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07-12李建宾
李建宾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师要转变观念,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仔细阅读相关材料,因材施教,开创新的教学方式,对原有的教材进行大胆创新,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创新思维,在思考与实践相融合的数学教学中不断追求,大胆创新。
关键词:创新 教学手段 兴趣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数学教育方面,教师不应仅做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方面,而应该改变以往的死板教学模式,提倡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数学的思维策略。以下笔者就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谈几点体会与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动力,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个笼子里装有鸡和兔,其中有头45个,足116只,请问鸡、兔各几只?”学生马上兴致勃勃地提笔计算,但在较短的时间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我提示:“兔子提起前两只足,统统都立正!”全班同学开怀大笑,教师问:“现在有几个头,几只足?”“45个头,90只足。”学生回答。教师又问:“少了几只足?”“26只足。”这时学生茅塞顿开,基本上异口同声地说了兔子13只,鸡是32只这个正确的答案。这样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
可见,数学教学必须要在“趣”上做文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兴趣诱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兴趣。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一定的教学客观条件。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设置疑问,布下迷局,引起同学的关注,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策略的实质就是通过这一手段揭露事物的内在矛盾,从而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矛盾,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尽快进入思考、探索状态。
例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时,我设置了一个猜猜出生在几月的数学游戏情境,对学生提出:将你的出生月份乘以6后加上12,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24,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的出生的月份。由于学生刚接触到代数式,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起了迫切想知道其中奥妙的欲望。对此学生提出了种种猜想,思维空前活跃,教师趁热打铁引出代数式(6a+12)×2-24化简得到12a时,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手验证,并提出了其他代数式,使问题进一步拓展。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因情境本身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出现,其趣味性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丰富的问题性,具有较高的数学思维含量,能起到较好的引疑、激疑作用。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弄懂问题,而且能在愉快中学得知识,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是指按照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现代数学论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已从过去强调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发展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配合进行的教学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名目繁多、各有特点,只有教学实践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师生实际水平,教学材料和设备进行恰当地组合,有机地结合,灵活地运用,才能达到优化有效。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着力于启发学生创造诱因和促进有序信息系统的产生,有助于建立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及合作学习的教学机制,有助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使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四、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本身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巧设问题,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增强认识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发现问题的热情,提升了其主体参与的深度。
五、精心设计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设计出趣味性、层次性、创造性的作业,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完“事件的可能性”后,布置学生掷硬币,感受概率的大小;在教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向学生布置作业:计算一个不规则图形(如一块石头)的体积。可以请教别人,也可以查资料,第二天数学课上,展示、汇报成果。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布置学生运用四种变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进行交流,班里给予评奖并展示,提高了学生欣赏图形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作业中,让学生主动去创新,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标下教师要结合数学教育实践,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践能力已成为重要的课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创新能力培养渗透于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的传授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