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广东客家民俗意识的特点

2015-07-12姚玉红平远县长田镇文化站514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
关键词:客家人民俗意识

姚玉红 (平远县长田镇文化站 514000)

略谈广东客家民俗意识的特点

姚玉红 (平远县长田镇文化站 514000)

本文主要阐述了客家民俗的五个显著特点。对发生在客家地区最普遍最突出的怪俗事象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并对今后研究和考察客家民俗作了深层次的剖析。

广东客家;民俗意识;特点

民俗意识,是对群众中人们的思想和群体社会行为起着制约、规范、影响的民俗心理和价值观念。民俗意识的特点,则区分民族、民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各个民族、民系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意识,由此意识特点的驱动,形成自己群体的民情风俗。

客家有特殊的语言、风俗、习惯、心态特征,及与任何地方不同的民居形式,其妇女也与众不同——在清朝之前,不论东北、华北、华中、西南甚至华南广东,妇女缠足是普遍现象,唯梅州客家妇女向不缠足,且妇女也不限于干家务事,而耕田、采樵、搬运等重活都干。象这样一个汉族的一支民系,必有其自己的民俗意识特点。显著特点是:

1.族源意识的强烈性。客家人,平时凡逢喜事必先敬祖,岁时节日必然敬祖;还有春节一姓一族集体敬祖拜祠的制度;要挂代表祖先居地的堂号,要贴反映祖德的堂联;向长者拜年的传统,宴席必请长者坐上首的风俗;“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等这些观念、习俗都集中反映出客家人念念不忘祖先的极为强烈的族源意识。另方面,其族源意识,还表现在爱国爱乡的观念上。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客家人,大都极为热心为家乡办公益事业,为乡梓造福。尤其从过去几百年的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客家人积极参加各次起义和革命;在台湾反抗满洲人的明朝将军郑成功和其队伍几乎是客家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将领也都是客家人;还有令人尊敬的社会贤达和革命先驱袁崇焕、孙中山、廖仲凯、蔡廷锴等等,还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叶剑英、邓小平。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客家人的民族优秀品质和伟大气魄。革命先驱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要是接受了先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但亦不可否认他们也受到了族源意识的熏陶,尤其是他们早期受族源的影响。由于客家先祖,世代生息在中原,且多数是士族,书香门第;又因屡受异族、强权的压迫,在战乱和灾荒中,被迫南迁,历经千山万水,饱受千辛万苦,因而深感国弱民穷的苦痛,对于弱肉强食的侵略或压迫深恶痛绝。在漫长苦难经历的磨励中,培养了客家人的凝聚力和同仇敌忾反抗侵略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精神,形成了客家人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自强的民族责任感;形成了祖宗崇拜意识以及爱国爱乡的民俗意识。

2.刻苦耐劳的创业性。客家先民南迁的历史,培养和锻炼了客家人刻苦耐劳勇于创业的意识。客家先民在南迁过程中,历尽战乱和灾荒苦难的沧桑,来到南方当时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山区,披荆折棘,开创家园;为了生存,自谋发展。不分男女老幼一齐动手,勤奋刻苦。尤其是客家妇女,一反当时社会上的缠足恶习和男耕女织的传统,与男子一起生产劳动。后来,客家妇女为支持飘洋过海向世界发展的丈夫,自己留在山区,把生产生活的重担一肩挑起。客家不少男子在民国前,不畏艰难险阻,不惧风吹浪打面向海洋,面向世界,脚踏实地开基创业,努力拼搏。同时在创业中,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等的交流,与侨居国人民一起奋斗,为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重教兴学的一贯性。在“客家源流民俗考”中,已经论证客家先祖,多数是士族出身。客家人受南迁士族的影响,一向重教兴学。

关于客家人重教兴学。客家民系在中原古文化的影响下,在南迁士族的驱动下,向以文教发达斐声海内外,自宋朝以来至今,文风丕盛,迄未消衰,而享有“文化之乡”之美誉。

4.形成新民俗的开拓性。客家民俗在民国前,向有吸收、融化、发展自己民俗的传统。尤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4年以后,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客家地区不断展现新的民俗。从客家新民俗的11个民俗事象中,使人清晰地看到,客家新民俗正在不断形成和以急速的趋势在向前发展。客家地区接受外来民俗文化较易较快,能迅速地“洋为中用”、“外为我用”,并能把当地传统的习俗赋予新的内容,引为“古为今用”,以形成适应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形势,和适应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需要的新民俗。究其原因,除了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内地客家人与外交往频繁、改革开放的气候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以外,主要是客家人本身文化素质较高,文人思想活跃,较易从禁锢、僵化中解放出来。因此,客家人接受外来民俗文化,和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转变而采取新的相应的措施亦快。这种“快”也就促成民俗的开拓和新民俗的迅速形成。

5.怪俗事象的落后性。客家地区良好的民情风俗,给人以美的熏陶和美的向往。然而,任何地区的民俗都有其局限性和良莠之分。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政治、经济、文化越来越相互渗透的今天,我们对民俗更需作深入研究,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利于继承和在融汇各地良俗的基础上发展。只要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察,就可发现客家民俗美中有丑,好中有陋。特别是在国内外赞叹客家民俗时,我们更应看到客家自身民俗中的局限性、愚味性和落后性。目前,笔者认为,客家地区最普遍最突出的怪俗事象表现在:

