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2015-07-10李雪

黑河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中华文化孔子

李雪

教学目标

1.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

2.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视频《中国年,让世界相连》,启发学生思考:视频中世界各国人们庆祝的是什么节日?(春节)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幻灯片展示)其实,这些传统节日只是中华文化大花园中极小的一部分,中华文化还包括哪些内容?文化有什么特点?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自主预习

学生自主预习本课内容。

三、合作交流

1.2014年8月16日20时,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南京开幕。开幕式在中华文化元素应用上下了很大功夫。第一篇章《追梦》以汉字、青铜器、青花瓷、丝绸之路四种元素如梦如幻地表现出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对和平、和谐、和睦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学生结合材料和预习内容总结:中华文化的构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2.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灾害、入侵、内乱等)的中断而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遗憾!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为什么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一直向前发展的伟大文明?

3.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的召开,适逢孔子学院创办10周年。10年来,在中外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在123个国家建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近百万人,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学生根据材料回答:中华文化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4.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授予张丽莉等54名同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王凤进等265名同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们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精神彰显了人间大爱,温暖了全中国。“孝”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孝”更多强调个人对家庭、对封建统治者的绝对服从。今天我们讲“孝”,则更多赋予了主动孝敬父母、自觉报效祖国的内涵。学生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①列举你知道的中华传统美德及其作用。②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品质?③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四、小组展示

随机抽选小组展示完成的材料题,多媒体出示视频和图片。

五、拓展提升

2014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请学生列举我国有哪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并谈一谈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青少年应做些什么。

四、全课小结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中华文化的组成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力量

灿烂的      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作用

中华文化 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五、检测反馈

1.习近平主席访欧,一路文化一路诗,一个个历史典故和文学引语信手拈来。在荷兰和比利时,习近平夫妇身着中式服装出席国宴,穿出了“中国风”。这一材料说明习主席向世界传达了( C )

①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中华文化比外国文化更优秀。④文化的多样性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以下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②善良、悲悯、坚韧、信义和自强都属于中华传统美德。③中华传统美德只展现在普通人身上。④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家国情怀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家规祖训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好家风,我传承”主题活动,请你参与,说出让你感到骄傲的传统家风。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中华文化孔子
身边的传统美德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