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中复员转业军人群像

2015-07-12杨昌俊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大学乌鲁木齐830001

名作欣赏 2015年30期
关键词:长泰专制圈子

⊙杨昌俊[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大学,乌鲁木齐830001]

论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中复员转业军人群像

⊙杨昌俊[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大学,乌鲁木齐830001]

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描写了新疆兵团桑那高地上屯垦戍边的转业军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本文以吕培俭、淡见三、于书田、赵长泰、韩天有等为代表论述了复员转业军人群像,着重探讨以吕培俭为代表的家长式的封建专制统治者;以淡见三为代表的粗俗野蛮、圆滑、欺上瞒下的投机家;以于书田为代表的为追求爱情、失去事业、任人摆布者;以共产党员赵长泰为代表的屡遭迫害排挤的忠诚者和以韩天有为代表的集当兵、盲流、新生员三种身份于一身的矛盾复杂者。《桑那高地的太阳》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艺术地展现了新疆兵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桑那高地的太阳》复员转业军人群像

陆天明的长篇处女作《桑那高地的太阳》(载《当代》1986年第4期)在当时文坛引起轰动。《桑那高地的太阳》塑造了以吕培俭、淡见三、于书田、赵长泰、韩天有等为代表的复员转业军人群像。他们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批从事生产和建设的主力军。

新疆地处我国西域,为了巩固边防,历代政府都曾经派遣一批一批的军人开赴边疆,屯垦戍边。以吕培俭、谈见三、于书田、赵长泰、韩天友等人为代表的复员转业军人,他们是20世纪新中国成立前夕派驻新疆的职业军人。在保卫和建设新疆的过程中,复员转业军人奉献了他们一生最美好的年华。但是在“左”倾思想盛行、顽固封建余孽思想存在、“文革”导致的人道主义丧失的时代和社会环境里,新疆兵团复员转业军人的人格发生扭曲和畸变,他们的生活道路不仅曲折而且充满悲剧性。

一、以吕培俭为代表的家长式的封建专制统治者

“老爷子”吕培俭在部队的时候是个营长,具有高度革命责任感。当领导决定在最偏远的骆驼圈子建立畜牧分场时,以服从命令作为军人天职的吕培俭带头转业留在了骆驼圈子。吕培俭作为畜牧分场场长,精心管理着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分场。吕培俭在部队养成的对上级无条件的服从的习惯,在他成为骆驼圈子羊马河分场的场长后没有丝毫改变,尽管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内心也痛苦和压抑。

作品写到上级领导要去阿尔津风口看地形,让老爷子带人把骆驼圈子通老风口的那截路垫平,吕培俭没用羊的饲料——麦草铺路,被政委呵斥的时候,有一段心理描写如下:

他竭力使自己不再开口。这个训练有素的老军人,此刻却那么困难地在向自己整个的生命意识宣战。他从来没想到,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战胜的竟会是他自己……他多么想看看政委此刻的神情,多么想回驳他一句:“您知道我们的一位女教员裤裆里流着血我都没准许她走!”他多么想跳起来吼一声:“你他妈的不也跟我一样才是个四七年的兵吗?”但他没有。经验、素质、纪律、意志……还有那样一种在长期的战斗集体中生活所养成的对上级的本能的尊重、服从……使他终于控制住了自己,终于战胜了自己。

这个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老军人对上级的违背客观规律和生活常识的瞎指挥严重不满、苦不堪言却又最大限度地克制忍耐着。

吕培俭对上级的盲目服从,一方面是职业军人生涯对他性格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现实生活血的教训对他生命的启迪。他亲眼目睹了凡是和上级对抗的,几乎没有例外全部以悲剧结束。赵长泰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吕培俭的盲从,使他失去了自我。他不仅自己成了奴才,还把他手下的人变成听自己话的奴才。吕培俭把谢平、韩天有、淡见三等人变成了只会听命于上司的奴才。吕培俭可以主宰后来不太听话的谢平的命运,靠权力阻止谢平的返城。吕培俭管辖的“骆驼圈子王国”里领导者个人意志可以为所欲为,人奴役人,人压迫人,这种人和人之间不正常的关系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思想在中国大地,尤其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独特反映。

吕培俭等人当年参加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包括封建主义在内的“三座大山”,革命的结果却是为封建专制思想服务,个人既是封建专制思想的牺牲品,又是封建专制思想的传播者和维护者。这是革命的悲剧也是吕培俭的悲剧。

如果说早期的吕培俭尚有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阶级斗争的恶劣政治气候下还能保持人道主义的侠骨柔情、善待新生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包括政治上有污点的知青,那么后期的吕培俭在不断的政治斗争和荒寒闭塞的自然环境斗争中逐渐变得麻木、厌倦、武断、自私。最终吕培俭只想带着自己人逃离骆驼圈子,逃离贫穷落后。

