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共同发展思维下的台湾市场调适与合作准备

2015-07-12台湾政治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财政金融系江和华王春源

海峡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陆发展

.台湾政治大学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财政金融系 江和华 王春源

两岸共同发展思维下的台湾市场调适与合作准备

1.台湾政治大学2.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财政金融系江和华1王春源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岸关系及人民福祉既需要和平,也需要发展,以顺利取得新世纪的有利态势。在和平发展的前提下,两岸关系可从经济基础延伸到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教育关系,特别是青年交流的推动等方面。目前,两岸双方皆在和平发展前提下开展交流与合作。台湾市场在外部环境的制约与潮流冲击下,需调适自身向ECFA的结构发展,以利自身企业之永续经营。台湾在合作准备的心态与行动上,应走出海岛浅碟型经济格局,面向大陆竞合(Co-petition),走向世界市场。

ECFA两岸和平发展台湾市场调适两岸市场竞合准备

1 前言

进入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各地区间的关系,存在“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现象。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指出,在全球化新时代,各地区莫不致力于重建政治经济新秩序,欲以取得新世纪的有利态势[1]。在经济全球化之背景下,两岸关系及人民福祉,需要和平,也需要发展,以顺利取得新世纪的有利态势。2012年,中共“十八大”对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做了总结,即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并开创了“和平发展新局面”。

多年来两岸之间密集的贸易与投资活动逐渐导致两岸经济的互依性(interdependence)[2]。大陆海协会前会长陈云林表示,大陆产业有持续发展潜力,需要台湾一起合作、互利双赢[3]。其实,对两岸经济合作构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中国圈”、“华人共同市场”、“大中华共同市场”、“两岸共同市场”等概念,以因应两岸加入WTO之国际性竞争。此即,两岸经济“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共同发展思维,符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两岸一家亲”之论述。因此,21世纪两岸关系,如何在既有基础上,开创新局,并建构长期的和平稳定互动架构,不仅关乎两岸永续发展,也是亚太区域的和平安全之所系。

2 两岸共同发展思维的基础与政策方针

“造福两岸同胞”与“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已经成为大陆的主要政策考虑。早在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已将“和平发展”作为全党对台工作的最高指导原则。总之,“两岸和平发展论”是中共对台理论与政策的重大创新与转折。“和平发展论”,既展现出大陆的自信与崛起,也意味两岸和平的可能性增加,以及战争风险的降低。在运作机制上,和平发展需要合作关系作中介,对两岸关系而言,通过合作,可直接理解对方的想法与逻辑,以及对方的困难与禁忌,从而体会对方的诚意与善意,进而推动两岸关系进入良性循环。在发展的基础上,两岸关系可从经济基础延伸到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教育关系,特别是青年交流的推动等方面。

在和平发展的实质面上,自2008年6月以来至2015年初,两岸两会已举行10次高层会谈,并签署21项协议与达成2项共识,这建立了两岸“机制对机制”、“官员对官员”的协商互动模式,也创造了两岸在经贸与社会交流秩序等各项互动的保障,并为两岸关系打造和平稳定的发展基础。近年来,两岸人员往来频繁,2014年上半年,台湾赴大陆旅游、经商、就学的人员已超过254万人次,而大陆来台观光或各类交流的人员已超过192万人次。根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两岸贸易总额高达633亿美元。累计至2014年6月,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已超过1391亿美元。根据陆委会最新民调显示,有近7成的台湾民众赞成陆委会主委与国台办主任定期互访(69.0%)、多数民众认为有助于两岸事务处理(63.7%)、两岸官方往来对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0.7%),并有助于大陆官方了解台湾民意(54.6%)。因此,自1978年以来,两岸交流的紧密已为两岸和平发展奠定深厚与坚实的基础。

在和平发展的拓展上,两岸可在现有的政党交流平台与两会协商机制基础上,探讨或拓展其他领域,以及不同层次的协商可能性,如建立议会交流机制、县市长联席会议机制、军事院校交流制度等。至于现有的交流渠道,可考虑提升层次和深化内涵的可能,如:两岸两会交流、两岸媒体交流、文化团体合作、高等院校和学术团体交流等。当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立两岸领导人热线电话(hot line)机制、军事热线机制、共组民间社会团体、共同打击犯罪机制等。双方可考虑互设办事处、共组海上救助机构、选定特定区域进行共同开发的可行性等等。为减少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障碍,两岸可考虑共同研究中国现代史,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随着两岸民间关系的发展,经济纠纷或刑事民事案件必然增加,则两岸可考虑在适当时机共同成立“经济管理机构”和“司法仲裁机构”进行合作。总之,过往两岸间的密切交流基础,以及未来可能扩及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清晰展现出两岸共同发展历史机遇的演进主轴,这是两岸关系的双赢,并给两岸人民带来福祉。以下,将探讨两岸在共同发展思维下,台湾市场的调适与合作准备。

