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校园文化特征、功能及其发展动力研究

2015-07-10林光辉王菊王莎

卷宗 2015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动力特征

林光辉?王菊?王莎

摘 要: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文化和职业教育文化的交叉文化类型,既有文化共识性,又有文化特殊性。发展好高职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本身,乃至对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找到适合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才能为高职文化体系的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若没有动力,高职文化建设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实践,这也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图通过阶段性研究,探索推动文化体系实施的动力源。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特征;功能;动力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高职院校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得到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既是自身综合实力的展示,又对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高职校园文化特征鲜明,其发展动力一直是待解的难题。

1 高职校园文化特征

1.1 文化共识性

1、多元性

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内涵丰富。其一是校园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其中包含着生活、学习、娱乐、心理等等;其二是形式的多样性,丰富的内容,加之多样的形式,才能引起师生的兴趣,保持文化的新鲜感;其三是载体的多样性,教学设施、科研仪器、花草树木、亭台轩榭、报纸杂志、宣传橱窗、文体活动中心等一切物质载体从不同角度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文化的表现才更生动。

2、先进性

校园是文化荟萃的重要场所,又是先进科学文化的摇篮,它既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自己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现实社会、服务于社会,又高于现实社会,使其培养出的人才成为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理想、构建新的更好更完善的社会的动力。

3、主体性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这是由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和管理理念所决定的。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引导者,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无形中完成对人生、人格、理想的塑造。

1.2 文化特殊性

1、属交叉亚文化

作为社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交叉的一种亚文化,必然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但同时作为一种交叉教育文化,它又兼具高层次校园文化批判性、超前性的特征和职业教育职业性、实用性的特征。

2、注重实用实践

从文化的厚重性和规范性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无法与大学文化相比拟,但其与实践融合度高,实用性强。职业技术院校普遍遵循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教书育人过程始终围绕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理论教学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突出实践性。

3、主体能力不强

校园文化的发展依赖于主体的综合能力水平,高职环境下的学生普遍存在诸如自治力不强、缺乏自信、缺乏自发意识、参与意识弱等问题,导致校园文化发展变成需要学校“推动”的工作,而不是“引导”的工作。

4、职业特征明显

因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专门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教育要融入职业素养特征,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核心内容灌输给学生,并通过多种文化形式表现出来。

5、社会化倾向浓重

职业教育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恰当的将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等融入其中,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将来更快地融入社会、融入企业。

2 高职校园文化功能

2.1 传承功能

高职教育对文化,尤其是对文化中技术技能的传承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主要是通过它的育人功能来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传递的途径也呈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各类报刊杂志等获取知识和技能,但是,学校的作用仍是无可替代,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各层次学校,可以通过严密的组织制定培养目的、设置专业与课程、编写大纲与教材,精心设计学习计划和学习目的,这样的种种措施在文化和技能的继承和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引领功能

高职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中国诞生短短几十年,其文化积淀往往不足,但在技术实践和应用领域却能够起到引领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融合,已悄然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产业和文化研究与教育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很好的契入点。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地域的自然、经济、文化特点,有效开展科研、技术推广项目,寻求多种渠道将新文化、新知识向社会传播和辐射,实现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3 内化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引导、约束、激励等产生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师生言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高职院校师生员工提供了文化空间和活动背景,对师生员工的精神愿望、生活信念、道德理想与行为规则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 外化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也是人才荟萃、思想活跃、富于创新精神的场所,校园不但可以在知识、技术方面影响社会,而且在树立标准、展示楷模、引导潮流方面也可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通过教育硬件、教育软件和教育对象的外化功能,将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为社会文化所吸收和融合,其必然对社会主体文化有一种辐射功能,起到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

3 高职校园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高职校园文化发展一直以来就存在发展缓慢、水平不高、参与性不强等问题,经常出现校方积极主办、师生冷眼旁观的尴尬局面,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寻求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需求正是文化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源动力,只有不断满足高职校园文化主体不断增长、变化的文化需要,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校园文化的繁荣。高职校园文化发展动力来源于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即来源于两种需求:一是内在需求,即校内师生的文化需求;二是外在需求,即社会、企业对于高职校园文化的需求。动力来源图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需求动力说中的需求有两种情况:一种需求是属于自发性需求,一种需求是属于诱发性需求。自发性需求是需求主体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下,一种自发自觉的需求,不带有强迫性,需求满足效力更直接;诱发性需求是需求主体在现有认知不足的情况下,由外在环境引导后诱发的需求,需求满足效力带有一定滞后性。

