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赭衣凿堑改谷阳,汉因秦制渐荣昌
——秦汉时期丹徒综考

2015-07-12赵淑怡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10023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
关键词:秦汉秦始皇

赵淑怡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210023)

赭衣凿堑改谷阳,汉因秦制渐荣昌
——秦汉时期丹徒综考

赵淑怡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210023)

丹徒得名于秦,至汉逐渐繁荣,秦汉时期的丹徒县可谓是当时东南地区重要的行政区划。秦始皇在此的凿堑工程使丹徒得名,也加强了其对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控制;建置上,汉因秦制,考古资料表明汉代丹徒已发展成为万户以上的大县。本文将结合古文献记载及考古资料,综考秦汉时期丹徒的地名由来、建置,并对其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讨。

秦汉;丹徒;地名由来;建置

丹徒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宁镇山脉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山峰层峦叠嶂,陡崖岗阜连绵,濒临长江,山、河、平原交织,山水优势得天独厚,自古以来,适宜人类居住、劳作、繁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丹徒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古县,它已有数万年的人类活动史和三千多年的文明史。1980年,丹徒高资镇发现两段古人类股骨化石,经测定属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万年,但出土地点不是原生地层,后结合1993年南京汤山葫芦洞“南京猿人”的发现,确切表明该地区有远古猿人栖息和活动。丹徒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吴国早期的政治经济中心,1954年丹徒大港烟墩山西周墓葬出土的“宜侯夨簋”就是有力的例证之一。至秦汉时期,“丹徒”之名开始出现,那么,究竟何为“丹徒”?为何称“丹徒”?秦汉时期的“丹徒”建置、规模如何?丹徒故城地处何处?本文将结合文献资料及考古资料对这些问题一一探究。

一、考其名之由来

(一)何时始称丹徒:丹徒得名于秦

在现今仍沿用的镇江地名中,以“丹徒”最为古老,有距今2200多年的历史。丹徒得名于秦,此在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南朝刘宋史学家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晋人张勃《吴地记》说:“朱方,秦改曰丹徒。”南朝沈约《宋书》亦云:“丹徒令本属晋陵,古名朱方,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也称:“本春秋吴之朱方邑,始皇改为丹徒……”此为后世文献记载,其共性在于直接指出定名为“丹徒”的时间——秦。

对此,《汉书·地理志》有明确记载: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书中记载凡汉沿袭的均有“秦置”两字,秦已设有而汉改名的,均有“秦故某郡”字样。丹徒县在秦时属会稽郡,《汉书·地理志》中汉代会稽郡下有“秦置”两字,内容有县二十六,丹徒列于其中,且后面并无说明其为新增的县名的注释字样,足以说明“丹徒”之名始于秦。

(二)为何名为丹徒:“赭衣徒”与“天子气”

何为“丹徒”?首先,从字面上理解,即穿着红色囚衣的囚徒。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称“赭衣”。《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时提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这里的“赭衣”即指代囚徒。此外,《汉书》中还有一处明确指出:“师古曰:犯罪者则衣赭衣,行道之人半着赭衣。”

为何称“丹徒”?南朝山谦之《南徐州记》有云:“秦时,望气者言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人凿京岘山以败其势,故名丹徒。”南朝刘损《京口记》中载:京岘山下有“龙目湖。秦始皇东游观地势,云此有天子气。使赭衣徒三千人,凿此三湖间长岗使断,因名丹徒。”南朝范晔《后汉书》引东晋《干宝搜神记》中说:“秦始皇东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始皇至,令(赭衣)囚徒十万人掘污其地表,以恶名故改之……”这些文献记载的共性可归纳为两点:其一,秦始皇在此处的凿堑工程使“丹徒”得名;其二,该凿堑工程的原因在于“天子气”。

1.“赭衣徒”

对于第一点,笔者持肯定态度。“丹徒”之名的确可能始于那次凿堑工程,字面上来看,“丹”为赭,“徒”为囚徒。然而,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中称,秦始皇堑金陵北山改称秣陵(今南京),凿云阳北岗改称曲阿(今丹阳),凿京岘山改称丹徒(今丹徒)。那么,这三处凿堑工程的施工人员可能同样都是赭衣囚徒,但为什么另两处不也改名为“丹徒”呢?故笔者猜想“丹徒”之名应该不仅仅与字面上的“赭衣囚徒”有关。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曰:“曲阿本名云阳,秦始皇以有王气凿北坑山,以败其势,截其直道使其阿曲,故曰曲阿也。”故“曲阿”是因“截直为曲”而得名,而秣陵和丹徒的凿堑工程记载对于其改名的原由并无提及。从名称上看,秣陵原名金陵,因均有“陵”字,推测变更后的名字应与原名有一定的联系,由此联想到“丹徒”之名是否也与该地此前的历史有一定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赭衣囚徒”之意呢?从“丹”字入手,丹徒在春秋时期为吴国之地,名曰“朱方”,相传有虞氏国封尧的儿子丹朱于此,故名。因此,结合以上分析,笔者推测“丹徒”之名是结合施工的“赭衣囚徒”以及此地关于“丹朱”的传说而来。

2.“天子气”

