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解放后首次工业登记的回顾与启示
2015-07-10冯海燕朱法娟
冯海燕 朱法娟
[摘 要]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新生的政府在完成大量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工作的同时,还用极大的精力投入到涉及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5月至6月开展了全市工业企业登记调查。由于注重政策宣传和发挥我党搞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打消了部分工厂主的顾虑,开工率很快上升,对于北平的生产恢复和发展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也已经显现出比较浓重的政府指导宏观、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意味。同时详尽、扎实的登记,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
[关键词]工业登记;工商业各行业
1949年1月31号,北平和平解放。当时的北平,可以说是一个衰败而华美的皇城。中国共产党接收的是一副百废待兴的烂摊子。用一些回忆录、口述史等来还原当时的部分场景:(一)北京市区遍布垃圾、乞丐,天安门广场的还堆有清朝的垃圾。繁华区域,成队的乞丐逢人便讨,行人避之不及;店户商家对乞丐更是无可奈何,商家的乞讨开支,每天最多达到四百元,最少也百元以上。乞丐,已经成为扰乱城市秩序、阻碍社会生产的重要问题“据初步估计,北京有八千以上,因乞丐种类繁多,又无固定居住地点,故很难统计。乞丐、流氓、失业游民约有五万……”、(二)八大胡同等共办有“224家妓院、1200多名妓女”。(三)“1949年,北平市有回族6.6万余人,80%以上是小商贩,很多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失业现象很严重,就业门路太窄,主要靠“两把刀”(一把卖牛羊肉,一把卖切糕)、“八根绳”(挑筐做小生意),养家糊口。”这是连年战争后北平人民生活的缩影。
当时新生的政权,除了(一)立即组织动员起来,清理垃圾,整饬市容市貌;采取多种救助政策与措施救济与治理北京城市乞丐:由民政局、公安局负责,联合财政局、卫生局、纠察队及各群众团体组成乞丐管理处,针对不同的乞丐,分别采取收容处理、思想教育、劳动改造、移民生产的救助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二)1949年11月21日晚上8点市公安局和民政局、卫生局等单位,动员干部和公安人员2400多人,联合行动,经过一整夜的工作,秋风扫落叶般将全市妓院全部关闭,解放了所有妓女;成立妇女生产教养院来改造妓女;为她们重新走向正常生活,创造各种出路。(三)成立回民工作队,(1950年1月撤销,在市民政局设立民族事务科)1956年成立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化解民族间的隔阂,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政治、宗教、风俗习惯,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等。
北平政府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主要矛盾,大力恢复生产,把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落实到实处。本文就结合已掌握的现有资料,对北平解放后首次工业登记的情况作一介绍和分析。
北平和平解放后的最初两三个月里,北平市人民政府工商局曾作过许多零星的工业调查,效果不甚理想。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北京市工商业的状况,市工商局从1949年5月到6月底进行了全市工业企业登记,并结合登记工作,对各行业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这次登记工作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月7号开始,参加干部22人,对机器、金属品冶制、织染、针织四个行业进行登记。方法是委托各个行业的同业公会,工商局干部则到各行业集中地区,办理登记,结果遗漏很多,调查工作作得也不够深入;第二阶段与5月26日开始,参加干部20人。这阶段任务重,共办理机制面粉、制革、造纸、印刷、造胰制碱、橡胶、毯、酱油、芝麻油、汽水、洋酒、火柴、卷烟、窑十五个行业。吸取第一阶段教训,先通过街道政府、派出所等统计出十五行业的工业户,然后召开全体工业户大会,分发、讲解表格,由各小组负责人派发各户,按第一阶段登记的程序办理。第二阶段遗漏户减少,参加登记工作的干部也才有可能完成其他的调查任务。
一、登记、调查的方法和基本情况
调查的方法,基本采取典型调查、座谈会等。典型调查时,一方面由厂方搜集、上交材料,一方面又从工人和其他工厂处印证;还联系税务局、贸易公司来审查所得材料的真实性。
成绩:整个工作,共登记19个行业的工业户3238户。其中3133户经审查合格,发给营业执照;105户因手续不全或不合乎规定未予以登记。基本上对19个行业的沿革及概况、产销状况、劳资关系、目前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都有详尽的介绍。更由于登记工作结合了调查,让当时的政府对北平全市的工业生产状况有了初步了解,为指导私营生产创造了基本条件,也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二、北平的机器铁工业
我们拿当时登记的占北平工业中重要地位的北平机器铁工业作为案例,来还原、剖析当时的某些历史细节。
(一)北平机器铁工业的沿革及概况
调查出其中的黑铁铺(生产杂火炉、通条、铁门、铁栅栏等)和马掌铺据说是从明朝开始的,白铁铺(主要是用白铁制作手工制品,如水壶、烟囱、漏斗、钱箱等)是在八国联军以后才有的,铁工厂比白铁铺又晚十年(光绪末年),刚出现时还不是制造和修理机器,而是为东交民巷的洋人制造、安装、修理暖气、铁门、铁栅栏和保险柜等。随着自行车、汽车兴起,马车少了,马掌铺的业务每况愈下,当时大约有40户。
七七事变后,日寇为了把华北建设成侵略基地,开始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这刺激了北平机器铁工业的发展。从1940年至1944年,是机器铁工业的黄金时代,利润很高,厂数增到300户以上,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对民族工业根本无力顾及,三年下来,机器厂接二连三地停了工。
解放后相当多的工厂不了解人民政府的政策,持观望态度,大部分都没有复工。1949年四月中旬以后,北平工商局反复召开工人、资本家的座谈会,解释中共劳资两利的政策,并解决了一些劳资纠纷、原材料供应与产品销售等问题。公营的华北水利推进社也开始向北平市机器业大量订购水车,奄奄一息的机器制造业的业务,很快超过了国民党统治时期。
(二)产销状况
