部羚牛种群数量在逐年增长,14年来,分布密度从1998年的3.65~3.90头/km2上升为2012年的8.53~9.13头/km2(表2),其种群数量与分布密度几乎增加了2.3倍还要多。

光头山地区1998—2012年14年间羚牛种群数量年均增长率为6.25%~6.27%(表3),其中,1998—2007年9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4.66%~5.22%,2007-2012年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8.14%~9.23%。

邵建斌等[5]与杨芳等[6]的前后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光头山地区羚牛在2007-2008年的1年时间里,其年均增长率则高达23.08%~26.05%,在随后的2008—2012年的4年间,其年均增长率又下降为4.69%~5.38%,增长速度几乎恢复到了1998—2007年9年间的水平。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07-2008年的年均增长率比1998-2012年14年间的高出269%~315%,比1998—2007年9年间的高出417%~399%,比2007—2012年的也高出182%~184%。这一年中,光头山地区羚牛种群数量增加较为迅猛。

3 讨论

研究发现,不论是整个牛背梁保护区辖区,还是光头山局部地区,或是保护区东部地区,羚牛种群数量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羚牛年均增长率均在逐年上升(表3),增长比较同步。

表3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数量年均增长率

此外,面积为20.27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12.35%的光头山地区,虽然是牛背梁保护区羚牛最为集中的分布区,分布着至少52%以上的羚牛(最高达58.3%),但其年均增长率均略低于同期东部地区的总体增长水平(表3),这可能与光头山地区羚牛生存空间狭小、食物资源和隐蔽条件有限有着直接的关系。

研究中同时发现,2007-2012年5年间羚牛的年均增长率均明显高于1998—2007年的9年间的年均增长率和1998年至2012年14年间的总体年均增长率。对整个保护区而言,2007-2012年间的羚牛种群年均增长率高出1998—2007年47.83%~48.48%,光头山地区的高出幅度最大,达74.68%~76.82%,东部地区虽然幅度较低,也高出了20.20%~26.475%。究其原因,并非由于区内羚牛种群结构、或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异常变化所引起,而是由于保护区周边地区羚牛生境破碎化程度的加剧,以及森林旅游活动的竞相开展,导致人为活动干扰剧增,迫使区外羚牛向生存环境相对较为优越的保护区内迁移的结果。

[1] 解文治,宋世英,毕永周,等.牛背梁保护区的兽类资源现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5:22-27.[2] 吴家炎.中国羚牛[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3] 麻应太,田联会.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与数量[J].兽类学报,2002,22(4):248-253.

[4] 麻应太,李振斌,吴逊涛,等.秦岭东部羚牛越冬栖息地及其特征[J].兽类学报,2004,24(2):93-97.

[5] 邵建斌,赵文超,解振锋,等.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状况及濒危原因分析[J].野生动物,2012,33(2):55-58.[6] 杨芳,王西峰.光头山地区羚牛种群分布与变化[J].陕西林业,2010,(3):31.

[7] 吴逊涛,邵建斌,马宇,等.210国道对牛背梁保护区野生动物迁移扩散的影响[J].陕西林业科技,2011,(2):24-27.

[8] 曾治高,宋延龄,巩会生.佛坪自然保护区羚牛的种群数量与结构特征[J].兽类学报,1998,18(4):241-246.

Variation Analysis of Golden Takin Population Size in Niubeiliang Nature Reserve

YU Zhan-cheng,LI Chun-ning,GE Wei,MA Ying-tai*

(ShaanxiNiubeiliangNationalNatureReserve,Xi'an,Shaanxi710100)

Niubeiliang nature reserve is the main distribution area of Golden Takin(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in eastern Qinling Mountains of Shaanxi province.There were 320 to 350 heads of Takin within the reserve, with distribution density at 1.95~2.13 head/km2.In this paper, the Takin population variation in successive year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Takin population between 1998 and 2012 was 7.32%~7.33%, the highest was 9.21%~9.34% between 2007 and 2012.

Niubeiliang Nature Reserve;Golden Takin(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population size; variation analysis

2015-04-10 作者简介:于占成(1968-),男,内蒙古赤峰人,林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麻应太,E-mail:mytai@126.com。

Q958.6

A

1001-2117(2015)04-0067-03

猜你喜欢

羚牛山地区光头
光头强开花店
安徽省东至县柴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剃成光头就不会有头皮屑?错!
自力更生的羚牛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辉绿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羚牛爱上玩直播
柴北缘阿木尼克山地区斑岩系Cu、Mo-Pb、Zn、Ag-Au成矿模型初步研究
ТАКин оБЫКноВΕннЫй
野生羚牛遭遇人类会怎样
腊尔山地区苗族“巴岱”仪式音乐个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