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特语言理论的跨时代价值述评
2015-07-12杨修平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浙江衢州324000
⊙杨修平[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浙江 衢州 324000]
作 者:杨修平,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德国贵族世家出身的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是一名具有浓郁人文主义气质的民主政治家、学识渊博的社会活动家、蜚声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和追求完美人性的教育家。他的前半生辗转斡旋于频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主要研究兴趣是政治学和美学;1800年之后,他逐步对语言学产生兴趣,在正式退出政坛后,便将主要精力集中到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研究领域,并因此驰名于学术界。
洪堡特的语言研究拥有一般语言学家难以触及的广阔人文背景和深厚文化底蕴,其语言学思想主要源自集严谨与浪漫于一体的德国哲学文化传统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及语言理论,前者主要包括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的哲学理论体系、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 和歌德(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等人发起的浪漫主义思潮;后者主要有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的天赋人权和反封建专制思想、孟德斯鸠(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的三权分立学说和卢梭(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自由平等社会契约论。因此,洪堡特的语言学思想和理论涉及不同层次和诸多领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语言学财富。他深邃而丰富的语言学说不仅成就了其普通语言学奠基人的地位,而且历久弥新,日益受到语言学界不同派系学者的青睐和回味——功能主义语言学派从他那里吸纳了不少基本概念和观点,并依据其语言观和方法论寻求有别于形式主义语言学派的理论阐释,而形式主义语言学派也同样从其理论中不断获取灵感和启示。
一、洪堡特语言理论的特色 洪堡特的学术研究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研究思路,注重在观察具体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人类语言的共性,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他独树一帜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哲学思想可概述为三个方面:语言观特色、方法论特色和语言理论特色。
1.语言观特色洪堡特继承、吸收并发展了前辈和同辈学者关于语言本体论的认识,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两大语言观。第一,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活动性上,语言不是某种结果,而是动态的、开放的,是持续发展的言语行为,是瞬息万变的言语活动的总和,发展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在创造性上,语言不是某种生理和物理现象,而是人类心智的主要特征,是人类精神力量积极自主的不间断的创造活动,语言的本质特征取决于说话人所具备的表达和理解话语的能力,语言活动是一种创造能力,语言的创造性源于人类精神力量的创造性。语言的创造性包括有规律的创造性和无规律的创造性:前者是指语言可以以有限的形式实现无限的运用,体现了语言的普遍性,是人的一般语言能力;后者是指突破语言既有规律的创新和变异,体现了语言的个别性,是人的特别语言能力。第二,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是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本质特征,语言差异是民族差异的主要表现。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一种外语或新语言就是在既有世界观的领地里获得一个新的立足点。洪堡特从语言和思维的起源及关联角度阐释和论述了语言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在起源上,语言和思维同生共长,是人类心智发展中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语言不仅源于人类维系外在交际的需要,而且是人类精神力量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内在需求;在关联上,每一种语言都凭借语言的“世界观”约束着语言使用者,语言是人的认知手段,制约着人的认知活动。同时,语言隶属于人的心灵和精神,人类的思维可冲破语言的藩篱享有绝对的自由,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生成独具特色的语言,体现人原初的真正本性。
2.方法论特色洪堡特的语言方法论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辩证的思想和方法。洪堡特将语言视为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研究对象,注重在具体描写分析语言的基础上,将语言研究提升到哲学解释的高度,即语言研究的“三个统一”:第一,他认为语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语言的普遍性即语言的统一性,是人们对语言本质反思的结果,是一种理性的抽象;语言的特殊性即语言的差异性,是统一之中的差异,是统一的本质内容和表现形式。因此,人类只有一种语言,但每个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第二,他认为语言是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的统一。语言的主观存在是指语言是思维的主体,语言既是表现自我的手段,又是自我存在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会产出语言并把某种主观意识强加于语言;语言的客观存在是指语言是先于个体存在的代代相传的客体,是一个主体维系于其他主体的外在纽带,并持续反作用于主体。第三,他认为语言是经验与思辨的统一。