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工汉玉

2015-07-09韩建武

收藏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玉质玉璧玉器

韩建武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帝王陵墓、皇亲国戚及文武百官的陪葬墓、建筑遗址等遍布西安及周边地区。虽然西汉帝王陵墓还没有发掘,但西安地区及附近汉墓仍出土有大量玉器。现将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部分汉代精美玉器介绍予读者。

(1)玉环:其一直径6.8厘米,重45克,1949年前旧藏。青玉质,内有黑色斑纹,呈扁平圆形,通体朴素无纹(图1)。其二直径6.4厘米,重53克。汉白玉质,圆形片状,通体光素无纹(图2)。

(2)蒲纹玉璧:直径15厘米,重205克,兴平出土。玉色青白,璧面有大面积的受沁白斑,正反两面纹饰相同,璧身内外缘各有一圈弦纹,其内布满密集的蒲纹(图3)。

(3)涡纹玉璧:直径14厘米,重153克,2006年蓝田宋代吕氏家族墓出土(图4)。玉色深绿,扁平体,内外边缘各饰一圈阴线,璧面布满了阴刻的涡纹。璧的表面和内外边缘的侧面均作了较细的抛光处理。璧面上能明显地看到事先刻划出菱形的网纹,然后在每一个网格内碾琢涡纹。

考古发现中,战国晚期到西汉早、中期大量存在以深绿、碧绿、灰绿为主色调玉质的玉璧;战国的南方楚国到北方齐、鲁等国以及汉代早、中期大型贵族墓葬中,它们或是置于棺椁之间,或是发现于棺内用以敛尸,同时也用来瘗埋祭祀山川河流。这类体型偏大、略显工艺粗糙的玉璧往往与敛葬、祭祀息息相关,所以佩戴、装饰性的可能性不大。

(4)谷纹玉璧:直径17.5厘米,厚0.8厘米(图5)。这件玉璧是1975年周至县农民平整土地时,在一墓葬中发现,卖给西安市珠宝商店,由陕西省博物馆从珠宝商店收购。璧色青白,正反两面纹饰相同,璧身内外缘各有一圈弦纹,其间满饰凸起的谷纹,排列有序,大小均匀,属典型的汉代玉璧。

谷纹玉璧出现较早,春秋中期以前,谷纹排列稀疏不规则,为浅浮雕,谷粒圆鼓,形体较大,手感圆钝。春秋晚期到战国,中间突出部分手感尖锐,排列密致有序,谷粒似旋涡。汉代的谷纹璧谷粒小而圆,有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

(5)夔龙纹璧:直径18.8厘米,1979年华县东照出土(图6)。璧呈扁圆形,“肉”和“好”的边缘各起弦纹一周,内外缘起凸棱,两面纹饰相同,分内外两区,间以一周绳索纹。内区饰谷纹,外区饰阴线刻四组双身龙纹。龙首为长须、圆眼、双角上内卷,龙双身分两侧,蛇曲成“S”形,体侧为勾卷的双翼。

这种玉璧分区琢纹始于战国,即在璧的平面上划分成两个或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各雕纹饰。这种璧上双身兽面纹在战国时期已出现,汉代流行。

(6)小玉璧:直径4.1~4.7厘米,共有43件。玉质青灰、灰白半透明或黑色(图7)。

(7)小石璧:直径3.8~4.9厘米,共25件。圆饼状,中部钻一小孔,素面无纹(图8)。

这种体型较小的玉璧,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晚期秦宗庙与宫殿的祭祀坑里,墓葬中也有少量发现。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西汉时期,西汉诸帝陵寝、宗庙建筑、山川祭祀坑中也都有发现。

(8)玉圭:长9~9.2厘米,宽2~2.3厘米,共83件。色呈青灰,尖首狭长形,光素无纹 (图9)。

(9)汉白玉圭:长9~9.2厘米,宽2~2.2厘米,共155件,尖首狭长形,光素无纹(图10)。

这类玉圭在西安市北郊联志村、西安西北郊卢家口村战国晚期至秦代的祭祀坑中,及汉景帝阳陵建筑基址、汉武帝茂陵李夫人墓园内都有大量出土。古人认为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各一方向有一位神,所以要定期给它们献祭。苍璧圆,以象春天,所以祀天;黄琮方,以象黄地,所以祀地。青圭锐,象春物初生,所以礼东方;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枯,所以礼南方;白琥猛,象秋之肃杀,所以礼西方;半璧曰璜,象冬令闭藏,地上无物,惟天半见,所以礼北方。《史记·夏本纪》中就有“帝锡禹玄圭”的记载,汉代沿用以圭进行祭祀的习俗,《后汉书·明帝纪》记载明帝“亲执圭璧,恭祀天地”。汉代圭还可作为瑞玉使用,《后汉书·张衡列传》载:“服衮而朝,介圭作瑞。”从考古资料来看,玉圭的材质多为青玉,还有大量以汉白石代玉的情况,形制也都不大,应是专用作祭玉使用的。