3.1 内生动力

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来源于教师和学生的文化需求,其中学生的文化需求又是内生动力的根本动力。教师和学生的文化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主要表现在需求内容和需求层次上。

(1)高职学生文化需求

按文化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教育型文化需求和娱乐型文化需求。教育型文化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学习需要,娱乐型文化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例如学生希望参加唱歌比赛属于娱乐型文化需求,希望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则属于教育型文化需求。按文化需求的经济属性,可分为商品性文化需求和非商品性文化需求。商品性文化需求指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价格,以货币交换方式达成的文化需求;非商品性文化需求指学生无须支付货币就可以实现的文化享受,主要由社会和学校无偿提供无形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有形的文化艺术产品而实现,如一所高校的历史文化、校训等无形资源,学校的雕塑、免费的广场音乐会等。从文化满足内容的载体来看,可以分为实物形式文化需求和非实物形式文化需求。实物形式需求的文化内容主要有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美术品(字画、雕塑)等,非实物形式需求的文化内容主要有电视、电影、广播、文艺表演等。

相对于其他群体和进入高校前的学习阶段而言,高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和知识,教育型文化需求所占的比例应该更高。但当前,由于社会环境影响和高职学生自身的特征,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贴近衣食住行,以“此时此刻”为中心、以“吃喝玩”为主的娱乐型需求越来越高。在高职校园文化发展中,无论哪一种需求的满足一定是带有选择性的,要根据学校的文化环境与导向、学生入学前的家庭背景、所在地区的文化观念、学生自身的状态等,确定对文化主体需求满足的类型和程度,引导学生正确地审美和享受文化。

(2)高职教师文化需求

按文化需求的性质,高职教师的文化需求也可以分为教育型文化需求和娱乐型文化需求。与学生不同,对教师而言,教育型文化需求更多关注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身心健康、子女成长等内容;娱乐型文化需求主要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和强健身体。同样,高职教师也有商品性、非商品性文化需求和实物性、非实物性文化需求,与高职学生相比,需求的层次普遍偏高,更加追逐质量和品味。

限于当前高职教育的资源和条件,高职教师的个人求知需求和发展机会有诸多限制。例如比起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教师能够公费留学或者到国外参加半年以上培训的微乎其微。在讲究经济实惠、房价飙升、生活成本高涨的当前,高职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较低的待遇,美好的师生关系因功力主义而变调,高职教师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缺失,高职教师面对较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高职院校若想培养、吸引和留住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职业技能、职业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推进高职教师的文化认同,满足高职教师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

3.2 外生动力

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外生动力来源于企业和社会的文化需求,其中企业的文化需求是外生动力的主要部分。高等教育肩负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企业和社会对高职院校的需求不仅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还有对校园所能提供的文化需求。

(1)企业对高职校园文化的需求

目前,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文化需求表现还不突出,主要是受校企合作广度、深度不够导致。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作为新技术新技能的孵化地,其技术技能领先于企业,我国高职院校在新技能、新技术开发方面,普遍滞后于企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需求局限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其实企业在员工人文素质提高、技术技能研发、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文体活动开展等方面与高职院校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利益诉求,可以通过政府、院校加强诱发性需求的引导,加强企业对高职院校文化需求的自觉性,从而反过来再推动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

(2)社会对高职校园文化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交叉的一种类型,同时肩负两类教育类型的功能,综合来看,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尤为突出。社会需要高职教育为政治文化服务。高职教育要根据国家所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其次,高职教育为社会政治制造舆论,通过教育宣传一定阶级或者政党的政治纲领、方针、路线和政策,也是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政治的基本功能。再次,高等教育还有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社会需要高职教育为文化传承创新服务。高职教育所传播的文化是一种较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包含理念、观念等核心层面的文化,因而对社会在一定层面上有着一定的影响。高职教育传播文化具有一种文化整合的效应,其文化传播不同于偶然的、个别的文化传播,进行的是稳定而长期的接触。因而高职教育对社会特定文化会产生深刻、综合、持久的影响。综合看,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平台,能为社会文化的需求提供场所、人力等条件,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只有理清了各主体的文化诉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的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师生、企业、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强劲的需求来推动文化的发展,才能解决高职校园文化发展动力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振洪.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的独特性、问题及发展策略[J].浙江社会科学,2011(1)

[2] 李乐,周晓阳.浅析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3] 林广梅,曹艳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视觉识别的形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4] 段洪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2010(9)

[5] 陈东宝.高校校史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C].西南财经大学,2011(4)

[6] 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

[7]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动力特征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抓住特征巧观察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