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
2015-07-10庞世佳
庞世佳
一、 探寻文本模式,熟悉话语体系
1. 跨越语言信息障碍。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它的呈现方式和特点,较之以前学生经常接触的连续性文本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学生在长期进行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后,表现出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不习惯、不适应。例如:在一节《阅读须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上,老师请大家阅读《办证须知》,思考能捕捉到哪些要点、信息,找到与办证有关的内容。学生却找出诸如“读者证遗失时,应及时向本馆挂失。”“读者可续借已借之图书……之类的关于挂失和借书的内容。由于对文字信息的不甚了了,很多同学并没有准确找到有关办证的内容。而后,在填写完登记表后,教师统计在登记卡后签名的同学人数,全班仅有一人完成签名,只有这位同学读懂了《办证须知》第三条中“凡已在登记卡‘本人已仔细阅读《读者服务规则》并保证遵守栏下签名者,本馆视同其已承诺承担相关的责任和义务”这句话包含的信息。在这节课中,学生对于《办证须知》中出现的条款语言,有明显的不适应,阅读起来非常吃力,在随后课堂上,学生阅读相关须知时,读得结结巴巴,并且很难在其中迅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甚至不明白其中包含信息的意义。这种对非连续性文本中特定用词的理解困难,是由于我们缺乏非连续性文本训练、语言信息脱节而导致的理解障碍。
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改进呢?笔者认为,阅读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阅读的文本,无论是连续性文本还是非连续性文本都不能截然分开。非连续性文本中的语言信息,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积累,才能在脑中形成一定的语言模式。当再接触到类似模式的语言信息时,学生就能敏锐地捕捉到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同时,在进行训练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比较、总结、归纳,找出非连续性文本语言的规律,并进行专项训练。例如,案例中《办证须知》中的一条:“读者可续借已借之图书。……续借期限与同类文献借期相同,续借期限从续借当日起计。”所谓的“续借”“同类文献”这样的专属名词,就需要在平时积累,在我们的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专属名词的理解,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训练前,可以设立常见专属名词的专项训练,或者在进行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专属名词的讨论和理解;而其中“读者可续借已借之图书”“续借期限从续借当日起计”则有古文的凝练特点,可以从文言文方面着手训练。
2. 广泛建构图表范式。除了上述的这种学生不常见的语言模式,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外,那么类似图表、图文广告、线路图等,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图表以其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使得学生阅读时常顾此失彼,未能窥探全貌。例如:刘华是一位五年级学生,如图所示,是他一天放学后活动的情况,请你根据图中信息,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并由此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思考和实践
经过一次检测,学生初次接触此类图表阅读的情况如下:
分析如下:(1) 就本题而言,完全读懂图表,能就数据分析出刘华在从学校到家的路上经过商店、游戏房、邻居家,并将在不同的地方逗留的时间,大致进行长短比较的人数仅为29%,还不到三分之一,比率很低。(2) 在“部分读懂”的学生中,大部分能看懂图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地点及距离,这表示学生有一定的图表阅读基础,但是很多学生忽略了图表中的那条折线所表达的含义,不能概括并就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大部分学生只根据横轴、纵轴就判断刘华17:00从学校出发,18:00到家,学校到家会经过商店、游戏房、邻居家,刘华在回家的路上去了太多的地方,甚至有的同学只看到了游戏房,然后大谈去游戏房的害处,而忽略刘华在其他地方的逗留。这样,就狭隘理解了文本所透出的信息。(3) 还有2名同学理解为刘华家到学校的路上分别有商店、游戏房、邻居家,每两处距离均为100米,完全偏离了图表所想要透出的信息。
面对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训练,尤其涉及图表的部分,要广泛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图表的基本构成以及阅读方法,例如: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不放过图表中任何一个信息,尤其要学会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梳理并加以分析。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图表,还可以进行各种图表之间的互换,如本文中所示的这个折线图,可以在教师进行简单添加修改后让学生换成条形图。最后,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个信息为什么用这种图呈现,不同类型图表在呈现信息上各有什么优缺点。
二、 实际“探底”,灵活迁移
