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之美,原始之美
——浅析李娟散文中的原生态特性
2015-07-12张玉萍
张玉萍
四川南充广播电视大学
璞玉之美,原始之美
——浅析李娟散文中的原生态特性
张玉萍
四川南充广播电视大学
李娟的散文细致入微地对哈萨克牧民的生活进行描写,字里行间流露着他们原生态的生活与交流方式,使散文整体透出灵动原始的基调,同时李娟的散文真实、优美,体现出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文章将从哈萨克牧民的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以及散文本身所体现的原生态入手,对李娟散文的原生态特性进行阐述。
李娟;散文;原生态;人文主义;哈萨克牧民
李娟出生在普通的汉族家庭,长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游牧地区。幼时随母亲在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游牧地区迁徙辗转,家庭以经营裁缝店和小杂货店为生。成年后,曾在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做过各种临时性的文字工作。李娟并未受过任何专业的文学训练,1999年开始写作。著有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
由于从小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游牧地区,对当地哈萨克牧民的语言和生活习惯都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牧民具有一种独特的生活姿态和价值观。游牧生活相对封闭,自成体系,游牧民族看似随处漂泊,逐水草而居,却又随遇而安处处都是生活的家园。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哈萨克牧民古老而特定的生活方式。他们以牛羊为生命,以日月风雪为伴侣,与自然万物毗邻而居,成为大自然的一个元素。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了李娟散文的纯净、天然。李娟的散文中处处体现着浓郁的原生态的特色以及天人合一、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良好关系。
李娟的散文主要以描写新疆阿勒泰游牧地区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片段为主。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细节的描写很多,通过对哈萨克牧民语言、动作、生活方式细致入微地描写,将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原原本本的展现出来。散文语言优美、自然,不加任何雕琢和修饰,呈现给读者一个原始、纯粹的原生态景象。本论文将对李娟散文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原生态景象进行解读和阐述。
一、广袤草原上的原始精灵
文学作品是反映人类生活现状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反映着人类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李娟的散文主要是以描写新疆阿勒泰游牧地区哈萨克牧民语言、动作和生活习惯为主,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空间。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205公里,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哈萨克族人民公元前就活跃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勒泰山、天山以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到了现代,他们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已经定居外,绝大多数仍然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里的文化与环境多呈现出一个相对原始自然的状态。李娟的散文将哈萨克牧民原始、应自然而生的生活形态完全的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形态,完美的诠释了散文中的原生态特性。散文的语言随处显示着哈萨克牧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地域的局限与影响使生活在偏远牧区的哈萨克牧民依然保留着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方式原始、随性,顺应大自然的阴晴变换、风霜雪雨,衣食住行都保留着本族早期原始的传统。而对于这样一群“广袤草原上的原始精灵”,李娟主要从语言、动作及生活方式进行了描述和把握。
(一)、语言魅力
1、哈萨克牧民原始的“喃喃细语”