对机器制造业所涵盖的发动机、瓦斯发生炉、工作母机、工矿机械、农用机器、农产品加工机器、交通器材、电工器材、医疗机械、汽车和自行车零件等等的原料、销售等都有调查与结论(此略)。
(三)劳资关系
对统计的732户工厂或作坊,调查得出的结果是:除201户有动力设备的工厂雇有职员和个人外,其余都是规模极小的作坊,有的甚至连工人都没有,全部依靠家庭成员劳动。并把属于规模较大的201户工厂工资、薪金等罗列出表格。表中我们清楚地看出,薪资最高的是技术工人,每月一般为150—300斤小米;最低的是普通工人,150—200斤(实习生为每月40—80斤)
(四)目前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目前问题有,多数厂家表示资金不足;现货难卖;原料因北平价高,希望政府帮助到外地统购。
发展方向:经过登记、调查,北平工商局认为,今后的北平机器制造业是有前途的,但主要的出路应该还是面向农业,制造农用机具和农产品加工机器。
三、分析与启示
通过阅读、研究1949年5—6月的首次工业登记的各种原始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北平解放后首次工业登记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最大的感受是,当时北平
的工业极端落后。同比当时的天津、上海尤甚。1949年5月至6月的北平全市工业企业登记,有工厂、作坊,共3238户,可以说,少的可怜,而且规模一般都很小,确实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
拿北平市印刷工厂来说,资本额1万至15万元的占到61.42%,500万至1000万的才有2家,只占到0.7%。比如“北平的厂子都不会造电动机”。因为落后,所以对外依赖度也高,如机器制造和修配业所用的铅管、铅铁、滚珠、砂轮、锯条、纱布、机油、黄油等等,竟都要从外国进口。“造汽水的原料大部是外国货……天津虽然能造瓶盖(北平连瓶盖也不能生产),但软木及马口铁都是外国货。”
(二)登记调查非常详尽
19个行业每个行业的沿革与概况、产销状况、劳资(有的是工资现状)、目前问题及其解决的方向。登记时基本上所有行业的原料、产品成分、产地等都涵盖进去了。工业登记时,还对每个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方法措施,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建议:如质量不高、没打开农村销路,建议在同业公会之下成立技术指导机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这种排查式的摸底调查,加上同时开展的社会、政治等方面,如乞丐、妓女、民族等问题的除旧布新,新生的人民政权彰显出的那种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自然给当时遭受国民政府萎靡、消极统治的国人,带来一种清新、积极、向上、务实的工作态度与社会氛围。
(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在刚开始办理登记的时候,工厂业主们对填报资本额顾虑很多很多,大部分企图少报,怕报多了多纳税。针织工厂的一经理说:“工商局和税务局是一回事,你填的多,就拿的多”。个别的厂主怕被没收,怕被平分。像万合铁厂的会计说:“国民党没有不贪的,共产党没有不共的”。有的经理怕按照资本额摊分公债;此外,也有个别的怕填少了资本额,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因而贷不到款或接不到政府的定货。又有些工厂觉得报告表填项太详细,怕政府将来会参与管理;也有人怕暴露劳资关系的真相,填报工资时便不够符合实际状况。对大多数小作坊主来说,他们大概源于怕麻烦,大都不愿意参加登记工作,他们说“我二十多年没报过营业,也干到今天。”
针对工厂主或作坊主们上述种种顾虑,当时在登记过程中,政府工作人员着重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工商局多次召开工人和资本家的座谈会,解释我们党的工商业政策。5月1日,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的李立三同志发表了《关于发展生产劳资两利政策的几点说明》;几乎和北平首次工业登记工作开展的同时,中央5大书记处书记之一的刘少奇受中央、毛泽东委托,49年4、5月间,去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天津,宣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针对天津解放后工人要起来夺财产,资本家情绪不稳定,天津的社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的现状,刘少奇同志先后对天津党政干部、职工代表、工商业资本家、国营企业职员等作的10余次报告和谈话,(后被统称为“天津讲话”),强调对民族资产阶级今后重点在于联合而不在于斗争,从发展生产力看,资本家阶级剥削是有其历史功绩的。在党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策的感召下,包括北平市在内的工商业者打消了顾虑,企业关闭数字急剧下降,开工率迅速上升。
(四)这次登记工作,为指导北京全市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已经显现出比较浓重的政府参与指导宏观、微观经济活动的意味
在《北平市私营工业登记调查总结》的最后部分,郑重向上级提出建议:“登记调查的同时,应为以后继续了解情况打下一定的基础,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让各同业公会按月向工商局报告该业会员的产销情况和一切变动”(1)“应健全同业公会,然后尽可能争取一切工业户都参加公会”(2)。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简单的情况下,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能够比较顺利的运用和发挥作用。我们通过分析1949年5、6月的北平首次工业登记,可以发现当时的北平工业,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开始逐步向计划经济的方向发展。
注释:
(1)北京市档案馆臧,档号:133-4-1
(2)北京市档案馆臧,档号:133-4-1
参考文献:
1、《回忆解放初期北京的民族工作》,马玉槐《北京党史》2010年第一期
2、《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乞丐的救济与治理》李小尉《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3、《解放初期北京市妇女生产教养院的工作——杨蕴玉访谈录》米士奇高长武《党的文献》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冯海燕、朱法娟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基础部、社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