3 台湾市场的调适

2010年6月,两岸已签订ECFA(Economic Cooperative Framework Agreement)。基本上,两岸经贸合作架构协议是区域“经济整合”的一种形式,并能带来两岸经济规模或贸易、投资的进一步扩大,且有利于两岸产业结构之转型。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在本质上仍是以“自由贸易协议”(FTA)为主要诉求。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即意味双方的经贸关系已正常化,其效果不只是航运成本的节省,更可藉此开创台湾或两岸企业的新契机、新产业与新的企业营运模式。其实,经济主要涉及国民生活之生产、消费及投资等等,但两岸经济转型关键主要是双方经济之贸易和投资关系的改善与提升。未来,台湾市场势必对ECFA所带来的新契机与规则作出一定的调适与合作准备,以利市场规模之扩大与繁荣。

两岸在“经贸合作架构协议”的框架下,双方作为一个“理性人”假设,是有一些合作与互利的动力,例如:

(1)两岸合资:利用台商在当地经营的人脉与网络,两岸可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当地资源与经营相对优势的产业。

(2)发展区域间的新品牌,以作为两岸进军全球市场的练兵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因为两岸间毕竟同文同种,这都提供产品销售与服务的契机,但相较于其他先进工业国家,企业自有品牌不足、代工生产的利润微薄;因此,利用“两岸经贸合作架构协议”,可深耕出一些在东南亚的两岸品牌及其产品或服务。

(3)以东南亚为生产基地,而以台湾或中国大陆为设计与营运中心。这种产销模式也是过去所没有的,这可基于东南亚的土地与资源并结合台湾的创意与中国大陆的文化价值而逐渐发展出崭新的产业。尤其,中国大陆近来强调“软权力”与文化输出,则此种模式就是最佳的切入点,因文化或软权力必须与产业结合,方能可大可久。

(4)开发东南亚当地的内需市场,使两岸三地个人所得(NI)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当地生产并销售是台湾跨域公司的营运方式,过去已有台湾的公司进入东南亚,但都只是单打独斗性质,若透过“两岸经贸合作架构协议”的运作与合作方式,除了有利于信息取得与资金规模扩大之外,借由公权力,可提升公司的规模与经营管理水平。

(5)以中国大陆为生产基地,台湾转型为研发中心:对于某些高科技产业或电子产业而言,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其产业策略的选项之一,可以加速开放对中国大陆投资,台湾只作接单与研发工作,使台湾企业成为中国大陆市场的强大力量之组成部分,使双方合作共同赚尽世界市场的钱。

(6)发展中国大陆内需市场:大陆由于土地辽阔,同样一件产品在中国大陆作营销的成本可能是在台湾的数倍以上,并且过去台商在中国大陆投资能赚钱的业者几乎都经营出口为主,而以内需为市场的成功例子较少[4]。然而,通过“两岸经贸合作架构协议”的优惠与中国大陆发展“内需经济”的策略,应可使台湾企业,开创更多的成功经验。

(7)结合文化创意、增加观光收益:观光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已成为近年来许多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因此,结合台湾目前致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可增加中国大陆观光客的娱乐支出;通过“两岸经贸合作架构协议”的签订,使双方城市有更大的结盟与合作空间,并鼓励境内人民到对方旅游或联合举办活动以带动观光风潮。

(8)品牌经济与营销:两岸签订《两岸经贸合作架构协议》后,中国大陆前商务部长陈德铭曾多次提到两岸共同建立品牌的重要。“两岸经贸合作架构协议”时代为两岸企业创造许多新机会,在台湾拥有相对技术与中国拥有相对市场的双重优势下,必能创造许多世界级的品牌,并再一次提升台湾与大陆的产业结构升级。

(9)产业的优化配置:经济的提升在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相对优势”最大发挥。在生产要素上,台湾与大陆具有互补作用,大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台湾则累积数十年的商业生产规模,因此,双方在产业合作与投资贸易的机会相对的多。

(10)教育合作:台湾由于“少子化”趋势与高等教育的供给过剩,在未来十年内可能有大批的大学终将倒闭。应加强双方的制度化合作,或鼓励大陆学子来台就学,或鼓励大陆企业家在台办学,或两地的大学合并等等。

(11)加强双方的电子商务交流:例如,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个人或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互动。电子商务或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建设,不但能跨越地理空间的阻隔与障碍,且是高科技新时代的最佳商业活动。

