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钢丝的小女孩》与《雾都孤儿》的比较分析
2015-07-12李明珠王庆勇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4
⊙李明珠 王庆勇[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84]
作 者:李明珠,天津理工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王庆勇,博士,硕士生导师,天津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美国文学。
艾玛·卡萝尔(Emma Carroll)是当代英国女作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斯泉大学,现和家人居住在英格兰西南部的萨默塞特郡。她的第一部小说Frost Hollow Hal l入围2014年布兰福特斯奖的候选名单,获得了2013年的东北图书奖。《走钢丝的小女孩》(The Girl Who Walked on Air,2014)是艾玛的第二部作品,获得了2015年的卡内基文学奖提名。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雾都孤儿》作为其代表作品,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两部作品都是青少年成长小说,主人公又都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孤儿,所以这两部小说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不乏各自的特点。本文将从叙事特点、主题安排和女性主义书写三个方面对两部小说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使读者对这两部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叙事特点 《雾都孤儿》以维多利亚时期的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走钢丝的小女孩》的故事发生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晚期,年仅十三岁的露易从小被母亲遗弃在齐普乔马戏团,和走钢丝演员贾斯伯一起生活,在马戏团做些卖票、缝补表演服的琐事,但是她从不满足于此,而是想成为马戏团的明星演员,然而老板齐普乔先生却不愿重用她。就在这时,道貌岸然的威尔比拉福德先生出现了,他发现了露易的表演天赋并施诡计把露易带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想借助露易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露易在那儿完成了走钢丝表演,成为家喻户晓的走钢丝明星。她不仅勇敢揭露了威尔比拉福德先生的卑劣行径,还找到了母亲并带她一起回到了齐普乔马戏团。
两部小说的情节都遵循了成长小说的一般叙事模式,“成长小说主人公独自踏上旅程,走向他想象中的世界。由于他本人的性情,往往在旅程中会遭遇一系列的不幸,在选择友谊、爱情和工作时处处碰壁,但同时又绝处逢生,往往会认识不同种类的引领人和建议者,最后经过对自己多方面的调节和完善,终于适应了特定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要求,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露易和奥利弗一样离开自己成长的地方,独自踏上旅途,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好心人的帮忙,摆脱坏人的控制,查明自己的身世,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两部小说的叙事各具特色。《雾都孤儿》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叙事,情节简洁明朗,主要围绕着奥利弗的成长来写。个性化语言在人物塑造上运用得十分出色,人物的语言很符合其身份。具体的细节描写充满激情和生活气息,巧合的安排让人信以为真。作者在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和动作描写上非常富有想象力。《走钢丝的小女孩》采取第一人称叙事,文中有很多心理描写,生动形象,非常吸引读者。作者就像写悬疑小说一样,铺设了很多悬念,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最后将这些悬念一一解答。在小说中还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例如露易和母亲的性格、命运的对比,对同样是马戏团老板的齐普乔和威尔比拉福德的比较等等,这些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二、主题安排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也是英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两本小说的故事虽然都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但是所表现的主题却不尽相同。
狄更斯成长于维多利亚时期,小说《雾都孤儿》也创作于这一时期。他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底层社会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揭露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他认为儿童是纯真和善良的代表,所以小说中的主角出淤泥而不染,虽然从小生活困苦还曾误进贼窝,但依旧不改善良的本质。小说的主题是关于贫穷、社会阶层和对现实的批判。虽然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处于全盛时期,但是穷人的生活却相当困苦。小说中对孤儿悲惨生活的描写就是济贫院的真实写照。1834年英国通过“新济贫法”,贫民只有进入济贫院后,才可获得食物救援。但是济贫院的条件很艰苦,工作繁重、待遇低下、食物很差、住宿拥挤。所以穷人万不得已,不会来寻求救济。而且,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无产阶级依旧很贫穷,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加剧;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童工问题,到了这一时期变得更加严重。狄更斯把这些问题都用自己的文字尖锐辛辣地刻画出来,比如,中产阶级的伪善、穷人的贫苦生活、孤儿的悲惨遭遇,等等,从而把各个方面的社会现实问题揭露得淋漓尽致。