吕培俭精心地挑选自己人,为自己人安排官位,对自己人圈子之外的人表现却很冷漠,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悄无声息地涌进骆驼圈子的时候,吕培俭已经完全沦落为以权谋私、只顾为个人和极少数人谋利的腐败者。最能体现老爷子封建专制家长特点的事件是吕培俭把骆驼圈子分场作为自己的私产进行加入福海县的谈判,为的是给自己捞一个县委办公室主任的职务。尽管此事后来没有办成,但也足以说明老爷子完全把骆驼圈子看成了自己的封建庄园。

政委等人对老爷子实行家长制统治,老爷子对他的下级实行家长制统治,老爷子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晚年的老爷子领导会议都在他家里召开,大事小事他都过问,大小领导都由他决定和任命。这种专制统治专制思想正是改革最大的障碍。作者通过老爷子吕培俭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告诉人们,这种家长式的封建专制统治,并不完全是某几个人品质的问题,而是由当代中国体制的不健全和封建思想传统的根深蒂固所造成的。

二、粗俗野蛮、圆滑、欺上瞒下的投机家淡见三

淡见三和于书田,两人是跟随吕培俭留下的转业军人,当命令下达时,他们激烈地反抗过,甚至被吕培俭扒光了衣服,让他们赤身裸体地离开。后来在吕培俭精神或者说军人的奉献精神的感召下,他们留下来了。曾经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军人在复员就地转业为民的过程中,他们的人生同样发生了变异。

淡见三在部队的时候是个班长,英俊、机灵,转业当了卫生员。他不仅是老爷子吕培俭分场事务方面的总管,也是家务的总管。他还管着老爷子的生活起居,每天背着药箱去给老爷子打针、推拿、量血压。老爷子吕培俭对淡见三略感不足的是淡见三文化低,只念过初一,并且生活作风不检点,爱跟女人缠和。他是老单身汉,又是卫生员,关起门来给女人打针摸肚子,动手动脚。分场里又自有那么几个风流的女人,爱主动送上门。

淡见三在骆驼圈子度过了漫长的二十年荒凉寂寞的生活,变得粗俗野蛮、见风使舵、世故圆滑。他巴结取悦吕培俭,甘当老爷子的走狗。淡见三对感情也是朝三暮四,玩弄女人。为了巩固自已在老爷子吕培俭面前的地位,可以翻脸不认人,即使是他的相好齐景芳、他的战友于书田也不放过。淡见三在齐景芳写信给谢平告密上海知青返城的事情,和齐景芳拿秦嘉写着关于畜牧场承包的绝密信威胁到他和老爷子的威信时,动手打了他自认为很爱的齐景芳。在老爷子吕培俭排挤因为娶了战友遗孀的于书田时,淡见三也暗中阻止于书田领结婚证,在吕培俭看见于书田能够善待赵长泰遗孤,最终原谅于书田、起用于书田时,淡见三是相当不满意。

淡见三对老爷子吕培俭的顺从、奉承最终得到吕培俭的回报,成为骆驼圈子分场的副场长。在骆驼圈子这个封建王国里,人品卑下的淡见三在社会的熔炉里,没有发挥曾经的军人的优良传统,而是蜕化成权贵的管家、欺上瞒下的投机家。

三、追求爱情、失去事业、任人摆布的于书田

长相平凡的于书田,个儿不高,长得墩实有力,在部队时曾是个刺杀标兵,转业留在骆驼圈子,是分场机务大组的大组长。妻子难产死后,于书田和已故的领导赵长泰的寡妻渭贞在相互接触中产生了感情,为此得罪了吕培俭,老爷子罢免了于书田的分场领导职务,同时卡住不给他办结婚证。于书田的可贵在于执着地追求个人感情,不因为老爷子吕培俭的反对而退缩。为了感情,于书田勇敢地和渭贞在一起,不在乎一纸婚书。于书田同没有正式工作的渭贞一起艰辛地抚养着赵长泰的四个儿女。于书田敬重领导赵长泰,对赵长秦的遗孤视同己出,这是一个罕见的慈爱继父形象。

于书田由于个人感情私生活不得满脑子封建贞操观念的领导吕培俭的欢心,而在事业上任吕培俭摆布,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于书田的形象代表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本无过错、得罪了领导就失去了一切正当权益的百姓,反映了封建王权思想个人权威的毒害、民主与法制的残缺。

四、屡遭迫害排挤的忠诚的共产党员赵长泰

在复员转业的人员中,个人命运最悲惨的是赵长泰。赵长泰是谢平的精神导师,在小说刚开始,赵长泰就被武装部的人抓走调查,人们为了保持自己的政治清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而赵长泰的妻子因丈夫的政治问题失去工作,年幼的子女衣衫褴褛地在寒风中为被抓的赵长泰送行。