台湾经济正面临产业转型的重要转折,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已针对内需部分陆续推行“产业转型”、“市场开放”、“法规松绑”等重要政策,并结合7大公协会、22个法人以及学校单位,启动“产业升级转型行动方案服务团”。“工业局”有别以往“拼经济”的方式,这次采取更积极的主动方式,协助产业进行升级。此外,新成立的“传统产业创新加值中心”,透过创新研究开发与异业进行整合,把关键技术导入传统产业创新应用,提升台湾产业的附加值。台湾随着产业外移或对外投资都可能产生的内部产业或经济空洞化,可分为雇用空洞化与技术空洞化,前者是企业赴海外投资后,留在岛内的事业规模逐渐缩小,使就业人口减少;后者则是企业赴海外投资或技术转移时,不再以现有的技术根基作改善或创新,而可能造成岛内相关产业技术的腐蚀与流失。这两种空洞化都可能会夺去台湾产业的海外市场,也可能侵蚀台湾市场,进一步导致失业率提高与经济不景气。然而,如果台湾企业能将附加值低的产品转移海外,并努力使留在台湾的企业升级,则企业国际化不仅可回避产业空洞化的负面作用,也可带动社会或整体产业之进步。总之,台湾市场正面临一个内外冲击的转型时刻,尤其在ECFA的结构下,不论台湾市场或台湾的产业结构都应往ECFA的方向作调整,因此,台湾市场应做好合作准备。

4 台湾市场的合作准备

就比较利益准则(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而言,两岸之间自然禀赋(endowment)与经济发展阶段之不同,将是两岸贸易与经济交流的潜在利益。其次,“立足两岸、布局全球”,应是有利大多数台湾人民之愿景或策略,也是两岸双赢之方。两岸经济合作不仅是为两岸,而是因应全球经济演变及大陆经济崛起。两岸经济合作是全球化的一环,两岸合作可达双赢甚至多赢。两岸还有很多事可合作,包括:ECFA后续协商、产业合作,以及金融、文化、教育等。由于台湾与大陆语言相通、地理相近,台湾企业因此能借助“大陆崛起”的上升气旋而壮大。如今,大陆已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并朝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未来,大陆的第三产业将飞跃成长,例如:生活消费、生技医疗、文创产业、新能源、互联网等等,都是富有潜力之行业。大陆内需新商机,尚有一部分是台商占先进优势的,不论生物技术或文化创意,未来应透过ECFA后续协议,让这些领域的台企在大陆发光发热。

目前,ECFA的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已成立7个产业分组,包括有:文化创意、冷冻物流、LED显示、无线城市、纺织、汽车及医药产业等,各产业分组未来将持续就质量检验通关、试点、强化技术合作及标准对接等议题推动相关工作。2014年9月23日,“两岸电子商务合作交流研讨会”在台北举行。外贸协会表示,两岸电子商务业者应更紧密结合,互惠共荣,共同开拓全球市场的商机。经济部门为落实“开启两岸经贸协商新时代”的施政理念,自2008年11月起,正式启动“两岸搭桥项目”。其中,电子商务产业合作备受期待。2014年第六届两岸电子商务搭桥活动在江苏省昆山市正式展开,台湾团代表有相关公会协会及33家业者前往,并于会后参访上海自贸区,且就“产业交流”、“区域试点先行”等两大方向,进行意见交换及推动实质合作。“经济部商业司”表示,电子商务为台湾重点发展之服务产业,根据统计,2013年台湾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增16%,达到新台币7673亿元,估计2015年可达成兆元之目标。台湾当局积极协助电子商务业者拓展市场,而大陆市场为拓展重点之一。台湾“经济部商业司”表示,在搭桥活动中,台湾以“团聚”方式加快企业“一对一”之业务拓展的速度,以有效媒合两岸电子商务产业。

中国大陆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拥有全世界约22%的人口,因此被视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加入WTO后,大陆市场的开放,更成为各国企业竞相争逐的未来商机。中国大陆已成为世界工业产品制造重地,被称为“世界工厂”,对各国业者构成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大陆廉价物美的工业产品,被认为是许多国家通货紧缩的根源。现今,台湾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产业变革压力,明显地,中国大陆快速扩张制造业非常需要专业的支持性服务,台湾不需要与大陆竞争制造能力,而应发展大陆所需的支持服务[5]。在产业的营运上,相互支持是全球布局的关键因素,因个别企业受限于规模,从接单、设计、采购、供料、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研发等等,都可能是不同的企业所共同合作而完成的。若支持企业的同构型高,则可建立更紧密的连结,且能建立更完善的相互支持能力。企业全球布局的概念是将全球纳为经济腹地,在生产分工、研发聚落,以及整合营销的体系中,系统性运筹全球市场,故相关企业应依不同的风土民情,发展全球布局的“在地”经营策略与思维。现今,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使市场竞争存在于全球各地,因此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在全球的定位与策略,以建立长远的竞争优势。尤其,当企业的生产分布到全球各地时,则运筹管理的恰当与否,会影响全球各据点的整合能力。运筹管理的能力决定企业如何以最快的速度与最低的成本来协调各据点的生产或销售,这已是许多产业在进行国际分工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6]。

