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铁:装备制造业的国家名片

2015-07-11贾利民

时事报告 2015年6期
关键词:高铁运输

贾利民



高铁:装备制造业的国家名片

贾利民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一天也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进入了高铁时代。2012年12 月26日,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截至2014年底,我国高速铁路总运营里程已经超过1. 6万公里,在建高铁规模1万多公里。据国际铁路联盟统计,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高速铁路总运营里程约3万公里,中国高铁总运营里程已经超过世界一半。

以第一条京津城际高铁通车为主要起始标志,在短短的不到10年时间,中国高铁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高铁发展历程,中国高铁成长为当今世界上高铁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高、在建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的国家。高铁,已然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代表符号之一,也成为中国政府频频推出的一张“中国名片”。

高铁“名片”蕴意丰富

这张“中国名片”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高铁对于优化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高铁的发展,特别是客运专线的开通,在全面提升铁路客运能力和品质的同时,也极大地释放了既有客货混跑线路的货运能力,对于弥补长期以来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铁路短板”,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回归自身优势领域,提升运输服务整体效率和水平,降低全社会流通成本等具有显著效果。以京沪高铁为例,据测算,京沪高铁的开通促使全国铁路客运能力提升了10%,货运能力提升了6%左右。依托高铁物流网络,货运成本将极大降低,一节高铁车厢的货物容量相当于1架737的装载量,一列高速列车至少在6节车厢以上,一趟列车可以运输的货物远高于飞机,运输成本相比航空运送至少节约50%,且受天气制约的因素比前者要小得多,并可运载一些航空禁忌快递物品。另一方面,高铁的发展,在固有的运输市场内也会产生一定的“鲶鱼效应”,对于优化运输市场结构,改善其他运输方式的服务意识和水平,进而提升交通运输整体服务效能,也具有深远影响。

其次,高铁是我国绿色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包括高铁在内的轨道交通是最节能、最环保的运输方式。据测算,CRH380A高速动车组每人百公里能耗为5.2度电,仅为飞机的18%和大客车的50%左右。与4车道高速公路相比,高铁占地仅为其50%,完成单位运输量占地仅为其10%。高铁主要使用电力驱动,其排放水平与公路、民航相比微乎其微,运行过程中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水平分别仅是飞机和汽车的6.1% 和11.5%。显著的环保、低碳且高速、舒适等优势,使得高铁成为“绿色发展”条件下最具竞争力的旅客运输方式,也使其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结构性减排的“主力抓手”。

再次,高铁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建材、机械、冶金、建筑、电力等传统工业的发展及其升级进步。以高铁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其建设投资对关联产业的乘数效应一般超过3倍,远高于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据测算,每1亿元高铁建设投资可直接带动金属冶金及延压工业超过0.3亿元、铁路建筑业超过0.7亿元、装备制造业超过0.3亿元、机械工业超过0.2亿元、化学工业超过0.2亿元、其他关联产业超过1亿元。对于高铁产品而言,高铁整车有4万多个零部件,涉及机械、冶金、电子、化工等多个行业。与此同时,高铁的“高标准”对我国传统工业的整体工艺和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提升传统工业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等的研发、系统集成能力及制造水平等,具有积极作用。

5月1日,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一名参观者观看中国研制的“和谐号”高铁动车组模型。

高铁“走出去”前景广阔

高铁是高新科技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的高端产品,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通过《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和《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的全面实施,我国通过在高铁领域不懈探索和自主创新,已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车辆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铁成套技术,拥有显著的“后发优势”。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这么成网络、成系统的高铁在运行,中国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系统集成能力。目前中国的高铁制造技术不仅领先于大部分国家,在高铁成本上也低于老牌高铁制造强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国内高铁造价一般是1.5亿元/公里,德国法兰克福—科隆线约合3亿元/公里,与世界平均价格相比,低近1/3。同时,中国高铁通过吸收消化,比较好地掌握了高铁多种标准的生产能力。此外,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十分复杂,中国高铁已经积累了应对复杂多样环境的高铁建设经验。长远来看,中国高铁有非常好的“走出去”前景。

2009年中国正式提出高铁“走出去”战略后,已先后有超过100个国家的元首、政要、代表团参观过中国的高铁项目。然而,“高铁出海”并非一片坦途,眼前的一些障碍仍然有待突破。例如,技术标准的壁垒成了中国高铁进军海外市场的障碍之一。在目前中国走出海外的案例中,所采用的均是欧美、日本标准,鲜有中国标准。这也意味着中国高铁仍然缺乏对于技术的话语权,在出口方面仍然受制于人。此外,“高铁出海”还要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法律、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等。就拿产品设计来说,不同的地质、不同的气候都会对产品的应用产生很大影响,这是一种挑战;不同国家的法律、人文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别,产品的设计要满足对方的要求。尽管如此,在不少外媒的眼中,高铁已成为中国“升级”的缩影。正如德国一家媒体所称,中国正从“复制的猫”转向“创新的老虎”,而高铁就是中国创新最有代表性的成就。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高速列车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

“互联网+”系列

猜你喜欢

高铁运输
高铁时代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高铁会飞吗
人地百米建高铁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
减振运输箱道路运输仿真与试验
第一次坐高铁
综合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