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楹联与诗词的艺术特征及界限

2015-07-12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50300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
关键词:楹联形式诗歌

朱 娅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300 )

简论楹联与诗词的艺术特征及界限

朱 娅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300 )

为中国楹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着自身创作规律和广泛社会功用,有着很高审美价值的独立的艺术形式,楹联不是诗歌,楹联与诗歌有着各自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规律。楹联既然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就不应再依附于诗,应该丢弃诗这根拐棍,依照自身的特定规律来进行创作,这就有必要首先理清楹联和诗词的艺术界限。

楹联;诗词;界线

当今楹联艺术创作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也日益得到研究家们的认可。本人认为中国楹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着自身创作规律和广泛社会功用,有着很高审美价值的独立的艺术形式。楹联与诗歌有着各自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楹联不能够仍然依附于诗词。为此我们需要厘清楹联与诗歌的界限,进而促进楹联创作的繁荣发展。

首先,楹联的发展受到诗歌的深刻影响,并借鉴、吸取了诗歌创作一些艺术特点,进而形成自己的美学特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史上,还没有哪一种文学形式像楹联这样,从先秦对偶句式的出现便开始孕育,直到清代才算完全发育成熟,其间虽然吸收了中国各种文学艺术的丰富营养,但受诗歌的影响最为深远。一方面,楹联秉承词、曲的余绪;另一方面,楹联又汲取了五、七言格律诗的精华,讲究对仗与平仄,强调韵律的节奏美。到清末几百字长联出现,使得楹联又具有了散文化的特点。具体来说,楹联最直接的渊源就是古体诗中的对偶句式,例如格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由于其词品对仗工整,平仄相对严谨,有的可以取出来直接当成楹联,诸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这样的诗句在整首诗中是起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的。但是楹联的上下两句则是内容集中,意义明确完整体。正是上下联内容的统一和联语中词品、平仄、韵律的对偶决定了楹联得以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特殊结构。

其次,楹联与诗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上有着很大不同。楹联是高度浓缩,极其精练的语言艺术,只有上下相对而两联,讲究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具有很强的音韵美和审美观赏性。诗则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韵律的叙事抒情的文学形式。诗和楹联不同,它强调是隽永典雅,以及内涵的丰富性和情感性。楹联在形式上只有两句,有的加一横批。字数没有限制,可五言、七言、甚至更多,也有多达一二百字的长联。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对品、节奏对拍、平仄相对、形对意连即可。楹联虽字数和联句少,但内容完整,表意精确,内容的独立性与特定性相联系,且不强调叙事性。楹联往往着眼于寓理、绘景、宣教等等,由于其字句少而精,加以书法撰写,因而具有立体的审美观赏性。而诗的字数和诗行自由宽泛得很,叙事长诗的事件人物更趋复杂。诗的形式主要有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和排律,而排律则多达几百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一百二十行达八百四十字之多,属于叙事兼抒情的高雅之作了,这就更显出了与楹联的差异。正是由于楹联的高度浓缩凝练、雅俗共赏和立体接受的审美特性获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而诗的接受和阅读就远没有楹联那么普及和广泛了。

再次,楹联突出的是语言形象的寓意性和哲理性特征,而诗强调地是典型意境的创造和抒情。楹联的寓意哲理美表现为形象联语的机警双关、理性概括;联体风格的幽默冷峻、深沉蕴含,并以此给人一种醒世悟道,发人深思的哲思之妙。我们通过对楹联史的研究,发现在从古至今浩如烟海的楹联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寓意哲理楹联。整副楹联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或是直接说理,或是以象寓理,或是人生感悟、或是伦理教诲等等,大都呈现为联意的启迪、醒人、警世的深沉哲理之美。如郑燮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此联表面上看是谈绘画艺术,但实际上表现的却是最重要的文艺创作规律。是说文艺创作不能冗长杂芜,而应是明晰精炼;作品要出新,要有独特的表现角度和新意。其实,此联更深的哲理寓意还远不止于此,联意还寓示着人生不能循规蹈矩,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所以此联如今仍然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而诗则不同于楹联,诗歌的创作是要通过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或是意境,以表达人生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毛诗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言为诗” 就较早的说明了诗的这个基本特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坎坷际遇都会引发人强烈的情感悸动,或哀恸,或喜悦,或沉郁忧伤,或亢奋激越等,诗就是长于表达人们的这种复杂充沛的思想感情。诗不同于楹联的说理特性,而其突出特点在于叙事抒情,而不是论政说理。毛泽东批评宋代的诗太爱说理,缺乏形象思维是很有见地的。

最后,楹联与诗歌的社会功用及传达方式的不同。楹联具有广泛的实用和媒体功能,而诗最明显的社会功能就是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别是古体格律诗作为一种典雅的文学形式,在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且传播范围有限。楹联除了具有文学语言的阅读和审美欣赏功能外,更突出的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实用和媒介作用。楹联是对联的统称, 楹联按其性质或实用的目的和位置不同, 可分为春联、景观联、婚联、节日联、挽联、宣教联、广告联等等,由此可见楹联的媒体实用功能是多样的:第一,楹联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楹联文化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楹联高度的概括力,强烈的思想性、伦理性,能给人以教育、鼓舞和启发。通过阅读欣赏楹联,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楹联的内容表现的是真善美形象和观念,它既可以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鞭笞,更能对美好事物进行歌颂和赞扬,教育人们积极向上,这对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如“秉诚心,怀善心,展壮心,心系家邦梦;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扬价值观。”就是此类优秀的楹联。第二,楹联具有灵活广泛的媒介作用。由于楹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且联语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读易记,于是就被商家和文人雅士广泛运用到店铺、酒肆、茶楼、书院的楹柱和门脸上,现在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广告联更是随处可见。楹联艺术和商品营销结合起来, 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如同仁堂药店联:“同舟共济,只求人少病;仁风相和,不虑药生尘。”这幅嵌字联不当张扬了药店的名称,还道出了药店不为盈利为目的,但求为人消除病痛为宗旨的经营理念,较好地宣传了同仁堂药店的性质和特点,从而使其成了蜚声全国的名店。第三,楹联具有环境美化功能。例如园林景观的美化,楹联的形式美感与风景园林的景观要求是非常相契合的,楹联和园林的院门照壁、以及亭台楼阁的楹柱相结合,即通过对楹柱及匾额的质材、形制、装饰的选择和设计,达到视觉上的精巧美观。此外,楹联的广泛的媒介实用功能使其成了我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播撒精神文明,追寻中国梦的好载体。

总之,中国楹联在其发展的历史上虽然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现在去确实已经成熟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楹联不是诗,可以借鉴诗,但不能依附与诗。我们在楹联创作中要深入生活,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努力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楹联作品。

猜你喜欢

楹联形式诗歌
诗歌不除外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小议过去进行时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孔府的年节楹联
诗歌岛·八面来风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