若从两岸贸易来探讨两岸共同发展的台湾市场而言,台湾对大陆的出口更集中于与两岸产业分工相关的“中间财”交易,一般而言,因中间财的交易稳定度高于“最终财”。因此,台湾对大陆的出口结构呈相对稳定的发展倾向,若未来两岸分工合作的关系能长期维持现有的分工方式,并由台湾主导其生产优势,则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与两岸间的贸易关系呈良性发展的机率就较高,且台湾若能持续以目前的研发优势主导两岸产业分工,则台湾对大陆维持“贸易顺差”,亦是相当有可能。基本上,初期至大陆投资的台商多从事劳力密集产业,属于产业间贸易阶段,因此两岸间之产业分工多为“垂直分工”。但随着两岸的贸易依存度逐渐加深,以及大陆生产技术日益进步,两岸产业分工已逐渐走向“水平分工”的阶段。台商投资大陆对两岸的贸易产生了两种效果,一为贸易替代效果(Trade Substitution),另一种则为贸易扩张效果(Trade Creation Effect),其中贸易扩张效果不但提高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同时也带动原物料与“中间财”的贸易[7]。目前台商在海峡两岸间,的确进行某种程度的分工,且同时包含“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目前,大多台商偏重生产,其他方面几乎都采垂直分工方式,台湾母公司掌握绝大部分的营销、财务及研究发展等重要活动[8]。在两岸金融合作方面,2012年双方签署《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两岸货币清算制度已正式实施。目前台湾已核准13家银行赴大陆设立分行,其中11家已开业;大陆也有中国、交通、建设3家银行在台设立分行;招商银行设立办事处。2013年2月,台湾开放人民币存款,截至2015年初,总存款金额逾3000亿人民币,居全球第2,仅次于香港的1兆人民币,高于新加坡及伦敦。

台湾过去百年来的经济发展以制造业见长而闻名。展望未来,面临“中国崛起”的庞大市场,一方面台湾企业想在大陆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台湾产业也面临转型压力与成长瓶颈,因此衡量中国大陆市场的内需商机,未来台湾市场势必要重视服务业的成长、内涵、质量与输出。服务业会是台湾的相对强项、相对优势,相对于外国人,台湾服务于大陆的华人市场,是有同文同种之语言与文化的情感优势。

5 结论

两岸两会于2014年2月已设定第11次高层会谈的6项议题,包括“货品贸易”、“争端解决”、“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环境保护合作”及“飞航安全及适航标准合作”等。两岸都有共同理念和期待,融入全球区域经济整合,目前两岸正在研究,希望两岸互相扶持与开拓商机。总之,台湾未来将持续秉持“机会极大化、风险极小化”立场,以及“对人民有利”之原则与大陆往来。

过去20多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紧密结合,正是在全球化格局中,通过产业链分工与优势互补所自然形成的。台湾的经济发展必须顺应外在的形势变化,两岸的ECFA是台湾持续经济增长与进入经济区域整合的必由之路。未来两岸共同努力的方向,应是要共创世界品牌、共订全球产业标准、掌握全球通路、开拓商机、引领全球发展方向。目前,两岸双方皆以和平发展为前提开展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市场在外部环境的制约与潮流下,唯有调适自己往ECFA的结构发展,以利自身企业之永续经营。台湾在合作准备的心态与做法上,应走出海岛浅碟型经济格局,面向大陆竞合,走向世界市场。

[1] Samuel Huntington. America’s Changing Strategic Interests[J]. Survival,Vol.XXXIII, No.1, p.6.

[2] Suisheng Zhao.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Mainland China,Taiwan,and the 1995-1996 Crisis[M].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1999:24.

[3] 陈云林. 暗举三星灭台论,两岸没理由不相互扶持[EB/OL]. http://www. 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130507004998-260407, 2013-05-07.

[4] 朱正中,孙明德.中国经济开世局、两岸关系创新机[M].台北:台湾经济研究院,2005.

[5] 傅明德. 台商赴大陆经营钢铁业关键成功因素(KSF)之研究[D]. 高雄:台湾中山大学,2004.

[6] 刘仁杰.重建台湾产业竞争力. 台北, 1997.

[7] 吕宜勋. 两岸贸易与产业分工之分析[D]. 高雄: 台湾中山大学,2008.

[8] 高希均, 等.台商经验:投资大陆的现场报导[M].台北:天下文化,1997.

猜你喜欢

大陆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冰之大陆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北方大陆“预见未来”之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冰之大陆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