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彩生成来自精心预设

2015-07-10陈建华

卷宗 2015年1期
关键词:预设

陈建华

摘 要:预设需要依据“三维”课程目标进行、预设需要对学生前概念深入了解、预设需要生动的情境、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关键词:预设;生成;电荷与电流

笔者在上学期开了一节八上第四章第一节《电荷与电流》公开课,受到浙江省物理特级教师吴加澍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课堂理念。尤其在掌握科学本质,保护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思维,把握课堂变革的趋势等方央给予较高的赞誉。正因为有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透彻理解,对学生前概念悉心探询,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才有了精彩的生成。以下是笔者在教授《电荷与电流》时设计思路及体会。

1 预设需要依据“三维”课程目标进行

预设需要研读课程标准,建立课程标准与实际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然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因此预设让教学不盲目,目标明确,方法选择恰当,针对学生需求。

《电荷与电流》是八上第四章新增的内容。摩擦起电、电荷的相互作用的内容,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引入电流,并且由“电荷---电荷间的作用---电荷的移动”的方式展开内容的学习,更加符合认知的规律,科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生产与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②知道电荷间排斥与吸引作用。

【过程与方法】初步尝试利用电子得失的观点来解释起电过程的基本方法。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①知道静电知识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也可以带来危害,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②通过了解静电、雷电有关知识,进行安全教育。

2 精彩的生成来自对学生前概念深入了解

“以生为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不能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材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教学引入,关注引入的突然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知识的产生成为自然,预设教学过程,关注过程的研究性及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让学生体验研究过程---让知识的“生成”成为自然。本节原教材设置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

“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2个泡沫塑料小球……”。

课前笔者了解学生“电荷间相互作用”活动在小学里已经做过,而且对“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 相互吸引”非常熟悉。所以笔者对此活动作出改动,设置了一个问题:“科学家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那么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是同一种吗?”

3 精彩的生成来自生动的情境预设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科学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他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我在教学《电荷与电流》时,利用玩游戏形式引入: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有趣的玩具,演示一遍。然后再请学生上来玩。从学生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眼神里,他们的学习的兴趣被点燃了。问:你觉得这玩具应用什么科学知识?―――静电这正是笔者所期盼的课堂预设与生成。

4 精心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只有精心“预设”,才能预测到更为丰富的“生成”—学生此时最需要什么?预想到更为复杂的“可能”—可利用此情景提升学生何种能力?从而预见到更为周全的“策略”—达成此目标该怎么做?所以,要想真的在课堂上有所生成,那么就需要教师有更多的预设。笔者对上述的问题进行多次的预设修改:

㈠玻璃棒和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那么这两个带电物体所带电的性质是否一样呢?

预设:它们所带电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生1:带电的性质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由摩擦起电引起的。

生2:带电的性质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生3:带电性质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们吸引物体的能力有强有弱。

生4:带电性质不一样,因为它们所用的材料不一样。

但学生始终没有提到玻璃棒与橡胶棒所带的电性不同。-----对带“电的性质”不理解(反思:感觉自已提出的问题不妥当)

改成:(二)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同种吗?

生1:应该是同种电荷。

追问:那你可否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是同种电荷

预设:1、分别吸引细纸屑。2、把它们相互靠近

生2:设计用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玻璃棒分别吸引细纸屑,先用玻璃棒去吸引细纸屑,然后用橡胶棒再去吸引细纸屑,观察它们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

追问:你设计的原理是什么?

生3:先用玻璃棒让细纸屑带上电,然后用橡胶棒靠近细纸屑。

针对预设1追问:如果把它们相互靠近呢,可能会相互排斥可能会相互吸引

此学生上来验证结果实验失败。

改成:(三)科学家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那么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是同一种吗?

预设:所带电荷是不同种。

生1:①它们所带电是同种。因为它们都是用摩擦的方法起电的

②它们所带电是同种。因为它们都能吸引细纸屑。

生2:①它们所带电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相互靠近时相互吸引,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因为不管是同种还是不同种,带电的物体都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生3:用玻璃棒与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它们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

追问:很早很早以前,在不知道正电荷、负电荷,也不知道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时,单凭一种现象能否推出它们是同种还是不同种,显然证据不充分。

生3:用两条玻璃棒与两条橡胶棒分别靠近,观察其现象。

问:那你用什么方案来验证自已的猜想?

小组讨论,汇报方案

问:两条玻璃棒用手拿着相互靠近时,你能感觉到排斥或吸引?

生:不能,相互作用效果不明显。

问:那我们怎样才能你作用效果表现出来?

生1:用细线把其中一条悬挂起来。

生2:用玻璃棒靠近轻小的物质

学生分组活动:

反思课堂预设与生成情况,笔者得到了以下启示:一是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由表情的变化引领课堂的生成;二是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语言,在倾听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三是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点,让知识生成引领智慧的生成;四是教师要学会放弃,放弃主观预设中的一些内容,课堂成为生命的“场”。教师只有真正的尊重学生,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我们才能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以学为本”课堂模式。

5 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没有质量的预设,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通过活动,汇报实验结果 ,笔者课堂中加以科学推理:

假定 玻璃棒(A) 橡胶棒(B)

A与A排斥,B与B排斥,A与B吸引

得到:A与B所带电的性质不同。

师:说明玻璃棒与橡胶棒带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电。人们通过大量类似实验,发现这种现象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师:(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作正电和负电)由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正电,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负电。

结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 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这样能够利用预设的问题,运用人类对摩擦起电及电荷认识的历程进行教育,使学生对电荷 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知道它形成的过程 ,对规律的来龙去脉更加明了。

6 预设是收敛的,生成是发散的

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把处理好预设之外的情况看成是一种教学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力的课程能力要求。生成的属性是发散的,预设的属性是收敛的。因此笔者在课堂的小结环节把《电荷与电流》的内容归纳如下图: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 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人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猜你喜欢

预设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语用预设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统筹兼顾,动静相生——小议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预设彰显主题追问精彩生成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