他注重语言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认为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经验实证研究才是有信度的;同时又强调有关语言的纯理认识是语言研究的基础,需要给经验的材料以思辨的处理,给历史的对象以哲学的处理。(2)独特的语言比较研究范式。洪堡特突破了同时代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强调语言亲属关系的研究模式,选择从语言结构特征比较角度,建立了新的语言比较研究范式,将语言比较研究分为三类:从广泛的人类语言中提取的能够说明人类语言本质和作用的一般研究,即普通语言学;收集和整理现存各类实际语言中的相关事实的专门研究,即具体语言学;将前两种研究的结果整合的纯历史研究。洪堡特还主张开展“普遍比较语法”研究,旨在克服普遍语法的局限性,使语言学家既能从哲学高度把握人类语言的本质,又能从大量经验事实中认识人类语言的存在形式,坚持抽象的哲学把握与具体的经验考察的统一。(3)多元的语言阐释模式。洪堡特反对当时多数语言学家只注重观察和研究有文字的语言的学术倾向,提倡依据每一种语言所构成的民族观念来把握和阐释该民族的精神活动,依据不同语言而不仅仅是自己所熟悉的语言的特点来观察和解释语言,借助全面的比较语言研究来认识“全部人类精神活动”。
3.语言理论特色洪堡特对语言学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上述的语言观和方法论上,而且表现为他在系列语言理论问题上的新颖独特的观点和建树:(1)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洪堡特是率先区分语言和言语的学者之一,他认为语言不是静态的产品,而是动态讲话行为的总和,语言在本质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创造性活动。人们通常所谈及的语言是一般的、抽象的、完整的,而真实的语言只存在于个别的、具体的、零散的言语之中。语言既是言语活动中词汇与语法规则的总和,更是言语活动本身。(2)提出了“语言内在形式”学说。洪堡特针对语言的外在形式(语音形式),提出了语言的内在形式学说,即构成和创造语言精神活动的模式与规律理论。前者是语言机制的纯生理层面,即“发音-听觉”器官,是静态被动的;后者是语言内在的纯智力层面,即语言创造力对语言外在形式(语音)的运用,是动态自主的,是产生语言结构差异和多样性的本源,决定着语言的本质。(3)阐释了语言系统论观点。洪堡特认为每种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机体,但有别于自然有机体:虽然语言是一个整体,但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精神个性,始终以片段形式而非完整面貌出现。因此,语言研究者必须把真实生成的言语作为研究对象,但其视野又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对象,而要用系统、整体的眼光研究整个语言系统。(4)建立了语言类型分类模式。洪堡特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内部一致、独立的结构系统,结构性是所有语言最本质、最深刻的特征,并据此提出了语言分类的“三分法”,即人类千差万别的语言结构依据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相似性,可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和屈折语三种类型。此后,他又依据句子结构类型特征,进一步提出了语言分类的“四分法”:依靠词序变化表达句子语法关系的孤立语,如汉语;依据词形变化表示句子语法关系的屈折语,如梵语;凭借语言成分的自由组合表示语法关系的黏着语,如土耳其语;语法关系被编织在每个单词之中的编插语或综合语。上述分类方法为传统语言结构分类说和后来语言类型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洪堡特语言理论的价值
作为20世纪中后期以来最具活力的学说之一,洪堡特的语言理论自产生以来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争议和论辩,并由此获得认识深化。他的语言学说在诸多方面具有举旗开道的作用,对后世乃至当今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多维影响,蕴含着跨时代的哲学智慧和人文价值。
1.心理语言学价值洪堡特语言理论在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德国和俄国的语言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相关理论上:(1)德国语言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施坦达尔(H.Steinthal)既是洪堡特的学生及理论继承者,又是19世纪中叶德国语言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赞同洪堡特的观点,认为应该从语言活动入手分析个人的心理和民族精神,强调语言不属于逻辑学而属于心理学,并阐明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他重点探讨了语言活动赖以存在的个人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基础,进一步发展了洪堡特的语言理论,认为语言学家研究个人言语应分析个人心理现象,研究民族语言应探究民族心理问题,以建立语言类型与民族思维及精神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了“语言就是民族精神”和“语言学就是民族心理学”的观点。(2)俄国语言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波铁布尼亚(А.А.Потебня,1835—1891)是19世纪后期俄国语言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接受并发展了洪堡特和施坦达尔的语言心理学思想,为俄语语言学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非常欣赏洪堡特的观点,认为语言是一种不断更新的活动,并提出了语言具有民族性、民族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共性的论断;他继承了洪堡特的“语言内在形式”学说,并在语义研究中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词是个人精神创造的、无法重复的行为,具有概括思想和发展思想的功能;他从心理学角度阐释洪堡特关于语言是创造活动的学说,力求澄清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语言和思想的相互作用,语言不仅是传递和储存思想情感的工具,而且是创造思想的手段,语言不只反映既成的世界观,而是组成这种世界观的活动。