赵长泰是1947年的老兵、前党委委员、前分场副场长、羊马河最早一个机耕队的创建人、全桑那高地第一个拖拉机驾驶员兼机车组组长。修柳树沟水库时,赵长泰是水库工地指挥部的副指挥。当时有人反对在柳树沟修水库,认为会造成附近地下水位上升、地表土壤严重再生盐渍化,但赵长泰一心想尽快开发荒原,没有接受听取这些意见。柳树沟水库修起来了,地表土壤果然盐碱化,将近二十万亩的耕地被废弃,赵长泰被记大过处分。赵长泰为以前那些提正确意见而被下放的人说了几句公道话,受到了好面子、不愿意改正错误的领导的嫉恨。

后来,有一批老兵转业到叶尔盖五队。队长因转业战士对治死了孩子的卫生员不满下令扣押孩子的父亲,而师部因一百多名转业战士不满队长的专制派全副武装的警卫连来对付手无寸铁的战士们。在叶尔盖事件中,赵长泰又一次为受到不公正处理的老转业军人们说话,被总场领导扣上挑拨老兵闹事、扰乱边境的大帽子抓进了师拘留所,流放骆驼圈子。

赵长泰对屯垦戍边忠心耿耿,虽然尽职尽责,但由于不按自然规律开发荒原,造成不可能挽回的错误,他因为自己当年不尊重科学规律、盲目瞎指挥搞建设造成的恶果很后悔、自责。赵长泰有过宏伟的开拓边疆的抱负,弥留前夕还在给谢平上机务技术课,讲各种型号的拖拉机,用很粗劣的工程示意图指导谢平挖渠修渠。

赵长泰出于正义感为遭受不公平待遇的转业军人说话,得罪了某些领导,屡遭迫害排挤。在当时,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都用异样的目光看待政治上有“严重”问题的赵长泰。赵长泰含冤受气外加极度劳累,最后病得吐血而亡。一个正直善良忠诚的共产党员,因为一些领导者的心胸狭隘、做事简单粗暴落得如此下场,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之前。

赵长泰的悲剧使人们看到,封建专制、“左”倾思潮,早在“文革”之前就如此猖獗。在这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兵团人作为个人的存在,其人格与尊严是彻底被忽略的,摧残人的悲剧的出现,在当时也是必然的。

五、集当兵、盲流、新生员三种身份于一身的矛盾复杂者韩天有

韩天有原先在部队当文书,到地方上训练民兵时枪走火,伤亡了人,被判刑,刑满释放后回甘肃老家。甘肃发生饥荒,饿死了人,韩天有爬上往西的货车到了新疆,在砖瓦厂打砖坯无人能超过他。领导发函调查,发现他隐瞒了蹲过监狱的历史,准备把他押回原籍。老爷子吕培俭同情他,收留了他。韩天有能干、肯干,只要有包谷馍吃就行,从不计较给多给少,老爷子因此提拔他当了大车班班长。

韩天有对老爷子唯命是从。他认为只要自己干得好、对得起所有的人,并且听话,老爷子会让他进身边那个圈子的。韩天有盼望有朝一日能和那些“战友们”平起平坐,放开了声气谈笑,因为他也曾经是个军人。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老爷子不断提拔有编制的干部,他连于书田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韩天有。韩天有顶不住了,病倒了。

韩天有的悲剧在于他主观无意犯错,却成了服刑人员。他一心想赎罪,回归属于自己的队伍,却无论怎样努力付出,都摆脱不了人们对他的成见。由于偶然事件,韩天有整个的人生命运被改写。韩天有任劳任怨为老爷子卖命,奢望混个一官半职,但最终老爷子因嫌弃他坐过牢而抛弃了他。韩天有以牺牲个人主见、个性特点为代价,换来的是虚无的人生,他把个人命运寄托于某些权势人物,完全丧失了一个人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是老爷子式的奴才的奴才。

总之,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塑造了一批复原转业军人群像。复原转业军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和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当过兵,打过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像老黄牛一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复原转业军人艰苦创业,战天斗地,服从领导指挥,以大局为重,不讲个人需求。他们中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民,由战争向和平时期的过渡中,复原转业军人在法制尚不健全、缺乏民主观念的社会,不能摆脱因袭的思想重负,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悲剧道路。

《桑那高地的太阳》通过复原转业军人的悲剧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思想在新疆兵团的根深蒂固。以吕培俭为代表的家长式的封建专制统治者是不健全的政治体制和封建宗法思想阴魂不散的产物;赵长泰的悲剧是对封建专制和“左”倾思潮的控诉;于书田的事业悲剧也是封建专制造成的;韩天有的悲剧是对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道主义的呼唤;淡见三的悲剧是在不正常的社会气候下的自甘堕落。《桑那高地的太阳》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艺术地展现了新疆兵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1]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胡德培.对时代和历史的反思——评说《桑那高地的太阳》[J].当代文坛,1987(5).

作者:杨昌俊,文学硕士,新疆兵团电大副教授。

编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兵团文学史专题研究》子课题,批号:11BTYB21

猜你喜欢

长泰专制圈子
敦煌秀
辩护
朋友无圈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欧洲早期印刷业应对专制统治的方式与成功原因探析
马长泰楹联艺术全国研讨会剪影
学会和孩子沟通 别让父爱变“专制”
批评与赞美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