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7-11唐林海王玲玲
唐林海,王玲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29)
支气管哮喘在我国是一种高发性慢性呼吸道疾病,它主要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西医临床上治疗此病主要是以激素类药物予以抗炎治疗,但长期运用激素会产生不良反应,会逐渐产生一定的耐药性[2],导致疗效差,以致患者依从性不好,不能坚持治疗。另外,现代医学认为缓解期是治疗哮喘的核心部分[3],最新的GINA 指南更加关注哮喘的缓解期治疗。笔者使用麦粒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26 例,取得较为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1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均为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2013 年2 月~2014 年6 月门诊与住院部就诊患者,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实验组26 例和对照组25 例,治疗期间两组均禁止使用激素类药物。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参照2008 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1)反复性发作的咳嗽、胸闷或气急、喘息,多与接触冷刺激、变应原或者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呼气相延长,双肺可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呈散在性或弥漫性。(3)经治疗或休息后,上述症状和体征可以自行缓解。(4)排除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等症状。(5)对于临床上一些表现不典型者(比如无明显喘息等),最少具有以下1 项试验呈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测试支气管舒张试验为阳性者,肺活量在第1 s 内FEV1 应增加≥12%,且FEV1 增加的绝对值应≥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日内或2 周的变异率应≥20%。符合上述(1)~(4)条或(4)、(5)条者,即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1.2.2 中医诊断 参照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哮病的中医诊断标准”:①发作时可闻喉中有痰鸣声,伴有呼吸困难,甚则呼吸喘促,平卧不能,或口唇指甲紫绀;②呈反复发作性,通常可由于天气变化、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劳累等因素诱发,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可作为先兆;③既往有过敏史或家族史;④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⑤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可见增高;⑥痰液涂片可观察有嗜酸性粒细胞;⑦胸部X 线检查一般明显异常,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1.3 纳入标准
患者年龄大于15 岁,小于70 岁;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属于缓解期;患者自愿接受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能坚持完成实验者。
1.4 排除标准
患者年龄小于15 岁,大于70 岁;合并有其他如心血管、内分泌、造血系统、肿瘤等严重原发或继发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患等。
2 治疗方法
本实验对基本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率、呼吸频率)及治疗过程中有无感染、晕灸等不良反应。
2.1 实验组
(1)麦粒灸制作:取精艾绒3 ~5 mg,略加压成型,用右手拇指、食指二指均匀搓捻制成中等硬丸,形状似两头尖中间大的麦粒形。(2)处方选穴:大椎及双侧肺俞、脾俞、肾俞。具体操作:令患者取俯卧位,分别涂抹黄芩油膏于大椎、肺俞等穴以做标记,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置于上述穴位上,以线香逐个点燃,配合医者两手轻拍腧穴上下皮肤或轻拍患者背部,以减轻疼痛。当患者觉有明显灼痛,不能忍受时,即用镊子取下,将未烧完的部分放入有水的托盘之中。每穴灸9 壮。艾灸结束后治疗穴位处局部清洁消毒,同时注意保护灸创局部,防止感染。每周治疗2 次,8 次为1 个疗程,观察并治疗3 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继续跟踪随访1 年。
2.2 对照组
以穴位敷贴为对照。(1)药饼制作:用白芥子、细辛、丁香、麻黄、延胡索、甘遂、肉桂等共研为末,再以生姜汁、凡士林调为糊状制成约直径1 cm、厚度为2 mm的圆形药饼。(2)取穴同上,具体操作:将药饼贴敷于穴位上后采用医用胶布固定。成人每次敷贴时间控制在4 ~6 h 内,小儿为2 ~4 h 内,具体时限可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情况而定,通常以患者自觉局部皮肤发热、能耐受为度。当药物贴敷后明显感觉有不适时,可自行取下。若由于药物刺激而皮肤出现小水泡者,无需处理;水泡较大时,则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液体,并避免皮肤剥脱防止感染。敷贴治疗每周2 次,8 次一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后,继续跟踪随访1 年。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判定,痊愈:1 年以上未复发;显效:1 年内发作,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明显减轻;好转:1 年内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观察指标
3.2.1 哮病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 按照轻(1 分)、中(3 分)、重(5 分)3 个等级分别从喘息、胸闷憋气、咳嗽、咳痰及胸部哮鸣音等5 个方面量化评判。根据两组治疗前后的分值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临床意义。
3.2.2 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量表 按照5 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相应的分值)分别从对日常活动的影响、呼吸困难程度、夜间睡眠的影响、是否使用药物以及自身控制的情况等5 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根据两组治疗前后的ACT 分值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临床意义。