散文对人物对话的描写较之小说并没有那么的丰富。但散文中出现很多“土话”,使得散文原生态意味浓郁。以原始的、本土的语言方式带动散文的内在张力,使得李娟的散文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都打上了原生态的烙印。
新疆是一个移民省份,在这种环境下,各地方言的相互杂糅就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殊的当地方言。而少数民族的语言习得往往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和随意性,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新疆式话语”。这种“新疆式话语”经由李娟的笔,原原本本地流淌出来。形成了哈萨克牧民原始的“喃喃细语”。例如:“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了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我们的裁缝店》)。这句话中的“当当”是带有地方特色的新疆“土话”。意为“唠叨”、“责怪”的意思。如果将这句话中的“当当”一词改为“唠叨”或者“责怪”,就完全丧失了文本中对哈萨克牧民语言描述的真实和原生态。也就不能呈现出散文中的原生态特性。再如:“‘胡大(真主)呀——叶尔宝拉,你又怎么了……’”(《叶尔宝拉提一家》)。这句中的“胡大”是伊斯兰教中“真主”的意思。这里的“胡大”是一个感叹的语气,等同于“天啊”这类型的词语。在这里,散文并没有将“胡大”一词写为“真主”、“天啊”这样的书面语,而是采用哈萨克牧民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通过语言的描写与还原,将哈萨克牧民的言语的真实显现出来。再如:“‘你们家小巴郎子(孩子)不做新衣服妈?’”(《河边的柳树林》)。“小巴郎子”是普通话中所说的“孩子”的意思。再如:“今天晚上有没有拖依(舞会、晚会)呀?”(《秋天》)。“拖依”就是“舞会、晚会”的意思。散文没有采用书面语的记载,而是真实的将哈萨克牧民的话语原汁原味地描写出来。
与现代都市人的话语相比较,虽然哈萨克牧民的话语显示出一种“土气”,却是一种原生态的体现。散文并没有将这类词语进行加工和修饰,没有以文学作品措辞优美为前提,而是原原本本的将它呈现出来,体现了对哈萨克牧民语言描写的真实性和原生态特性。
2、字里行间流动的原始精灵
散文中不仅仅是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来体现出原生态的特性,就散文本身的语言文字而言,也一样为我们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意味。
流利顺畅的语言能够很好的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人际交往中,合理得当的运用语言,能够使人际交往顺利进行。并且有逻辑、注重修辞的语言也是现代文明进步的一个特征。散文却将断断续续的话语完全呈现出来,对人物对话和语言没有任何的修饰,还原其本色。散文本身的语言也简单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是李娟散文的一大特色,也是李娟散文中“真”的体现。例如:“我嘛,,,今年嘛,,,第二次上山了嘛,,,山里面嘛,,,好嘛,,,绿绿的,,,到处都绿绿的……”。“其实嘛,,,英吉沙的刀子嘛,,,不好。现在嘛,,,库车刀子好!”。“冬窝子嘛,,,没有风,没有雪,,,……还是有雪的,雪少,,,很少,,,也不是很少,,,羊嘛,就慢慢地走,,,慢慢地吃……”。“啊!我也在那里嘛!,,,我在黑土地,,,离红土地近的很呢,,,咦,,,从来也没有见过你们嘛?”。“不行。还是,,,放羊好嘛。我爷爷放羊,,,我爸爸,,,放羊,,,都好好的,,,我现在当老师,,,谁知道能当多久呢?”(《尓沙和他的冬窝子》)。散文并没有对这种不连贯的汉语进行文学的修饰,而是完整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的民族语言和原生态的景象。少数民族的语言习得是通过对汉语的模仿形成特有的“少数民族普通话”。他们的话语随意性很强,断句也毫无章法,没有完整的能够表达意思的语句。断断续续的语句是少数民族说汉语的特点,散文毫无修饰的将这些语句表现出来,反映了李娟散文“真”的特点。这种真实让李娟的散文像一个精灵,虽没有华丽的羽翼,却是如此的灵动、自然,娓娓道来,缓缓叙述,却动人心弦。
散文中对事物的描写不加过多的修饰,完全真实、简朴的叙述,以并不华丽的语汇将生命中的感动、欢愉、寂寞真实的表达出来,正是这种真实,往往是最动人心魄的力量。例如:“其次,去洗衣服的时候,还可以趴在河边的石头上舒舒服服地呼呼大睡。不过有一次我正睡着呢,一条珠光宝气的毛毛虫爬到了我的脸上,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睡了。”(《河边洗衣服的时光》)。这一段没有用华丽辞藻来堆砌与修饰。接近于白话的描述让人们有一种回归于本质的感觉,对于大自然中这种软体生物的描述,使我们感到新奇,同时也会勾起人们在阅读时所产生对原生态的、本真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钢筋林立的城市之中,有多少人还可以这样贪婪地享受最初的幸福和美好。“舒舒服服地呼呼大睡”也是很朴实的文字描写,文本并没有将文字进行精心的刻画和雕琢,只是像平日说话时的随意而歌。就是这样的文字完美的流露出了人们最本真的随性与原生态。
