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苗族传统建筑的审美追求

2015-07-12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
关键词:苗族贵州建筑

王 杰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550025)

贵州苗族传统建筑的审美追求

王 杰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550025)

贵州苗族的传统民居大都依山而建,其选材、搭建特点、空间安排等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持着地貌的原生态,维护生态平衡,其建筑文化也充分昭显了内在民族心理的象征性与聚合性。同时,在习俗方面它也具有独特的程序性和仪式性,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追求生活的和谐、舒适、美好的审美意愿。总之,苗族传统建筑中追求和谐、协调、追求生活美好的审美倾向既表达了他们的情感与记忆也承载着他们的心灵归属与寄托。

苗族;传统建筑;审美追求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32C099

在多彩民族构成的祖国版图上,每个地区都有令人印象深刻而又形态各异的建筑。更为引人入胜的是,在历史、地质、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体现着别有风味的建筑文化。研究一个民族的建筑,既可以发现其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相关,更可以感受其民族的审美倾向与追求。

拥有古老历史与文化的苗族是中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一个分支,这一民族几经迁徙,最终定居于我国西南山区。大多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等省。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之称的贵州是苗族同胞分布广泛、人口数量居多的省份。苗族传统各式建筑因其突出的民族特色而在我国传统建筑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透过苗族建筑人们不仅可以诠释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更可以感受蕴含其中的苗族同胞的审美精神诉求。

一、生态的和谐之美——人与自然

苗族同胞的居住之地,往往近田土、近水源,为少占耕地,多于近山之地修建并向山坡延伸。贵州苗族的传统民居一般都依山而建,建筑的选材、搭建特点、空间安排等都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持着地貌的原生态,维护生态平衡。

苗族传统建筑“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其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它也常常被现代建筑学家看作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从取材看,贵州山地树木繁盛,而这种苗族的传统民居全都是木制的,选择地域性的材料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也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就地取材”常常被建筑家们称为“最环保”的建筑方式。从建筑与地势的关系看,因贵州的地形特点为“多山”“多丘陵”,这使得传统民居的建设往往依山傍水。贵州苗族的吊脚楼都是因时因地来进行创造的,往往讲究根据自然的坡地形势进行合理的布局。从选址看,往往背山面水、避风朝阳,后以山壁为屏障可无冬季寒风侵扰之困扰,前以河道为依托可为交通生活提供充分之便利,四周附以可良好保持水土的葱郁植被,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日照及通风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依”的建筑审美理念。

此外,贵州传统的苗族村落也常常使用山区常见的石材,院内用卵石或石块拼成花样,其间留有参差有序的缝隙以便于雨水渗入,使植被和土壤能够及时吸收水分,通过土壤滤掉污染物,补给地下水存量。也会充分利用村落中的草地、池塘以及树木等来储蓄雨水,缓解洪水压力等。

更难能可贵的是,传统苗族民居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还在逐步地增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依。比如,因为依山而建的苗寨房屋往往沿等高线分布,其采光面可以拥有充足的大面积日照,一些居民通过在屋顶设置太阳能光电板,大大减少了对周边其它环境能源的消耗。同时,贵州传统民居也大量开展沼气池建设,使得人畜排泄物经沼气池处理后用于照明或作燃料,其残留物还可以用作有机肥返回农田。不仅有效地形成了燃料--肥料的循环利用,也用生态的方法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环境污染、空气浑浊、人居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困扰人类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贵州苗族传统建筑居所特有的追求生态和谐的理念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运用和借鉴民族传统建筑的生态理念、发扬生态精神,使现在及未来的建筑改造及建设走上一条科技与环境相和谐的道路,为人们的生活营造一个兼具民族特色和良性生态循环的生存空间。

二、协调的功用之美——空间与功能

作为情感意志的物态化体现,苗族传统建筑凝聚了苗族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生活美学情感和文化意识,“聚族而居”是苗族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反映在建筑的审美诉求方面,除了要有与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也会体现出相应的尊卑观念、敬祖观念、礼法礼节等相应的文化需求。

