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农民工到技能大师

2015-07-12◎毓

时事报告(职教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接触网工友工地

◎毓 晴



职教园地

从农民工到技能大师

◎毓 晴

巨晓林和他的工友在进行施工作业。

“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接触网工人巨晓林就是这句话的践行者。凭借自身的勤奋努力,巨晓林从普通的农民工,一步步成长为技术能手、高级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

巨晓林出生在陕西省岐山县杜城村。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就从他家乡经过。年少时的他,看着列车向前飞驰,就梦想当一名铁路工人。

1987年,24岁的巨晓林被招录为中铁电气化局的农民合同工。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后,被派到北京至大同复线的工地。看到纵横交错的电线、电杆、接触网以及一张张犹如“天书”的图纸时,他脑袋有点发蒙:“我能行吗?”但他给自己打气:“不懂,就一点一点学,不信有搬不开的石头!”从那时起,巨晓林的口袋里多了个小笔记本。稍有空闲,他就追着师傅问一些技术要领,然后记下来。工友们看到他经常在本子上写写画画,都劝他:“这是技术员干的活。咱们这里大学生那么多,你一个农民工,再怎么折腾也是白费劲!”每当听到这些话,巨晓林只是笑笑,然后继续整理笔记。“学了东西总能长点本事!农民工也要懂技术,技术好我们就不会被淘汰。”

别人干活一天累了,晚上回到工棚就想睡觉,但巨晓林每天都坚持看书。担心影响别人,他就用床单把床围起来,悄悄地打着手电筒边学边做笔记,《钣金工艺》《机械制图》《电机学》《电力铁道供电》《接触网》等30多部专业书籍堆满了他的床头,工地转移到哪儿,这些书就带到哪儿。

靠着刻苦自学,20多年来,巨晓林写下了70本共约230万字的施工笔记,并且由初级技工一步步升级为高级技工,实现了由一名实干型工人到一名知识型工人的飞跃。也就是这个时候,他萌生了要写一本书的念头。“要是能把我的经验总结起来,写给新工友,让他们学得更快,在操作中更安全、更省力,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但写书并不容易。只有高中文化的巨晓林特意请了工班里的大学生当老师,遇到不懂的技术名词就查、就问,一写就是三年多。数十万字的笔记,最终浓缩成了《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成为工友们干活时的“操作宝典”,填补了我国铁路接触网工技能培训没有教材的空白。公司党总支书记说:“书中介绍的方法简便易学,干出的活儿又好又快,原来只发到班长这一级,结果队长们都来要,一个工班起码也得发三四本!”

“别看本子小,记事可不少;别看字迹乱,思维可不乱;为了企业新,时刻在创新。”记事本扉页上的一段话,道出了巨晓林的“创新”之心。这还要从“一根冰棍”说起——1989年夏,北同蒲铁路接触网架线作业。这项工作每到一个悬挂点,都要有人肩扛电线爬上爬下,十分辛苦。一天下午,大雨突袭,巨晓林披着雨衣留在工地照看工具和材料,望着杆塔上的悬挂点,他盘算着用什么办法干活能省点力气。通过观察和测算,他用一个铁丝套挂住滑轮试了试,果然能省不少劲儿。工班弟兄们按照这个办法架线,功效提高了两倍为这,当时的技术员周文瑞奖励了巨晓林一支冰棍,还说:“你能干到这个程度,比我还强。这带给巨晓林极大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只要肯努力善钻研,就能干出名堂来!从那时起,他就迷上了工艺改进与创新。

巨晓林先后参加了大秦线、鹰厦线、京郑线、京沪高铁等十几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几乎每年都产生一两个创新方法并应用在实践中。1998年,在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中,他发明了“下部固定绳临时悬吊法”,提高工效两倍以上;2010年,京沪高铁施工中,他发明了“下部基础螺母模拟精调法”,期间承担的《提高京沪高铁数据测量一次合格率》科研课题,获得全国工程建设QC成果一等奖……时至今日,巨晓林累计研发和革新工艺工法98项,创造经济效益900多万元被同事誉为“难不住”。

在中国中铁,巨晓林的名字家喻户晓。可在大家眼中,他仍是那位朴实的农民工师傅。虽然一线工作任务繁重,但巨晓林总会抽时间返回工地,开办“晓林夜校”,为年轻人讲解施工技术诀窍和经验。他的徒弟遍布20多个项目部,有工长、工程队长、项目总工……“我感恩工作中遇到了好领导、好师傅、好同事,如今我也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希望有一天高速铁路能通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巨晓林说。

巨晓林在给徒弟们讲实际操作课。

猜你喜欢

接触网工友工地
BIM技术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中的应用研究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工友艺苑
为开通打下基础!这条国际铁路完成接触网平推验收
浅述如何做好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监理工作
中老铁路两国同步架设电气化接触网第一线
工友艺苑
波比的小工地
工友艺苑
热闹的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