再如:“到河边洗衣服的话,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爱怎么想就怎么想。至于洗衣服就是次要的事了,爱洗不洗,往水里一扔,压块石头不让水冲走。等玩够了回来,从水里一捞,它自己就干净了嘛。”(《河边洗衣服的时光》)这段文字完全的体现出一种随性的意味。“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爱怎么想就怎么想。”这样随性的笔触和描写,在将生活中的细节表达出来的同时,也凸显出了人类本性中的放纵、潇洒和随遇而安的意境。
散文不仅仅是在刻画和描绘人物语言时不加雕琢的将原原本本的语言展现出来,就散文本身的语言而论,也是未加过多的粉饰和加工,笔触随心而动,随意而书,字里行间随处流露着原始的美感和原生态的意境。
(二)、分析文本中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体现人物特征的主要途径,也是最直接的情感表现形式。散文中对于人物动作的描写十分细腻。呈现出一个人物、一个民族,真实、原始的形象特征。散文中描写动作的文字也体现出了原生态特性。
游牧民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性格中与生俱来的带着狂放不羁和奔放。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娱乐活动也多种多样。而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哈萨克牧民却沿袭着祖辈留下的娱乐活动。他们在广阔的草原上赛马、叼羊、摔跤等。这些娱乐运动显示出他们的粗犷、奔放和热情。散文中主要以第一主人公“我”来叙述哈萨克牧民的动作行为,通过对行为的描写将他们随行、热情、大胆表达情感的性情完全的表现出来,同时将哈萨克牧民的“真”完完全全的呈现。例如:“她说着揽过旁边那个又矮又小的老妇人,拼命拥抱她,‘叭’地亲一口”(《我们家的裁缝店》)。“揽过”、“拼命拥抱”、“亲一口”这三个连续的动作很好的诠释了哈萨克牧民原始的情感表现。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哈萨克牧民真性情的体现。散文中动作的描写将一个热情奔放而又真实的哈萨克游牧民族还原在我们眼前。例如:“开始他是站在柜台对面和我们说话,后来大家都觉得很熟了,他就跳到柜台上盘腿坐着和我们说话。”(《尓沙和他的冬窝子》)。这句话中,散文用“跳”和“盘腿”这两个动作来描写哈萨克牧民的随性。哈萨克牧民喜好喝酒,甚至有嗜酒的恶习,他们不分场合的醉酒,完全任凭自己高兴。醉酒后的动作文本中这样写到:“他把我们家门砰的一脚踢开”(《喝酒的人》)。“踢”这一动词形象生动的体现出哈萨克牧民醉酒后行为状态。把门“踢”开单从字面上看委实透着一股野蛮的意味。文本中将哈萨克牧民醉酒后的状态完全的展现,不仅体现出这个民族的真性情,还体现出了人类最原始的气息。这种本真的对动作的描写显现出了李娟散文中的“真”。
再如“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抱人家,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怀揣羊羔的老人》)。这段文字中的“抱”、“搂着”、“托着”这三个动词将老太太的抱着羊羔时的神态描写的十分到位。单就“抱羊羔”来说,文本中的描写的场景并不是“抱孩子”,体现出了文本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用一个动词“抱”体现出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依赖与依存,一种原生态的和谐。
生活在城市高楼林立中的人们,逐渐丧失了表达情感的原始方式,丧失了人性中原始的冲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文本在描写中没有将这些率真的行为进行修饰,而是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充分的显现出哈萨克牧民未受到现代文明过多冲击的原生态生活状态,映衬出散文中散发的原始之美。哈萨克牧民豪放动作的描写体现了散文中的“真”;散文字里行间真情实感的表露呈现出散文的原生态特性。
(三)、文本内容中呈现的原生态
1、细节中原始的生活方式
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充分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将人融入大自然中,与自然想结合,将原生态的意味诠释的淋漓尽致。人类是大自然组成的一部分,从远古时期至今,人类依附着大自然而生存。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也日渐严重。李娟通过对新疆偏远的阿勒泰游牧地区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对哈萨克牧民顺应自然而生存的现状的如实描写和刻画,展现出一幅天人和谐共存的美丽画卷。
