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那些事
2015-07-12单霁翔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那些事
对于观众,它是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对于历史迷,这里是无数大事的发生地;对于古建筑研究者,它是东方皇家建筑巅峰;考古爱好者、收藏爱好者、摄影爱好者、书法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心中的情愫。
一条中轴线纵贯,金色琉璃瓦顶下、朱红高墙内,圈住的是有形的宫阙亭台,播散的是无形的历史文脉。它,就是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北京紫禁城。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建成。龙椅上的第一位“天子”是明成祖朱棣,最后一位是清逊帝溥仪。中国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统治着整个中国。紫禁城之所谓“紫”,不是颜色,而是对应着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这座恢弘宫殿内的一砖一瓦,都将皇权、礼制的语言铸造其中,堪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态最完备的空间表达。
比如“9”这个普通的数字,在故宫里却寓意深远,象征帝王的“九五之尊”,几乎随处可见:被称为紫禁城核心的太和殿,长宽比例正好是9∶5;正红宫门门钉横竖都是9个;就连民间传说的故宫房子数量也是9999间半……虽然最终这么多9也没让明清两个皇朝九九归一、万世一统。但存留下的这个总面积724250平方米的世界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跨越时空,传承至今。
◎单霁翔
世界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的大门第一次向公众打开,城门上挂起“故宫博物院”匾额,取名“故宫”即寓意旧时的皇宫。当天的北京城堪称“万人空巷”,人们纷纷涌进故宫,一窥这座昔日神秘皇家宫殿的风采。据当时的人回忆,在闭馆后捡拾被踩掉的鞋,就有整整一筐。
到201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整整90岁了。90年来,从“宫”变成“院”,从皇家禁地变成公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与新中国一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我国第一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自2004年就开始了持续7年的大规模文物藏品清理,最终统计院藏文物共1807558件(套)。到访故宫博物院的人数更是逐年上升,2012年起,故宫年接待观众总数约1500万人次,堪称世界之最。
展览,是博物馆与观众接触最直接的形式。为庆祝故宫博物院90华诞,故宫专门推出了18项展览,一场场文化盛宴掀起了参观热潮。尤其是“《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特展”,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但展出的《清明上河图》《伯远帖》《神龙本兰亭序》《听琴图》等名品吸引了17万海内外书画爱好者前来参观,观众们不惜排队六七个小时,只为一睹名迹真容清晨,红色的宫门刚一打开,等待已久的观众们便按顺序步入展厅,一厘米一厘米地仔细观看展品,迟迟不愿离去。
与此同时,故宫的开放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宝蕴楼、慈宁宫、寿康宫、午门—雁翅楼、东华门等新区域先后全面开放,让观众不仅能够感受珍贵文物的精妙之美,更能体验恢弘的宫殿建筑群带来的视觉震撼。位于端门的数字博物馆,还将丰富的文物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于现代科技的数字世界中。
文物修复工程让参观者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故宫同时,也将众多失传的传统文化技艺找回并留存。比如,由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倦勤斋”,内部装饰大量使用了竹制品。东五间仙楼上下的槛墙部分都采用了贴雕竹黄工艺,皇宫建筑内装修使用竹黄仅见此一处,极为宝贵。在倦勤斋修复工程中,中国竹工艺大师何福礼为了钻研这项失传工艺费尽了心思。“竹黄要软化至像纸一样薄,并能像布一样在凹凸不平的木雕图案上进行镶贴。竹子太老或太嫩都不行,另外,越软化竹子的纤维就越少,可太脆了也不行……我这才终于知道了老祖宗的工艺有多么了得。”
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故宫博物院也在不断创新,越来越亲民。众多文创产品的面世让传统的故宫变得“萌萌哒”。截至2015年末,故宫博物院共研发文化创意产品8000余种“戴着像在批奏折”的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都是创意独特的时尚生活用品,让参观者能够“把故宫文化带回家”。此外,故宫博物院还自主研发并上线了《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等5款APP应用,受到不同年龄人们的欢迎。而《故宫日历也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案头必备的书籍。
故宫既是北京的,也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故宫既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还是未来的。她将继续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绚丽纽带。(作者为故宫博物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