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滞针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5-07-11武文鹏孙兴华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面瘫

汤 东,张 倩,武文鹏,孙兴华△

(1.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又称贝尔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lsy)[1]。目前,尚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方法[2]。中医药在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中有一定的特色优势[3-4]。世界卫生组织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认定为最适宜针灸治疗的疾病之一。笔者于2014 年2 月至2015 年4 月采用滞针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与常规针刺法治疗作平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的差异,从而为滞针法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2 月至2015 年4 月在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80 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8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 例,男18 例,女22 例;年龄24 ~64岁,平均年龄(43.76 ±6.58)岁;左侧瘫有23 例,右侧瘫有17 例;伴有耳道疱疹5 例;病程最短2 天,最长27天,平均病程(6.8 ±2.4)天。对照组40 例,其中男14例,女26 例;年龄20 ~62 岁,平均年龄(44.12 ±7.37)岁;左侧瘫有21 例,右侧瘫有19 例;伴有耳道疱疹3例;病程最短1 天,最长30 天,平均病程(6.4 ±2.7)天。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损位置、伴随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吴江主编《神经病学》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5]。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②年龄18周岁~65 周岁(含18 周岁和65 周岁);③病程≤30天;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首次患病者;⑤病损为单侧者;⑥能够排除由多发性硬化、腮腺炎、中耳炎等引起的继发性面瘫者,以及针刺禁忌症,或针刺治疗不能耐受者;⑦患者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醋酸泼尼松片(生产企业: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1039;生产批号:130322)30 mg/天,分2 次口服,使用7 天后逐渐减量停用。甲钴胺注射液[商品名:弥可保;生产企业: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70063;生产批号:1309011]0.5 mg,肌肉注射,隔日1 次,使用14 天后停用。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即: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有关“面瘫”治疗腧穴处方取穴[6],即: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水沟、迎香。以上诸穴均取患侧。操作:局部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针灸针,诸穴均平补平泻法,针下得气后留针40 min,1 次/天,连续治疗6 天后休息1 天,共治疗4 个疗程(4 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滞针法治疗。即:攒竹穴刺向阳白穴方向,四白穴刺向太阳穴方向,进针后采用单一方向捻转针柄5 圈,使其肌纤维包裹针身。滞针出现的判定标准为每个腧穴术者指下感觉出现滞针为宜。其他操作、留针、疗程等同对照组。

1.5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诱发电位仪进行面神经肌电图检测患者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和波幅;②两组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价;③两组治疗前后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评价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社会生活功能(5 项)和躯体功能(5 项)。

1.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进行评定,即按照痊愈、显效、好转、无效4 级标准进行评价。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疾病疗效比较

由表1 可知,治疗组愈显率72.5%,对照组愈显率52.5%,两组比较,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疾病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比较

表2 表明,两组治疗前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显著延长(P <0.01);治疗后组间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或P <0.01)。说明滞针法在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方面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和波幅变化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 01;与对照组比较,#P <0. 05,△P <0.01。

组别n 传导潜伏期(ms)波幅(μV)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5.63±0.34 3.62±0.36*△ 0.55±0.27 1.20±0.42*#对照组 40 5.68±0.31 4.15±0.38* 0.58±0.29 0.97±0.34*

2.3 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 量表积分比较

表3 表明,两组治疗前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House- 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明显增加(P <0.01);治疗后组间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积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滞针法在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积分方面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表3 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 量表积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FDI 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和躯体功能评分比较

表4 表明,两组治疗前FDI 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和躯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FDI 社会生活功能评分虽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FDI 躯体功能评分明显增加(P <0.01);治疗后组间FDI 躯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滞针法在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躯体功能方面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表4 两组治疗前后FDI 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和躯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FDI 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和躯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n 社会生活功能评分 躯体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40 8.61 ±1.75 7.89 ±1.37 14.62 ±3.37 23.38 ±5.94*#对照组40 8.56 ±1.83 7.85 ±1.28 14.46 ±3.29 20.25 ±5.72*

3 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前额皱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同侧眼裂扩大,面部被牵向健侧,食物被滞留于齿颊之间,部分可有味觉消失或茎乳突压痛等,被认为是面神经损伤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目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认为可能与嗜神经病毒感染、免疫、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多数学者认为,面神经水肿和面神经骨管的相互作用,限制了面神经肿胀的范围,使面神经骨管压迫了水肿的面神经[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的“喎僻”、“口眼喎斜”等范畴。中医学对本病证的认识较早,如《灵枢》载有“卒口僻”、“僻”、“口歪”。《灵枢·经筋》曰:“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喎”、“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能收,故僻”。

中医学认为,本病证的病因病机是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筋肉失于约束,颜面肌肉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8]。针刺治疗取穴以头面部的阳经腧穴为主,以激发经气,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滞针法是在滞针基础上的一种针刺手法,是将毫针刺入腧穴后,将针柄向固定的一个方向捻转,使针尖与肌纤维或结缔组织缠紧,产生滞针感,以增强针刺的针感持续时间和针刺的刺激量。有研究认为,滞针疗法能够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机制[9]。本组试验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提示,滞针法能够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功能,疗效肯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 徐文玉,刘新,李阔.表情肌强化训练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5):474-476

[2] 邢金云,任秀梅.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25-28

[3] 孙静远,张永臣.近5 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J]. 针灸临床杂志,2014,30(5):81-83

[4] 张峻峰,王健雄.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随机对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4):9-11

[5]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8

[6]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4-225

[7] 陈晞,曹莲瑛,张伟,等.电针结合百笑灸治疗恢复期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3):40-43

[8] 罗劲草,艾宙. 隔姜灸对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疗效的干预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4):46-48

[9] 王尚臣,单文哲,孙淑芬. 滞针术[J]. 中国针灸,2011,31(3):227-231

猜你喜欢

特发性面神经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特发性腹痛一例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