在李娟的散文中,将阳光、河水、微风、夏日的牧场等,这些自然现象与人化成一体。充分将哈萨克牧民尊崇大自然,顺应自然生活的状态完全的呈现。散文中的“我”像是透明的一样享受着日光的抚摸;像风筝一般随风任意的飞翔;像鱼儿一样任由河水清洗着全身。例如:“我光脚站在石头上,空空荡荡地穿着大裙子,先把头发弄湿,风一吹过,好像把整个人都吹透了,浑身冰凉,好像身体已经从空气里消失了似的。”(《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我”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光脚站在石头上”以一种完全的放松和回归,赤脚站在大自然中,如同人类重归自然的原始。“好像身体已经从空气里消失了似的”这样的描写将“人”完完全全的放归到自然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让人的肉体化为风消失在空气中。这段文字透露出将“人”回归于自然,将“人”放归于原始,显现出了文本中所表现的原生态意象。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牧民在居住形式上继承了祖先的传统。哈萨克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卸的毡房。“夏牧场上的毡房子总是支得高高的,锥形的房顶下环着红漆木栅栏的房架子。但是到了冬窝子,为了保温,就不支房架子了,而是在大地上挖一个坑,直接把锥形的房顶和在坑上,再在地面挖出一条斜的通道,台阶一样通向地底的室内。这就是俗称的‘地窝子’。地窝子之外,北风呼啸不已,炉火在狭小的房间正中‘呼呼’地燃烧着,女主人黑红的面孔上生着一双美丽的眼睛。”(《尓沙和他的冬窝子》)。在地下挖空用来冬天的时候取暖,这样的方式脱离了现代城市生存方式。散文将阿勒泰牧区哈萨克牧民最古老、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描写出来。这种看似落后简陋的生存方式却体现了散文中的原生态。再现了这些古老生活方式,也是原生态特性的体现。
2、原始的风俗习惯
饮食方式的不同长久的存在于历史的各个阶段。远古时期的人们用手直接取食。这种古老原始的取食方式早已消失在现代都市的文明中。哈萨克牧民却依然沿袭着这种古老、原始的取食方式。他们的主要肉食有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野兽肉和野禽肉也是他们补充的肉食。奶制食品也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将哈萨克牧民食用“手抓饭”时用手快速取食描写的真实生动。“别人吃抓饭用手抓,指头很有经验,很老道的撮着,在盘子里撮上饭飞快的团成一团,迅速放进嘴里,一粒饭也掉不出来,给人感觉是利索、有礼极了。”(《九篇雪》)。散文完整的描述哈萨克牧民用手取食的原始饮食方式,体现浓厚的原生态意味。文本中对用手取食描写为“感觉是利索、有礼极了”,原生态的观念和回归本真的意味。将用手取食这种在文明社会中被视为是“野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用“有礼”来形容,别具匠心。独特的视角使散文充斥着不同反响的“真实感”。
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现代文明社会,女性的地位已经与男性“平起平坐”。在哈萨克牧民的观念中,妇女的地位并不是十分的高。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方式还保留着原始的“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在家庭分工中,男子主要从事放牧,妇女从事家务。他们一直保持着这种父系氏族的分工方式,原始、脱离现代。丈夫在家庭中享有较高权力,但家内事务一般是尊重妇女的意见。同时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远离现代文明。例如:“‘七只鸡少了三只,你公公看不出来吗?’‘看不出来。’”(《我们的裁缝店》)。从这简单的对话体现出,哈萨克牧民中的男人对家务事的不过问已经到了一种很严重的地步了。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散文对哈萨克牧民原始生活状态真实描写所体现出的原生态。
再如:“三只鸡嘛,换一条裙子,够不够?”(《我们的裁缝店》)。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货币的出现早已取代了物物交换的原始交易关系。而在阿勒泰游牧地区的哈萨克牧民仍然存在着这样的贸易方式。散文将这种原始古老的,落后于现代文明的贸易方式展现出来,凸显了散文所反映的原生态特性。阿勒泰游牧地区如同世外桃源一样,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外界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依然处于一种原始的、真实的、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种“真”时时处处的体现在李娟的散文中。
散文以描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哈萨克牧民的生活状态和方式,展现出一种原生态的意味。用随性、自然的笔触,揭示新疆阿勒泰牧区哈萨克牧民的原始生活状态,以空灵的文字和悠长的文风以显示出散文中所体现的原生态引发的对人文主义的思考。
3、原始的笔触描绘出的人文精神
散文集通过描写对新疆阿勒泰牧区哈萨克牧民的原始生活和李娟亲身经历哈萨克牧民生活方式的感触,彰显了散文中的原生态意象体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通过对散文中所体现的原生态的分析得出,散文不仅仅是以清新空灵的笔触来描绘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更是通过对哈萨克牧民原生态生活的描写来体现人文主义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