对于第二点,笔者认为虚无缥缈的“天子气”不能成为这次凿堑工程的根本原因。关于凿堑工程的原因,此前有部分学者认为是为了修驰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第五次出巡,“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清《江南通志》也提到,始皇“东游至金陵,断山疏淮,由江东丹徒往会稽”,回程时“还过吴(今苏州)”,往返均经过丹徒地域,故有修驰道的可能。但笔者对此有所怀疑,秦始皇出巡,其行程必定提前有所规划,途经此处再修驰道的可能性着实很小。笔者认为凿堑工程实为“开河道”的可能性更大。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中提到,当年秦始皇在京岘山下开凿了一条新的通江河道,同时又凿云阳北岗,截直为曲。此前丹徒水道南段为直道,地势又相对较高,河水容易走泄,可见,此举意在改南段直道为曲折的弯道,以减缓河水的走泄。这就与前面提到的“曲阿”名之由来相吻合了。此外,该书中还提到:“秦凿丹徒、曲阿,齐通吴、会,隋使穿广”意在点明此次开凿的这段人工河道为后来江南运河北段的雏形。

因此,笔者认为“天子气”并非“赭衣徒”凿堑的真正原因,而是一种托词之谈,用于造政治舆论。如提到“天子气”的文献中以南朝文献居多,不禁让人联想到南朝时期丹徒所处的南徐州,实为刘宋王朝发祥地,故云“天子气”在此。而凿堑的目的不论是为了修筑驰道,还是为了开辟河道,其根本目的都是秦始皇为了加强其对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控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 忆其建置演变

(一)探源吴头楚尾,宜国朱方至谷阳

丹徒地处南北要地,向有“控楚负吴,襟山带江”的称誉,亦被称为“吴头楚尾”。

丹徒最早的地名是宜。据对1954年丹徒大港烟墩山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考证,西周康王时改封虞侯夨为宜侯,丹徒即为宜侯的封地,故名宜。至春秋时期,丹徒为吴国之地,名为“朱方”,是丹徒有历史记载最早的地名。公元前474年,吴国为越王勾践所灭,朱方属越。公元前334年,楚兴兵伐越,杀了越王无疆,吴故地遂属楚,楚改朱方为谷阳。宋朝乐史《太平寰宇记》就有相关记载:“春秋时属吴,谓其地为朱方,《左传》云,齐庆封奔吴,与之朱方是也。至鲁哀二十二年,吴为越所倂,地复属越,楚灵王使屈申围朱方,执庆封其地属于楚”。古代“水南为阴,山南为阳”,故推测:由于丹徒大部分地区处于宁镇山脉以南,故名。

(二)追忆秦汉丹徒,汉因秦制渐荣昌

秦灭六国统一后,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初灭六国时设36郡,后增至40郡。郡下设县。《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云:“二十五年王翦定荆江南……置会稽郡。”《太平寰宇记》亦云:“秦灭楚,以越并入吴,立会稽郡。”会稽郡即为故吴越地,而吴(今苏州)为吴国及勾践灭吴后越国的都城,经济政治相对发达,因此秦时以吴县为治所。南宋《嘉定镇江志》称:“秦置会稽郡,丹徒、曲阿二县属焉”。丹徒、曲阿二县名正式见之于《汉书·地理志》中。《汉书·地理志》有云:“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因而,汉因秦郡县制。汉时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吴仍为郡治,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上海市西部,浙江省除安吉县、临安市西部、淳安县的其余地区,以及福建省中部沿海一带。因此,秦汉时期丹徒县辖于会稽郡。后东汉汉顺帝“吴会分治”,即从会稽郡中分出吴郡(郡治吴),丹徒县则隶属于吴郡。

秦时置丹徒县,但其规模无考,而至西汉时,丹徒县发展成为万户以上的大县和经济文化进步繁荣的强县则有出土文物可证。考古依据主要有二:

1.“丹徒右尉”铜印

“丹徒右尉”铜印于1980年1月在丹徒县丹徒镇金家山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应是墓主人生前的职官印。印体方形,鼻钮,边长2.2、厚0.5、带钮通高1.8厘米。印面阴刻隶书“丹徒右尉”四字。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汉时根据县的大小设县令或县长,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不满)万户为民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主捕盗贼、察奸宄),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又《后汉书·百官志》云:“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丹徒右尉”铜印中的“右”字说明西汉丹徒县已设左、右二尉,故丹徒县应属大县,而“大县”设“令”,且“万户以上为令”,由此可推断出:西汉时,丹徒县发展成为万户以上的大县。

2.丹徒大港西汉墓葬中的铁器

1997年为配合丹徒大港开发区金东“135”工程建设,考古发掘的28座西汉墓葬中出土的铁器亦为西汉丹徒繁荣的表现。

我国春秋战国之际进入铁器时代,开始主要用于铸造兵器,随着冶铁业的发展,汉代较多出现铁制农具及少数生活用品。

丹徒大港西汉墓出土铁器中,除有兵器铁剑外,还有生活器具铁釜、铁灯等。汉代的铁器,可以说是当时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若是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不会出现铁器的普遍使用,更不要说是随葬了,由此可推断出:西汉时,丹徒县属经济文化进步繁荣的强县。

丹徒古县,古韵十足,历经沧桑;赭衣凿堑,秦名置县,汉渐荣昌。从丹徒的定名,到置县,再到繁荣发展,秦汉这一时间段,对于丹徒来说意义非凡。而秦汉时期的丹徒县,也可谓是当时东南地区重要的行政区划。秦始皇在此的凿堑工程、出土的“丹徒右尉”铜印和西汉墓葬铁器都是其重要性和进步繁荣的重要表现。综考秦汉丹徒,赭衣凿堑改谷阳,汉因秦制渐荣昌。

[1]何嘉宁,房迎三,何汉生,吴平.《“高资人”化石与股骨形态变异的生物力学分析》.科学通报,2012(10).

[2]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5).

[3]严其林.《镇江史要》.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秦汉秦始皇
先秦秦汉时期的法律方法
朱克敏重装《秦汉瓦当文字》考略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甘罗巧辩秦始皇
秦始皇忆师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帝陵青铜水禽坑
淮上重镇——秦汉谷阳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