《走钢丝的小女孩》创作于当代,小说中并没有使用太多篇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马戏团的生活进行描写,但是读者却能从字里行间了解到很多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信息。例如,文中提到的童工问题和社会改革情况。该小说定位为青少年读物,其主题主要围绕青少年的成长,这和《雾都孤儿》极大关注社会现实很不一样。首先,它关注对梦想的追求。露易从小成长在马戏团,成为明星演员可以说是她从小的梦想,而且她也是相当有天赋的,却苦于没有机会展现自我。但无论面对什么境况,她从未放弃过梦想。其次,它是关于成长的叙事。故事从齐普乔马戏团开始,也在这里结束,兜了一圈,回到原点,但是伴随整个过程的却是露易的成长。最后,它也对社会进行了讽刺。卡萝尔并没有用辛辣的语言直接对社会进行批判和讽刺,但读者阅读时不难体会到作者的态度。比如,文中第四章出现了一个道德监督协会的女士,即社会改良家(do-gooder)。作者卡萝尔对此人的形象、语言、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同时借助主人公露易之口表达了对这类人的评价:这些社会改良家“只会给像我这样的女孩子找麻烦”。从上下文看,这位社会改良家未必办过什么实事,而且还接受贿赂。由此可见,作者对她这样的伪善的中产阶级充满了蔑视。另外,卡萝尔虽然未就马戏团的残酷多着笔墨,但是从她对马戏节目表演的细致描写,还是不难读出马戏团节目的残酷性。卡萝尔在采访时也曾说过,维多利亚时期的人对危险很感兴趣。小说的开篇第一句“表演越惊险,观众就越多”也表明了这一点,而且那时的杂技演员缺乏保护措施,贾斯伯这类事故并不是少数。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马戏团的残酷性。
三、女性主义书写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她们还是不得不在经济上依附于父亲或者丈夫,地位仍然十分低下。两部小说中都有重要的女性角色出现,这些不同的女性形象也体现了两位作者不同的女性观。
狄更斯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南希。狄更斯在刻画南希这个人物的时候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他笔下的南希亦正亦邪,是个矛盾对立体。她自幼沦落贼窝,成为赛克斯的情妇,干了不少坏事,但是她却良心未泯,帮忙救出了奥利弗。由于父权制思想和维多利亚时期道德的影响,狄更斯认为男女有别,男性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附属于男性。他笔下的女性人物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南希在知道赛克斯的真实面目之后,还是选择留在他身边,违背自己的良心成为他的同谋和帮凶,甚至是附属品。
卡萝尔的《走钢丝的小女孩》中塑造了一个有梦想、敢拼搏的女性形象。生活在当代英国的卡萝尔,受现代思想影响,认为女性是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不需要依附于男性。小说中露易和加布埃尔合作走钢丝时,总是相互鼓励,露易更是帮加布埃尔走出亲人去世的阴影。在卡萝尔的描写中,不是谁依附于谁,而是携手并进,相互合作,共同成长,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的男女关系的真实写照。作者刻画了不同的女性形象,更是通过露易和她母亲的对比,表现出露易的勇敢与机智。她和母亲一样拥有梦想,母亲被困在精神病院十几年,而露易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避免了重蹈母亲的覆辙。作为女性作家的卡萝尔,在小说中尽显女性的细腻,对人物情节的刻画不乏女性独到见解,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
总之,《雾都孤儿》和《走钢丝的小女孩》都讲述了维多利亚时期孤儿的成长之旅。笔者将两部作品从叙事特点、主题安排和女性主义书写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部小说的异同点。两部小说都遵循了一般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但针对小说的不同内容和主题安排,作者则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叙事技巧。虽然两篇小说的主题安排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现实。此外,两位作者女性观的不同又导致了各自塑造的女性形象的迥异。《雾都孤儿》受到时代的局限,没有塑造出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女性人物;《走钢丝的小女孩》成功塑造了一个有勇气、敢于追梦,颇具现代女性主义精神的小女孩。主人公面对种种艰难困苦,不仅自强不息,而且敢打敢拼、机智灵活,其人生故事读起来颇有回肠荡气之感。
[1]Carroll,Emma.The Girl Who Walked on Air[M].London:Faber&Faber Limited,2014.
[2]Howe,Susanne.Wilhelm Meister and His English Kinsmen:Apprentices to Life[M].New York:AMS Press,1966.
[3]Mitchell,Sally.Daily Life in Victorian England [M].Westport: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s,1996.
[4]Sampson,John&Bull,Angela.Victorian Britain[M].Oxford:Ginn,1992.
[5][英]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