1. “知人”——了解你的学生 。仅仅让学生熟练掌握图表,就万事大吉了吗?非也!在一节《阅读图表》的课上,教师出示有关世界读书日调查的图表扇形图后,询问学生调查的内容是什么?从哪里知道?学生很容易答出:“世界读书日了解情况调查”。该老师接着问:“从图表上能获得哪些信息?”此生依旧流利答道:“6%的人了解,27%的人不知详尽,67%的人从未听说。”在这个课堂上,学生很轻松地发现了图表中包含的关于世界图书日知晓率的信息,以及中国人年读书量远低于一些国家,后面的课是在讨论读书的重要性。可问题也就出在这“很轻松”上。这节《阅读图表》课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大家对世界读书日的了解不多,中国人的年均阅读量不足,读书很重要……而更应该指向阅读图表能力的训练。从学生的反映情况看,阅读图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儿。案例中的学生是六年级即将毕业的时候,按照数学《课标》要求,应该已经掌握了阅读图表的相关能力,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这说明,我们老师对学生的“底儿”还没摸清,只是想着一股脑儿地将知识、技能、方法等传授给学生,殊不知,学生早已对此驾轻就熟。
2. “善用”——熟悉所跨学科。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的时候,笔者关注到诸如数学、科学等学科,也会出现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打通学科界限,引入其他学科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但我们在将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迁移到语文课堂上时,需要关注迁移内容的连贯性、适时性。例如,前面例子中的那位老师如果在六年级进行阅读表格的训练时,除了了解学生在阅读表格这方面已经具备的能力,还要了解所跨学科对此类图表的学习目标上已经做出了哪些要求,对难易程度要有大致的把握,然后,对新授表格的难度进行调整。拿此案例来说,就不能简单地出示扇形图,让学生回答图中的数字,语文教师可以设计出较复杂的图表以及更综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的不仅仅是数字,而且要关注隐藏在数字背后的信息,毕竟,我们的非连续性文本训练目标是让学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结论,这个“找”具有一定的难度,是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千万不要把对阅读能力有一定要求的“找信息”的过程,变成没有思维训练含量的“读信息”的过程。
三、 合理开发,彰显价值
1. 创设情景需“应景”。在进行非连续文本教学的时候,因其文本多为图表、清单等,所以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较连续性文本而言,缺少了氛围的铺垫渲染,缺少完整的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往往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辅助教学。笔者认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必要的,但是除了增加趣味性以外,创设出一个有任务性质的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实用性的情境,带领学生过关斩将地完成一项项“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创设了“春游”这个情境,来完成关于说明书的阅读教学:明天春游,要去博物馆参观了,今晚跟妈妈去超市买保温杯、湿纸巾、零食等。零食的成分、保质期、储存方式等信息就要阅读零食包装上的说明,这就属于产品说明书一类;保温杯买回来后,怎么使用,就要阅读说明书,这就属于使用说明书一类;而到了博物馆,有关博物馆宣传的小册子,是一种较散文化的说明书。这种情境未必有趣,但非常实用,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所以,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此乃“应景”,切不可盲目地胡编乱造、牵强附会。
2. 设计问题要“适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为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种相应补充,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多元地提高与发展。虽然连续性文本也非常强调获取信息、建构意义。但是非连续性文本对培养学生此类能力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延伸与提高。我们希望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在图文中获取信息、解释、推论、建构意义、比较等能力。在一篇《遥控水陆两栖坦克玩具说明书》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老师设计的填空题之一是:“《遥控水陆两栖坦克玩具说明书》从产品名称
和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因为在这篇说明书中,文本已经清楚写明。所以,我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对此题,只有2名同学出错。这样的填空题能锻炼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吗?如果将此题改为“阅读了《遥控水陆两栖坦克玩具说明书》后,你认为以此为例,说明书可以从哪些方面对产品进行介绍?”就增加了阅读难度,让学生不仅了解这个文本的结构,还能思考同类说明书的结构。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说明书”这类文本的特点。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