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犯规就“罚下场”
——透视48批次婴幼儿奶粉上“黑榜”
2015-07-12周琳
● 周 琳
只要犯规就“罚下场”
——透视48批次婴幼儿奶粉上“黑榜”
● 周 琳
5月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2014年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检测结果,抽检样品1565批次,不合格样品48批次,不合格产品被责令召回,2家企业因此失去了婴幼儿奶粉许可证,10家企业停产整改。
专家认为,此次检测、处罚表明,企业通过管理审核并非一劳永逸,监管永远“在路上”,只要犯规就“罚下场”。
上“黑榜”企业如何处罚
从抽检的合格率看,国产抽检样品1365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44批次;进口样品抽检200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4批次,目前不合格产品均被责令召回。此次抽检不仅对国产品牌实现了全覆盖,还大规模地公布了不合格企业的详细信息。
——4个品牌曾被推介“奶粉国家队”。2013年以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曾牵头对外推介了3批奶粉新产品名单,涉及了19家企业,被称为“奶粉国家队”。此次检测不合格名单中,黑龙江龙丹、飞鹤、哈尔滨太子、高原之宝等4个品牌就曾是推介产品。
——4个进口品牌“中招”。进口不合格产品中有2批次存在一般风险,分别为福州迪瑞贸易有限公司经销的原产西班牙的宝露芬品牌乳粉、武汉美斯通工贸发展有限公司经销的原产奥地利的Holle品牌乳粉。
——两家企业因此“失证”。此次检测,直接导致了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因被查出黄曲霉毒素超标和阪崎肠杆菌,被依法吊销了婴幼儿乳品生产许可证,湖南长沙亚华乳业有限公司则被依法注销许可证。
“吊销和注销的法律概念不太一样。”上海市食药监局一位监管人员介绍,吊销是监管部门收回并注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属行政处罚;注销一般是企业的正常消亡程序,例如此次亚华乳业就是企业不再生产该产品,申请注销了许可证,最终被当地监管部门依法批准。
据悉,截至目前有10家企业正停产整改,其中6家来自黑龙江。
哪些因素污染婴儿“口粮”
据了解,此次不合格的奶粉产品并非都危害食品安全,其中近一半是非安全性问题,在国产44个批次中有21个批次是包装标签明示值不符。例如,维生素C、铜、铁、锌、维生素B1等营养素指标与标签明示的含量不符等。此次曝光企业飞鹤发布声明称,造成含量不符的原因是产品标签印刷错误。
还有12个批次存在营养素“虚标”问题。例如维生素C、氯、锰、硒、铁、钙等营养素指标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据查这些不合格几乎都是企业“虚标”,即明明营养素含量没有这么多,却在标签上虚标了2倍甚至3倍。
“这种‘虚标’实际上是奶粉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一种营销手段,显示自己的奶粉比别人的好。”上海市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夸大宣传一直是奶粉行业的顽疾。
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11个危害食品安全的高风险批次,分别是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的3批次样品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贝登(福建)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5批次样品检出阪崎肠杆菌;杨凌圣妃乳业有限公司的2批次样品检出菌落总数超标,陕西金牛乳业有限公司的1批次样品检出硝酸盐超标。
曹明是说,黄曲霉毒素是一级致癌物,其来自于奶牛吃了霉变饲料的可能性最大,阪崎肠杆菌则可能是由于运输过程中的包装损坏。
“紧箍咒”已祭出还需常念
2014年以来,国家多部委出台了十几道“紧箍咒”,分别对国产和进口奶粉进行了严格审核和管控,原有133家国产奶粉企业中,仅不足百家通过。2015年10月即将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中,更是将婴幼儿奶粉的配方管理注册制、禁止分装等规定上升至法律高度。一系列监管措施均表明,在这一特殊市场,严控质量永远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要务。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竞争激烈,奶粉厂家为提高产量,往往会通过副品牌和低价格来消化一部分产能,导致同一配方滥用、品牌五花八门。“此次新食品安全法已经明确,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应当经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注册。”乳业资深分析师宋亮说,这意味着对配方的管理将更加严格,配方需经监管部门审核通过、领取相关生产证后方可生产,奶粉涨价将无法“任性”。
新规从严,或将迎来婴幼儿配方乳企行业大洗牌。国家食药监总局还要求,建立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主要记录企业的生产许可信息、监督检查信息、产品监督抽检信息、消费者投诉举报的处理情况,以及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等。
上海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顾振华说,建立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追溯系统非常必要。理想的状态是能追溯到最上游,奶源来自于哪个牧场、哪头牛,甚至这头牛的姓名和健康状态都能显示,这还有待加强监管倒逼企业全程严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