2.美学语言学价值意大利美学家及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和德国美学家及语言学家浮士勒(Karl Vossler,1872—1949)依据洪堡特提出的语言不是产品而是持续的创造活动的观点,发展了各自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语言理论。克罗齐认为语言是“精神最原始的表现”,语言和艺术相同,都是心灵活动的创造,他认为洪堡特创立的语言观念及语言内在形式理论足以在美学领域引发一场革命,使语言学与修辞学及美学整合成一种学问。总之,克罗齐倡导的语言学与美学研究相结合的范式为美学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浮士勒全面继承了德国及欧洲的人文主义传统,反对新语法学派简单的实证主义原则,崇尚从人类理性中寻找因果关系。他多次引述洪堡特关于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的学说,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人的内在的直觉活动,其实质是精神的创造,语言变化是个人有意识的行为,也反映出民族情感和美学因素在刺激创新成分方面的支配作用。总之,浮士勒借鉴了洪堡特的语言理论和克罗齐的美学语言学思想,并将其进一步具体化,形成了一种关于人类语言在精神创造上特有的“风格学”研究,从而揭示语言与民族精神的相互制约关系和个人创造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力。
3.语言人文观价值20世纪20至30年代兴起的以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Leo Weisgerber,1899-1984)和特里尔(Jost Trier,1894—1970)为代表的“新洪堡特学派”(Neo Humboldtian)与洪堡特的语言理论一脉相承,他们不仅吸收了洪堡特语言理论的诸多概念,而且在此基础上构筑起一套注重能力研究的语言理论,将欧洲语言人文主义传统推上了一个新台阶。首先,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洪堡特关于语言世界观和语言内在形式理论,创造性地论证了“语言是一种精神塑造力”的观点,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和作用力,即语言是一种处于主体和客体之间、人与外界之间的特殊世界和中心环节,是人与现实之间的“中间世界”,语言所反映的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态度,即一种“语言世界图景”,语言具有创造世界的功能。此外,魏斯格贝尔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在语言将客观外在世界转变为主观内在世界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将语言研究概括为两个阶段和四个步骤:(1)用语法的方法开展语言静态结构研究,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研究两个步骤;(2)用真正的语言学方法开展语言动态作用力研究,包括语言功效和语言作用研究两个步骤。在整个语言研究过程中,他将语言看作整个文化建设的一种力量,借此洞察语言的世界文化图景。
4.人类语言学价值洪堡特的语言理论还远渡重洋,渗透到了美国早期人类语言学(描写语言学)的代表人物鲍阿斯(F.Boas,1858-1942)、萨丕尔(E.Sapir,1884-1939)及沃尔夫(B.Whorf,1897-1941)的语言学说中。他们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和语言相对论思想,认为不同语言的使用者有不同的语言习惯或规律,揭示了语言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从理论上阐释了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及存在价值,动摇了种族优越论和语言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使人们看到了每种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合理性及固有价值。特别是他们“语言相对性”(Linguistic Relativity)学说的强化物“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更是坚持语言世界观思想,力挺语言相对主义,这与欧洲新洪堡特学派的理论基础一脉相承。因此,美国人类语言学通常被视为新洪堡特主义在美洲的孪生兄弟或衍生物,只是在研究目标上试图揭示美洲异族语而欧洲非本族语的世界观,在举旗开道上表现得更低调含蓄而已。
5.生成语言学价值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生成语言学(Generative Linguistics)将洪堡特语言理论在该领域的价值和影响从幕后推向了台前。首先,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乔姆斯基(N.Chomsky)主动声称自己的语言理论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洪堡特,这迫使相关学者在探究生成语言学的思想渊源时需要重温洪堡特的语言理论,从而掀起了继“二战”前回归洪堡特著作的又一次“洪堡特复兴”(Humboldt Renaissance)运动;第二,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观点确实与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人类心智的奥秘,这与洪堡特的语言理论,特别是“语言内在形式”学说中的“语言精神世界”遥相呼应;乔姆斯基语言学中的“生成”是指“用有限的语言手段产出无限的语言表达”,这与洪堡特的“语言形式”概念中的“无限地运用有限的手段”是一致的。因此,现代意义上的“生成语法”思想是对洪堡特“语言形式”理念的提升和发展,是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与时俱进的新标志。
综上所述,洪堡特可谓19世纪语言学家中承前启后的先锋人物。他妥善继承却又有效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历史主义思潮,具有开阔的哲学视野和研究思路——他始终将自己的语言研究立于哲学高度,广泛汲取相关人文学科的精髓,将深邃的语言哲学理论、丰富的人文科学思想和扎实的语言实践材料整合起来,收获了超越语言本身的研究成果,并生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语言理论;他将个人远大的人文主义理想融入语言研究的实践,通过观察具体语言的个性来探讨人类语言的共性,通过探索人类语言来认识人类知识和阐释以语言为媒介的人类活动,通过研究人类语言来揭示人类思维特征和意志观念,通过语言研究把握人类的共性和个性,探索“人的研究”的有效途径,并创建了自己的“人性学说”,为实现完美人性服务;他将辩证哲学观、发展历史观、多维文化观、全人教育观和完美人性观融入语言研究,通过语言探究人性,在语言研究中实践人的研究,其语言理论蕴藏着跨时代的哲学智慧和人文价值。
[1] 李延福.国外语言学通观[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 王远新.语言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 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5] 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