(1)文教发达,经济落后。自宋以来,梅州客家地区向来文化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人文之秀冠甲岭南,是全国名闻遐迩的文化之乡。但是,重教兴文的习俗,并没有使梅州的经济兴旺发达。为什么?在过去是“精壮人才走四方,老弱妇幼守田庄”,现在是“青年男女奔沿海,发财致富在外乡”。这跟客家人的传统民俗文化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其中,既有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也有受世俗偏见的影响。在梅州有一种普遍的民俗心理,认为“在家捏泥卵(耕田)是无出息的”,“出门再苦终有出头天”;对无本事或无机遇外出谋生而困守在家的人,被视为是“死田螺”——不会过蚯、“灶下鸡”——不能出外扒食;把文化当作外出谋生的主要手段。而客家人却惯于一直熏陶在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上面,而很少考究其自身与经济落后的有关的原因,甚至长期来,有些客家人陷入在这个民俗文化的怪圈中不能自拔。这说明在“重教兴学”良俗的掩盖下,忽视了民俗心理的“治疗”,忽视了办学目的、方向的引导,和未采取得力措施防飞止人才大量的不正常的外流,这使文化优势未能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物质文明,而遭至文化、经济互不适应的恶果。

(2)妇女习俗,良莠不辨。由于报纸的颂扬,外国人和外地人的惊叹,自身的耳闻目睹,就自然赞同“客家妇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一类的说法。客家妇女的爬山越岭的艰辛,起早摸黑的操劳……凡是男人会的,她们无一不能。对客家妇女的勤劳贤淑,类似这样的民俗事象,如从正面做文章,也许可以作为上述颂扬的依据,或还可抽象出种种“美德”等等。然而,静言思之,我们就可从中看到凝固了的“刻苦耐劳”的后面,有着悲剧的一面:客家妇女承负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沉重劳动,付出了超负荷的体力,过大地消耗了生理和心理的能量,因之,身体过早地变形,面容过早地衰老,实在是重男轻女,男女不平等。由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长期统治,由于客家人特定的历史渊源、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传统,她们的精神锁链也特别多。发人深思的是,她们自身往往又“身在苦中不知苦”,或知苦而不知苦从何来?我们应该让人们清楚地了解传统习俗的形成沿革,帮助客家男女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和沉重不适妇女生理特点的劳动,代之以现代观念和新的劳动形式。

(3)人文秀区,封建迷信突出。在梅州这块人文秀区的大地上,仍然封建迷信突出,又是一大怪俗事象。求神问仙、算命卜挂、信奉社官、信奉神灵、焚香膜拜的人,无所不有,离奇古怪。因此,我们不能陶醉于人文秀区,思想开明的一面,而忽视了愚味无知的另一面。我们应该看到在“人文秀区”的背后,仍然存在封建陈腐观念和落后的民俗意识。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已经调整、更新,但其残余还在不同程度上束缚着客家人的思想,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

①客家民俗意识中残存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仍然是束缚人们的沉重枷锁。传统的“忠孝节义”和“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虽然已经淡化,有的内涵也已经更新。但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仍然不自觉地受着封建习俗的支配。

②客家民俗意识中的小农意识,是发展现代化经济的障碍。所谓“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干金”,实质上是一种封建小农意识。“重礼节,轻功利”也是小农意识价值观的一种反映。这种意识和价值观,在小农社会中是高尚的不可少的。但它在现代社会中却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障碍。这种民俗心理障碍,成了客家人近百年来在国内外的经济活动中,缺乏竞争力的内在原因。

③客家民俗活动中的旧婚习、丧礼俗、二次葬陋俗、禁忌民俗、以及迷信风水、神鬼……这些源于封建宗法和原始宗教迷信观念,继续在一部分地区存在,并且成为人们所熟视的社会习俗事象,这不能不承认是现代文明的毒瘤。

民俗意识的更新,也是人类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民系要得到自身的解放,都须使自己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不断地自觉地更新民俗意识,要勇于跟一切恶俗陋习决裂。

迷信习俗源于无知,无知源于贫困,贫困源于科学技术落后,科学技术落后源于历史遗留以及体制、政策、路线等。其实,事务是复杂的。香港科学技术发达,经济繁荣,物质生活优越,但求神拜佛,信仰上帝的人竟有二分之一。对此,笔者认为,封建迷信不只源于无知、贫困、科学技术落后、历史遗留以及体制、政策、路线的问题,起码还有一个思想觉悟的问题。我们对信仰的民情风俗,应该帮助人们认识和分清哪些是可以保留的传统风俗,哪些是要淘汰的陋俗。对于明文规定的宗教信仰,它是有其教义和信仰宗旨的,只要它不违政策要求,是应保护的信仰自由;对国家、民族、人民在历史上作过贡献的杰出人物,人们予以纪念的民俗活动,它可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的热情,也应保留的;对祖宗纪念性的、尊敬长老等有益无害的民俗活动,这些都是可以保留的传统风俗。而对那些禁忌民俗、求神问仙、算命卜挂、迷信社官和墓地风水等所谓神灵会保佑人的迷信活动,是消极的、落后的、愚味的,甚至导致“悲剧”的效果。这种陋俗,始终会被社会历史的进程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所淘汰的。这一“迷信”的民俗心理,是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的,是千百年来人们世代相传的产物,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和粗暴的工作方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只有积极帮助人们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唯物思维水平和思想的进步,以这些去识别,去取舍,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而通过人们自己最后把它淘汰、取缔。

上述客家民俗意识中的五个特点,明显地告诉我们:传统(历史)民俗不仅在类别上有良莠之分,同时,在同一民俗事象中亦往往蕴藏着良莠的两个方面。这是因为任何国家、民族、民系、地区的传统民俗都有其局限性。由此启迪:我们研究、考察民俗时,应该注意民俗的二个方面,实事求是地剖析民俗。总之,溯源探流也好,分析比较也好,研究民俗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改革人类社会的命运——使人们有更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客家人民俗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客家人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漫画民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