3.3 统计方法
本次实验所产生数据采用SPSS19.0 分析,计量资料描述中采用均数±标准差,使用t 检验方法检测;计数治疗描述采用百分比及频数,运用χ2检验。
3.4 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 可见实验组总有效率(92.31%)明显大于普通针刺组(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麦粒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患者在总体疗效上要优于药物敷贴组。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临床表现及体征变化积分比较 通过表3 可以看出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麦粒灸和药物敷贴在改善支气管哮喘相关症状上均有一定疗效;同时两组之间的评分比较也具有差异性(P <0.05),表明麦粒灸在治疗效果上要优于药物敷贴。
表3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表现积分变化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表现积分变化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t=37.80,1)P <0.01。
3.4.3 两组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比较 由表4可见,通过比较两组组内及组间的差异可以看出麦粒灸和药物敷贴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病人的疗效确切,且麦粒灸在控制哮喘的程度上要优于药物敷贴。
表4 两组患者ACT 评分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ACT 评分比较(±s)
4 讨论
西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机制主要是由多种细胞,如上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与T 淋巴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疾病[5]。其中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所释放的如IL-13、IL-6、IL-8、INF-α、TNF-α 等炎性因子发挥了重要作用[6]。所以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发生的主要手段通常是控制其炎性反应。
古代医家将哮喘分为二证:“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医学正传·哮喘篇》)。中医学认为哮喘的病机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相关:肺布散津液的功能失调、脾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调以及肾的蒸化水液的功能失调,使津液在体内凝聚成痰,伏藏于肺,遇邪而发。《神灸经纶》曰:“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艾灸的温通作用是产生各种效应和治疗多种疾病的主要作用机制[7]。麦粒灸是属于艾灸中的直接灸疗法,通过燃烧的细小麦粒接触皮肤瞬间产生巨大的灼痛感,对穴位的刺激量要远远高于针灸,所产生的温通作用也更为确切[8]。同时,现代研究表明麦粒灸可产生“疫苗样效应”,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一方面麦粒灸过程中患者感觉到强烈的穿透性灼痛,激发了人体疼痛反应机制,另一方面局部组织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产生异体蛋白,由此进一步激活机体的防御机制,而产生持久而多方面调整。这种施灸后持续的疤痕刺激和短暂灼痛巧妙的结合为其它针灸手段所不具有的特性。因此面对如支气管哮喘此类难治性疾病,伴有免疫功能异常时,麦粒灸“以火促通”就更有优势[9]。
本次临床观察取穴以紧抓缓解期肺、脾、肾三脏偏虚的实质为前提,以“未发以扶正为主,即发以攻邪为要”为原则。其中,大椎为督脉要穴,诸阳之会,同时也是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之交会穴,具有扶正补虚、平喘等功效,肺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是肺气输注之穴,治疗肺脏疾患的要穴,具有调补肺气、止咳平喘等功效,脾俞培土生金、化湿祛痰,肾俞培补肾气、纳气平喘,诸穴合用起到扶正治本、补虚平喘的作用。实验中笔者通过对麦粒灸与药物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的对比,发现麦粒灸组的疗效(92.31%)要明显优于药物敷贴组(64%),且在控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症状及程度上,麦粒灸也要优于药物敷贴,进一步验证了麦粒灸温通作用对于支气管哮喘疗效的确切性。同时从侧面反应出麦粒灸可对人体的免疫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关于麦粒灸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炎性机制的调节以及艾灸的温通作用的进一步临床探讨将会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3
[2] 郑劲平,钟南山.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与发病机理[J]. 新医学,1993,24(7):340-341
[3] 孙娜,高秀娟,崔建美,等.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概况[J]. 山西中医,2012,28(6):55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 刘晓宇,徐华,张俊红,等.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4(3):50-53
[6] 孙海平,陈吉庆,郭锡熔,等. 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3、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及免疫球蛋白E 水平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6):444-445
[7] 张建斌,王玲玲,胡玲,等.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J].中国针灸,2011,31(1):54
[8] 蔡玉梅,郑继范.麦粒灸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2008,24(9):61-62
[9] 王玲玲.麦粒灸临床特点及适宜病症[C]//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张家界:中国针灸学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