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杂文中女性问题论述之感想

2015-07-12龙金金苏州大学文学院215006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
关键词:杂文鲁迅

龙金金 (苏州大学文学院 215006)

鲁迅杂文中女性问题论述之感想

龙金金 (苏州大学文学院 215006)

笔者通过精细化的文本阅读,选取鲁迅杂文中有关女性问题的相关部分,总结了三个具体的角度,即人性本位取代制度至上、以经济之矛,攻出路之盾、两性文化之粉碎虚伪假面,将阅读感受以情感性体验为主导,加以一些文学化的分析,表达笔者对鲁迅杂文中的女性问题的论述的看法。

鲁迅杂文;女性;人性本位;人文情怀

前言

鲁迅杂文的些许篇什中关于女性问题的论述,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将把这些篇目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并表达自己的阅读思考和感受,结合自身实际的经验和感受,再形成和架构基于鲁迅观点的女性生存和发展观。这种探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要通过探究女性的主体意识形态,指引女性自身合理而幸福的成长,另一方面,也要对整个国民思维体系文化中女性话语弱势的痼疾进行修正。

一、人性本位取代制度至上

在人类生存的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总是会伴随着一定的行为,思想,意识等方面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的制定,以便于人类关系体系的正常运作。但需要注意这些类似制度体系的形成都是一种对某一利益集团的隐性维护,即这一维护的标准常常都是一种源头性集团性的自我保护,而当结合了中国国民性中的一些奴性和从众的因素后,这一实质常常被忽略,甚至它的后果也被大多数人忽略,这种惯性的冷漠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造成一些群体被伤害,笔者将主要从女性群体在不合理的秩序下的状态分析作为逻辑起点,探讨鲁迅杂文中对此问题的论述和观点。

鲁迅早期的杂文创作中有一篇名为《我之节烈观》的文章,其中写道他对当时社会为拯救“人心日下”而出现的一种针对女性的“表彰节烈”的看法。文中说道:“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鲁迅用一种很简洁直白的语调透着些许嘲讽和疑惑,将这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叙述的极为平静,他内心的翻涌与叙述语调的这份平静不禁让读者反思这种思想框架的可笑和愚昧。鲁迅接着提出了三种疑问,“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表彰之后,有何效果”,分析这几个疑问,浅层次看充满了理性思考,他将一个问题的提出做了历史性逻辑性哲理性的沉思,深层次来看,这种对事件可行性的质疑和人性本位的终极关怀体现出他对国民顺从奴性的批判。他的这种站在女性立场的人本思维建构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秩序性粉碎,更是一种心灵高度的情感释放。按照从古至今的思辨逻辑,鲁迅又谈到从20世纪这一时间氛围中的思考,他提出的两个问题,一是“节烈是否道德”,二为“多妻主义的男子,有无表彰节烈的资格”,前一个问题是从一个概念的理性判断角度生发,后一个问题则是从对立面男性这一维度进行发问,他的回答中无论是对道德的看法,还是对男女平等的论述都是十分具有现代性色彩的阐释,这也是鲁迅积极引进先进思想的一种努力方向。最后他从节烈自身出发对其进行否定和批判性的定义。结尾部分的一段话不禁让人深思,“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这几句呐喊,充斥着深厚的人性关怀,鲁迅笔端流淌的文字常常让人觉得有一种人生意义上的指引。我们从不是以单个个体的形式存活的,每个人都有他所在的人际范围圈,这个圈子并不是纯粹利益的交换,鲁迅在呼唤这一圈子中人性之间的质朴关怀和人内心深处的良知性感悟,他是在思考人生存意义的本质,他的思考让人清醒之于又多了几份人之所以为人的责任感。

除了以上提到的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思想和制度的一些重构之外,鲁迅还从一个具体的女性被戕害的实例生发了对于整个人文环境对人的毁灭性打击的思考,这就是他于1934年发表于《申报·自由谈》的文章《论秦理斋夫人事》,其中对于秦理斋之妻带其儿女自杀之事做了超越事件本身的社会学分析,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人间有犯罪学者,一派说,由于环境;一派说,由于个人。现在盛行的是后一说,因为倘信前一派,则消灭犯罪,便得改造环境,事情就麻烦了,可怕了。而秦夫人自杀的批判者,则是大抵属于后一派。”这段文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国民对于事件的反应常常是从对象个体角度去讨论,而很少触及个体所在的环境,并尖锐地指出是怕麻烦,只是这样就可以伤害无辜之人,可见当时整个社会的人文话语环境是多么可笑和无知。鲁迅接着指出了秦理斋夫人作为一个弱者是环境赋予她的,是可怕的一种无形的人文环境,他还将这种环境做了系统的解释,最后他在结尾掷地有声的那段文字实在震撼人心,“倘使对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辞,不发一矢,而但向‘弱者’唠叨不已,则纵使他如何义形于色,我也不能不说——我真也忍不住了——他其实乃是杀人者的帮凶而已”他将这种不合理的行为与杀人划等号,其实就是在以一种痛心疾首的心情给以人们对于此类事件和此种群体的处理方法予以警示。鲁迅的关怀是一种大爱,他将文学赋予一种人性的光辉,也将文字赋予了一种能够重组思维的力量。