从修建及空间的安排看,修建吊脚木楼时,以斜坡挖成上下两层作为地基,用石头将山壁和外层山体砌成保坎。前排落地房柱置于下层地基,上层外伸的楼板与外层非落地房柱形成悬空吊脚。每排5至7根房柱以“穿斗式”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并常以“枫木”这一象征苗族祖先灵魂的生命图腾作为中柱,以求安康长久。吊脚楼的底层主要用于牲畜的伺养,一个入口与户外相通,一个入口与厨房相通,方便使用。中层主要是用于起居及生活的公共空间及活动空间,二层堂屋和起居厅是整个住宅的中心,外廊和退堂是室内外空间联系的纽带。整栋建筑内有两个竖直贯穿的天井可起到充分的内部通风、改善空气环境的作用。它既可将底层圈养牲畜的气味及时排出,也利于在建筑内部形成“环流”的冷热空气交换层,夏季可通过引入凉爽空气降低室温,冬季可将底层暖气带入上层。三层阁楼主要用于存放杂物等,有的人家也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家人休憩纳凉,聊天观景。

此外,苗族传统建筑文化也充分昭显了其内在民族心理的象征性与聚合性。传统苗居中的“堂屋”往往面积比重大,位于整栋建筑平面的中心位置,并于平面及立面上都通过抬高及退让放大其空间,集就餐、会客、聚会、庆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它不仅是一个“穿堂”还对内通达各个空间并通向室外,中心感极强,它既是整个建筑的“交通枢纽”,也是家庭对外交流的活动场所,更是家庭精神延续的空间。每逢佳节,苗族亲朋相聚于此,吃长桌宴、跳芦笙舞,一派欢闹。堂屋正墙之上,多安置有宗族灵位,祈福求祥,礼敬尊拜,亦体现了苗家人民的独特习俗。总之,“吊脚楼”的杆栏式建筑在平地少、山势陡的条件下,有效解决了苗家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给苗族人民动荡的历史和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热爱生命的不尽激情。

三、精神的寄托之美——寓意与追求

苗族传统建筑在习俗方面具有独特的程序性和仪式性、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也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追求生活和谐、舒适、美好的审美意愿。

建房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虽然地形复杂,但“避阴向阳”都是选址时遵循的一个主要标准。选宅基、动工的日子都十分讲究,有些人家会专门请人看风水、测八字以确定良辰吉日。接下来,则要进行“驾马”仪式:手艺高超的木匠师傅选一棵高大、粗壮的山木,一边以酒、肉为祭,一边唱念祭词。而后,木匠与主人轮番砍三砍再由众人一并努力将树向东方砍倒以示吉利。待修整好的中柱运输至家时,还需燃香、点烛、杀鸡以祭拜木匠祖师鲁班,并在柱头弹上中线以“发墨”,至此,新房正式动工。开工后,“上梁”又是一件被重视的大事。梁木往往选择再生性强、新枝茂盛的树木,以取其“兴旺发达”之意。按当地的习俗,梁木在上梁这一天由郎舅送来,砍好并制作成毛坯的梁木要用红布包裹并请人抬到主人家,主人鸣鞭放炮到寨边迎接。上梁时,以事先择好的吉时为准,木匠师傅边唱祈福之辞边主持工作。之后,主人将事前备好的“梁粑”从梁上洒下,村民朋友欢声哄抢,一派吉祥喜庆、热闹红火的情景。建设过程中的系列仪式既是对苗族先人总结出来的天文地理、建筑环境方面知识的体现,也集中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神灵及先祖的敬畏,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装饰细节看,精致些的“吊脚楼”其上配以飞檐翘角,更有喜字格、万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雕于悬出的木质栏杆;栏杆悬柱底端也常雕饰绣球、金瓜;居室的“窗绣”又以狮子滚球、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等形态居多;较高的大门门槛意在确保家中小儿安康少病等等。同时,农耕为生的苗族人民世代把牛视若神灵,大门上的连楹及腰门上的门斗有意做成木制的牛角形以确家人无恙。此外,传统苗家大门上宽下窄,房门则上窄下宽,以此来确保招财进宝……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苗族人民祈求家庭幸福、富贵兴旺、和谐安康的美好愿望。

总之,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只有根植于文化的土壤才能够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作为来源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总是体现着其时其地的生活习惯与道德情操,民族文化也因此渗透于建筑语言表达的每一个层面。苗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及性格孕育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其传统建筑中追求和谐、协调、追求生活美好的审美倾向既表达了他们的情感与记忆也承载着他们的心灵归属与寄托。

[1]徐仁瑶,王晓莉.中国少数民族建筑[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2]麻勇斌.贵州苗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3]施鹤芳.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形态与建筑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4]梁子.山地文化的一种景观:苗族的居住和建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5]蒋维波.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村寨空间形态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

[6]黄丹.苗族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D].湖南大学,2011.

王杰(1979-),男,汉族,甘肃两当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苗族贵州建筑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建筑的“芯”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