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诗经·秦风·蒹葭》中蕴含的“中国美”

2015-07-12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35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
关键词:道阻秦风伊人

张 瑜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35000)

浅析《诗经·秦风·蒹葭》中蕴含的“中国美”

张 瑜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35000)

《诗经·秦风·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主题、朦胧深远的意境、迂回曲折的情感吸引着人们对其进行品鉴和解读。结合中国的独特元素,透过《蒹葭》,我们看到了其蕴含的“中国美”,这其中包括“朦胧美”“意境美”“精神美”。

蒹葭;中国美

《诗经·蒹葭》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传唱着,正是因为它有着中国式的“美”。当然“中国美”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本文主要从独特的中国式“朦胧美”“意境美”“精神美”等三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朦胧美

对于美的理解中国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朦胧美”可以说是其一种体现,朦胧即不确定,看的朦胧才美的奇妙,古时候就有“深山藏古寺”的典故,笔者认为《诗经·蒹葭》中有着此种朦胧之美,其朦胧来自种种的不确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的不确定

关于《诗经·蒹葭》的主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总的来讲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是美刺说,《毛诗序》中有云“《蒹葭》刺襄公也”认为是讽刺襄公不遵循周礼,如果不遵循周礼治国那么将会“道阻且长”,如果遵循周礼那就会“宛在水中央”。其二是求贤说,古语有云“秦之贤者报道而隐,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以蒹葭起兴而坏之……”认为是为了找到想找的贤者才写的此文。其三是爱情说,辛弃疾《元西祠》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诗情景同。”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你是心怀天下的官者,你可能会赞同它是美刺说;如果你是怀才不遇的智者,你可能会赞同它是求贤说;如果你是敢爱敢恨敢的情者,你可能会赞同它是爱情说。正是由于其主题的不确定性才勾起了很多人对它的喜爱,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才让我们感受一种别样之美。

2.“伊人”的不确定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反复吟唱的“伊人”究竟是谁,无从知也。首先其形象不具体,通常情况下我们描写一个人,必然会把其形象展现给读者,如《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时讲“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样才能让读者心中有个形象。而此诗对于“伊人”的形象则没有道出,你可以认为她有着艳若桃李的妖娆;你亦可认为她有着梨花带雨的清丽;你更可认为她有着深谷幽兰的高洁。这种不确定的朦胧给人一种虚幻的空灵,更让人对其恋恋不舍。其次,“伊人”的方位不确定,“伊人”时而“在水一方”,时而“在水之湄”,时而又“在水之涘”。“伊人”时隐时现,飘忽不定让读者感到其唯美而飘渺,进而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二、意境美

中国艺术讲究意境,从书法到绘画,从舞蹈到诗词无不讲究意境之美。如中国画讲究的不是外在的形似而是意境的深远,不是外形的真切而是内涵的丰富,不是视觉的冲击而是心灵的震撼。诗歌亦是如此,《诗经·蒹葭》中的意境可谓塑造的极其美妙,主要表现在其环境之美、灵动之美。

1.环境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写景,茂盛的蒹葭竞相开放,远远地望去白色的花絮随着清风轻轻摇曳,苍茫、飘渺交织一片,晶莹的晨露附着草木,有的凝结成白霜,有的在枝叶上轻轻晃荡。这为后文融入情感构造了氛围,让“情”与“景”的契合更为自然。其次诗歌为营造其与众不同的“美”还将时间段定在秋晨。一般来讲抒发愁绪多数人会将时间定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亦或寂寥无人的深夜。如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煜的“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此文则把时间段定在清晨,让人们在感觉凄清的同时更多了几分思考。清晨亦孕育着希望,昭示着未来,这种意境给人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冲击,更是一种美的震撼、美的享受。

2.灵动美

诗歌中处处有水,处处含情,“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皆见水之踪迹。另外,晨露和白霜等又都是由水所变成的,可以说水贯穿了诗歌的始末。这些意象的共同叠加,共同见证着主人公之间的故事。有了水的参与诗歌多了几份柔婉与秀气少了一些呆板与沉闷,让诗歌显得清新自然,这使得其灵动的意境,丰富的内涵更好地彰显出来。

三、精神美

独特的中国人注重独特的中国美,时下中国涌现出“最美教师”“最美妈妈”等人物,他们的“美”不是外表而是精神,可以说精神之美才是一种更具内涵的美。通过《诗经·蒹葭》中对“伊人”的不断追求,我们看到了诗歌的一种精神之美,即其蕴含的追求之美和执着之美。

1.追求美

我们知道“伊人”具有不确定性,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具体的特征,不论“伊人”的美是怎样的,她总是追求者心中至善至美的一个形象。可以说“伊人”不再是一个客观的物体,而是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意象,是一种目标,一种追求。

人们永远不会停止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至美的“伊人”也引领着我们每一代人去渴望、去追寻、去向往,并且在向往和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可以说对“伊人”的追求是一种对于精神的追求,无疑这种追求的本身和追求的意义都是美的。

2.执着美

追求“伊人”的过程是艰辛的、漫长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客观上追求存在着很大困难。在追寻的过程中,时而“道阻且长”,时而“道阻且跻”,时而“道阻且右”。另外,从“蒹葭苍苍”到“蒹葭凄凄”再到“蒹葭采采”时间不断地推移却始终寻而未果,可见追寻路途的漫长。第二,主观上存在着精神阻碍。“伊人”的不确定性形成了追寻的精神困境,“伊人”时而“宛在水中央”时而“宛在水中坻”,时而“宛在水中沚”。这种方位上的不确定让追寻者无法确定伊人的态度,不免产生困惑和迷茫,可以说追寻者有迟疑也有隐忧,其精神上的阻碍不言而喻。

诗歌描绘了追求者对于“伊人”多角度的追求过程,然而却始终不得,可望而不可即,这种近在咫尺却宛若天涯的状态才另人惋惜,更令人感动。之于“不得”,追求者并没有放弃,而是始终坚持着,这份执着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

[1]陈子展.诗经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1983.

[2]仲冬梅.《诗经·蒹葭》的意境创造[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1).

[3]傅斯年.诗经讲义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武学军,吴洁.中国人的诗意存在[J].理论月刊,2006(3).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张瑜,1987,男,汉,安徽淮北人,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道阻秦风伊人
说安大简《诗经·秦风·小戎》的“五备桹”
Where is she?蒹葭
生命的等候
《诗·秦风·晨风》的再讨论
不说再见(外一首)
谈《诗·秦风·终南》“颜如渥丹”之“丹”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总有一天我会大叫一声
道阻且长,漫漫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