二、以经济之矛,攻出路之盾

鲁迅对于女性群体在不合理制度下的关怀决不是仅仅限于思维层面的理性修正,鲁迅还对女性的未来发展的蓝图做了深远建构。他提出了女性经济权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当今社会仍旧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许多女性主义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女性个体独立价值的问题讨论,鲁迅的出路引领是有人类学高度和意义的。

鲁迅1924年发表于《文艺会刊》的文章《娜拉走后怎样》就是针对女性独立问题的一篇杂文,他把女性个体的独立地位问题的中心表达了出来,首先这篇文章的写作动因就十分具有广阔的思维见地,他将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作品生发出了思想意义和人文意义,充分展现了鲁迅杂文文学性的特殊性,他不是普通的文学,他是一种性质性的文学,他也不是一种普通的抒发,他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驱使。文中写到,“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这一论断的提出,其实还隐含着几千年的女性依赖文化的一种反思,反思女性的各种待遇和地位是不是在受这种文化的影响。鲁迅总是能发现美好新生事物的阻碍的部分以及旧掉的思维和人性自身不相容的部分,所以他一直努力在做一种未来性的打算。文章结尾部分有一段对中国国民的精到分析,即“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得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是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这个分析,基本上是一个本质性的定位,几千年的封建惯性是一切障碍的根源。鲁迅的笔触常常让读者有想要与之对话的冲动,笔者这种阅读感受是只有读鲁迅的文章才有的,这种对话是源于一种共鸣。鲁迅能准确把握读者心里的反应,不仅是因为其深厚的文字功力,更多是他传达的文字态度的真诚性。

三、两性文化之粉碎虚伪假面

女性问题的讨论不免会涉及其对立面——男性问题,两性文化的体系建构决定了两性领域的诸多不平等的问题,这个建构的思想渊源之深刻复杂,鲁迅曾在《男人的进化》中这样描写到,“后来不知怎的,女人就倒了霉:项劲上,手上,脚上,全都上了链条,扣上了圈儿,环儿,——虽则过了几千年这些圈儿环儿大都已经变成的金的银的,镶上了珍珠宝钻,然而这些项圈,镯子,戒指等等,到现在还是女奴的象征。既然女人成了奴隶,那就男人不必征求她的同意再去‘爱’她了”,这段文字的描写手法新颖,将有形的事物和无形的事物相串联的天衣无缝,所有表达自然到位,也让笔者不禁深思女性的地位问题,女性一直被无形的禁锢的背后有两性文化的积累带来的思维定势,也有作为女性个体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的一些影响。当女性在感情世界失去主动权后,鲁迅用辛辣的笔调描绘了男性的“进化史”,从“强奸的本领虽然已经是人比禽兽‘进化’的一步,究竟还是半开化”,到“自从金钱这个宝贝出现之后,男人的进化真的了不得了。男人花几个臭钱,就可以得到他在女人身上所要得到的东西。所以嫖娼是男人进化的颇高的阶段了”,最后还有,“同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却要比嫖娼更高明。这制度之下,男人得到永久的终身的活财产”。这一系列对于男性的进化的描写充分展示出了从古至今,处于被动地位的女性群体在两性关系中的劣势状况,为了使其更具谴责性,鲁迅的笔调十分“毒辣”,均使用一些较为极端的笔触,笔者读之,愤慨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文化无异于一座监牢,不断侵蚀女性的身心,也让笔者反省自身两性关系生存状态,女人决不是一件简单的玩物,她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所以对女性的知识教育尤其重要,这是解救她逃离两性牢笼最有效的途径。

还有一篇有关两性关系的文章,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发表于《申报·自由谈》的文章,叫做《小童挡驾》,作者将两性文化体系中男性的话语和心理状态做了深入的分析,其中有一段描写“爸爸”的话语的句子:“一位十足严正的爸爸说:怪不得戏院对孩子们要挡驾了!”后面鲁迅用孩子的话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这句话应该改成:“因为要使我过不了瘾,可恶极了”,鲁迅用露骨的笔触触及了中国社会中的两性文化中的男权问题,进而由此分析,上升至社会的性的人群分类问题,文章结尾提出的,“中国社会还是‘爸爸’类的社会,所以做起戏来,是‘妈妈’类贡献,‘儿子’类受谤。即使到了紧要关头,也还是什么‘木兰从军’,‘汪踦卫国’,要推出‘女子与小人’去搪塞的”,这段话把某一类人群的虚伪本质生发至一个社会的虚伪心理机制,读之让人不禁思考国民性中的人之恶面进而生发至自我反思,鲁迅的笔调常常让人直至内心,当人类文化开始走向心口不一的畸形发展路线中时,我们在适应,而鲁迅是在反思,在救赎。

[1]鲁迅.鲁迅杂文全集(上)[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2]鲁迅.鲁迅杂文全集(下)[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3]汪卫东.鲁迅杂文:何种“文学性”?[J].文学评论,2006(04).

[4]刘淑玲,邓芳宁.鲁迅与女性主义的契合与分殊[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5]雷世文.鲁迅杂文中的女性文化叙事的修辞诉求[J].名作欣赏,2011(02).

猜你喜欢

杂文鲁迅
鲁迅防窃
鲁迅,好可爱一爹
画与理
阿迅一族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3年2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