散文中随处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哈萨克牧民奔放的生活方式和随性的生活态度都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人文主义是对人的个性关怀,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出一种理念和哲学思潮。文本以舒缓和谐的笔触通过对哈萨克牧民原生态的描写,弘扬人文主义的精神。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将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重要的原则”①。
散文娓娓道来,充斥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将人的个性完全的解放出来,没有任何的掩饰。散文中没有暴力和不公平,将哈萨克牧民的真性情完整的展现,没有阶级之间的观念,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自由平等。
散文中多是以描写生活中的琐事,例如:《我们的裁缝店》、《尓沙和他的冬窝子》、《喝酒的人》、《叶尔宝拉提一家》等篇中,从人物的自身个性着手,将人性中善良与淳朴完全的体现出来。《叶尔宝拉提一家》这篇散文主要描写“我”家与房东“叶尔宝拉提”一家的生活细节。租户与房东之间在传统的等级观念中是上下级的关系,而在李娟的散文中,房东叶尔宝拉提家的女主人见我在和面和劈柴时,毫无所求的帮助,显现了文本中体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自由。《我们家的裁缝店》一篇中描写,“我”家为当地哈萨克牧民制作衣服,并不因为他们用物物交换这种原始的贸易方式而决绝他们的要求,反而是欣然的接受。哈萨克牧民和“我们”交换的那些物件,在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但是“我们”没有拒绝,体现出了人文主义精神中对人性尊严的尊重和宽容。
在李娟的散文中,具体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哈迪娜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从最基本的针呀线呀到各种颜失色的说法,从‘高矮胖瘦’到‘薄厚长短’,从‘圆角分’到‘好坏便宜’,还有‘腰、肩、胸、臀’等等与做生意密切相关的词汇差不多都学会了。另外从一到百全都能数下来了,‘裙子’、‘裤子’、‘上衣’、‘衬衫’什么的也一听就懂。”(《我们家的裁缝店》)。这段文字是描写“我们”教“我”家裁缝店新雇佣的店员哈迪娜学习汉语词汇的语段。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中“我”并没有以上下级的管制对待哈迪娜,而是耐心的教她学习汉语中的词汇,并没有因为语言上的差异而然歧视她。这就是李娟散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平等自由与尊重人性的精神理念。
散文中没有现代都市的争斗、歧视、不公平和失去自由的苦闷,而是彰显了一种原生态的意象和这些意象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散文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诠释哈萨克牧民的生活状态,而是用朴素、真实的笔触慢慢叙述,缓缓道来。一个“真”字贯穿了文本的始终,将一种独创空灵的原始世界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结束语
李娟的散文以空灵、优美的文字和悠远绵长的文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原生态的生活环境。通过对哈萨克牧民生活细节的描写,凸显了散文中的原生态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散文笔触空灵、质朴,充满了对原始生活状态的描写和人性的关怀。她以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将人们带入到一个远离尘世叨扰,人人自由随性的原生态境界,将新疆阿勒泰游牧地区哈萨克牧民的真实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注释:
①引自,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02).
[1]李娟,九篇雪[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01).
[2]李娟,阿尔泰的角落[M].万卷出版公司,2010(06).
[3]李娟,我的阿尔泰[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07).
[4]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9).
[5]范培松,中国散文史(下)[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08).
[6]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09).
张玉萍(1976-),四川南充广播电视大学,讲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