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圈舞”舞蹈文化遗存的萌芽与发展(二)

2015-07-12海维清四川大学610207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
关键词:形式舞蹈差异

海维清 ( 四川大学 610207)

浅谈“圈舞”舞蹈文化遗存的萌芽与发展(二)

海维清 ( 四川大学 610207)

中华“圈舞”舞蹈文化遗存现象超越地域、民族、文化信仰的差异,其分布形式呈如下特点:“圈舞”文化主要分布在“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和个别“印欧语系”民族中间,常见的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农牧文化和绿洲文化类型中均有分布,涉及宗教信仰种类繁杂,时空上呈现自北向南序列,地域看西部及西南最盛且最具代表性。

“圈舞”;分布;时空;差异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形态学视角下的中华“圈舞”舞蹈文化遗存研究》 项目编号:13YJC760023

中华“圈舞”舞蹈文化遗存现象非常普遍,其分布形式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按时空序列:自北向南先后排列,西部及西南最盛。

从地理上看,中国少数民族“圈舞”文化的分布呈现出一定地域特点,多数圈舞舞种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从时间顺序上看,参照文献、考古发掘的证据,目前已知最早的“圈舞”形式,应数类似青海“上孙家寨舞蹈纹盆”所绘5600年前左右的“15人联臂舞”,此为“圈舞”文化在中国西部的滥觞,其后,出现了诸如沧源岩画中的“五人圆圈舞”舞蹈形象,年代约在3000年前左右。由此在时空序列上,呈现出由北向南推进分布的基本特征。从分布密度来看,西南地区民族少数民族众多,“圈舞”舞蹈文化现象也更为普遍,几乎2/3以上的圈舞舞种,都集中分布在聚居西南的各少数民族之中。

其二,按语种、族系差异:西部“圈舞”文化主要分布在“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和个别“印欧语系”民族中间。

存在“圈舞”舞蹈文化现象的民族主要有:

1.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族”“土族”等;通古斯语族(虽主要在东北地区,为便于考察,此处一并列出)的“鄂温克族”“鄂伦春”等;突厥语族的“维吾尔族”。

2.汉藏语系居多,其中藏缅、壮侗、苗瑶3个语族都有分布,包括:

①藏缅语族:藏、门巴、珞巴、羌、普米、独龙、土家、彝、傈僳、纳西、哈尼、拉祜、白族(打呀撒塞)、基诺、怒族、景颇、阿昌(“蹬窝罗”)等族。

②壮侗语族:壮族(舂堂舞)、侗、水族(芦笙舞)等族。

③苗瑶语族苗族和瑶族。

3.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主要是佤族、德昂族(象脚鼓舞)和布朗族(“打歌”)。

4.印欧语系:在中国境内的,只有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俄罗斯族有着历史悠久的“圈舞”文化现象,传统圈舞叫“毕颂舞”,舞时以“直箫”或“风琴”伴奏,多以青年男女社交、自娱为主,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虚构出的以少女祭春时“青年人神秘的环旋舞”其文化背景可能并非虚构的,这也可以从的俄罗斯小白桦民间舞蹈团类似“少女环舞”之类的舞蹈中发现端倪。

其三,按文化类型:“圈舞”舞蹈文化在西部常见的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农牧文化和绿洲文化中均有分布,需要注意的是,存在与于这些文化类型中的“圈舞”舞种并不必然代表它源于当下,如佤族“剽牛舞”中就带有鲜明的狩猎文化特点。此外如东北地区鄂伦春(篝火舞)、鄂温克(篝火舞)都具有浓厚的的“狩猎文化”特徵。

从文化类型上来看,某个民族“圈舞”文化的发生与文化类型并无直接的联系,但是其分布并不呈现均等状态,往往在农牧类型文化中较为多见。例如藏族、羌族、彝族等半农半牧民族的圈舞舞种更具代表性。

其四,按宗教信仰:“圈舞文化”主要发生在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小乘佛教、道教(瑶族)、苯教(门巴族)、丁巴教(普米族)及萨满教和其他多神信仰的民族中间,包括羌族释比、纳西东巴、彝族毕摩、摩梭达巴、白族本主等等信仰。

其五,各类“圈舞”的差异:在西部民族中,存在“圈舞”舞蹈文化现象的民族主要有以下差异和共性。

1.地域差异。“圈舞”文化覆盖地区跨越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不同地域,它们在地形地貌、植被气候、生产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大差异。

2.语言、文化的差异。如前文所述,囊括了中国语言分属全部五个语系中的四个,分别是:“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印欧语系”,涉及民族30余个,其中仅汉藏语系民族约22个,有突厥、塞种、伊斯兰、斯拉夫、蒙古、藏、氐、羌、百越、百濮等各类传统文化的遗存,文化差异非常明显。

3.“圈舞”形态风格的差异。表现在“圈舞”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上,呈现多样性,除基本构成方式分“联环形”“缺口形”“虚线型”以外,表演时有的“以歌伴舞”,有的则以“铃、鼓、笛、笙、弦”等乐器“作乐相和”,也有“徒手而舞”或“手执舞具”的之分,舞具一般包括伞、扇、鼓、琴、绢、刀等常见的舞具,舞蹈情绪或庄重神圣,或欢快喜悦,风格各异。

4.“圈舞”功能的差异。主要分宗教性“圈舞”,如羌族“羊皮鼓舞”;风俗性“圈舞”,如苗族在“花山节”上表演的“芦笙舞”,自娱性“圈舞”如彝族“达体”等。

其六,西部少数民族“圈舞”文化的共性特征:

各地区各民族中的“圈舞”虽形式、风格不一,但尤以西南地区的“圈舞”形式最具代表性,尤其是羌族“萨朗”,四川藏族“嘉绒锅庄”,凉山彝族“达体”,纳西族摩梭人“甲蹉”等,这些“圈舞”联结形式完整,表演时往往音、舞、诗三者有机结合,“围物而舞”,“踏歌且舞”,是最典型的“圈舞”舞蹈形式,具有很强的共性舞蹈文化特征。

以上列举各民族代表性“圈舞”形式,虽种类繁多、风格不一,但均具有各自文化类型的典型性特征。此外西部各民族还存有大量形式更为完整的“圈舞”形式,因形式较为常见,如藏族“锅庄”以及羌族“萨朗”等,此处不再累举。

在以上所列举的“圈舞”形式中,其中既有形式非常标准“圈舞”,例如“热美蹉”“安代”也有结构相对松散的“圈舞”,如维吾尔族“萨玛”舞,但笔者认为,按照“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的观点,那些结构并不严谨的圈舞形式,由于符合了“圈舞”构成的基本形式特征,或作为“优弧”,或作为“劣弧”并进行周旋循环,因此,都能对其实现“格式塔完形”,所以笔者仍将它们视为“圈舞”。但尤以西南地区的“圈舞”形式最具代表性。

猜你喜欢

形式舞蹈差异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小议过去进行时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