(10)琉璃耳杯:高3.3厘米,长径10.7厘米,短径7厘米,西安市三道巷出土。琉璃质,椭圆形口,双耳,外壁饰变形兽面纹,长径外壁下饰一牛头纹(图11)。

(11)青玉卧牛:高7厘米,长20厘米,1972年蒲城县贾曲乡汉代遗址出土。卧牛是在一整块呈黑色的青玉料上采用圆雕的技法琢制而成。卧牛微抬头,表情安恬宁静,四腿蜷曲,似在小憩,又似欲起,具有十分强烈的写实感。其身有细若发丝的刻字,似为工匠之名。这件玉牛代表了汉代圆雕工艺的高超水平。汉代工匠抓住了卧牛的动态特点,用流畅简洁的线条表现四肢,静中有动。通过对牛的嘴、眼神的细部刻划,生动传神的表现出牛温顺安然的神态、淳朴的性格(图12)。

(12)玉龙佩:长11.5厘米,宽5厘米,厚0.4厘米,1979年西安市南郊八里村出土。玉料呈青色,半透明,一面有灰白沁色,另一面呈青绿色,龙曲身成“S”形,龙尾端分叉,向两侧回卷,两面龙体上均阴刻布局匀称的涡纹,嘴部为圆穿孔,龙角、鳍、尾与鳞用阴线勾勒(图13)。

(13)九窍玉:

玉肛塞,长5.9厘米,径1.6厘米,重30克,1949年前旧藏。青玉质,多面体圆柱形(图14)。

玉鼻塞,长2厘米,一对。1952年武功杨陵区征集(图15)。

丧葬玉是专门为死者特制的玉器,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在蒙脸布上缀些象征眼、耳、口、鼻的玉石以代替五官,保持精气。葛洪《抱朴子》阐述了丧葬玉的功用,有“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的说法,所以在汉代大型墓葬中常有葬玉,其种类有九窍塞、玉和玉握。耳、目、口、鼻为七窍,再加阴部和肛门共为九窍,各置玉塞和玉盖。

(14)蝉:

琉璃蝉,长5厘米,宽3厘米。琉璃质,扁平宽体,背部微隆,弧线形双翼覆盖蝉身(图16)。属西汉晚期作品。

玉蝉,长5.7厘米,宽2.8厘米,重15克,1971年眉县第五村岳陈大队出土。头部略呈弧形,颈部两条阴刻外弧线和一条相应的内弧线构成半圆形状,弧线形阴线构成双翼,蝉尾呈三角峰状。属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作品(图17)。和西汉中期相比,细部略有变化,线条流畅,形体更为俊秀瘦长,双翼细尖,紧贴蝉腹,双眼更加外突,眼角加长,几乎脱离头部,嘴、鼻“山”之形更加突出,蝉尾三角形更大。

汉代的玉形状不一,而以蝉形最为常见,这是因为蝉能蜕变再生,是生命延续不断的象征。古人认为蝉初冬入于土,来年夏季幼虫从土中钻出羽化成蝉,栖于深林,开始新的生命,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生命不息。死后口中含蝉,希冀像蝉那样,来世再生。

(15)玉握猪:其一长10厘米,重90克,兴平茂陵附近出土。圆雕,鼻端微凸,大耳,椭圆形眼睛,颈肩和胯部几道简单的弧线,将猪的形态勾勒得栩栩如生,风格写实,属西汉玉猪的典型形象(图18)。其二高2.7厘米,长11.3厘米,宽2.5厘米,1973年咸阳市北原出土。青玉质,玉猪呈方柱体,平卧状,以斜刀刻出四肢,鼻梁刻三道弦纹,风格简洁明快。雕琢刀法劲健、粗犷,锋芒毕现,寥寥数刀,把猪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图19)。这种技法俗称“汉八刀”,属东汉时期作品。

玉猪是汉代常见的随葬玉器,死者握着玉猪赴黄泉,表示不空手而去,继续占有财富。西汉玉猪嘴上拱,写实风格明显;东汉玉猪仅用寥寥数刀刻出,特点是形体细长,平卧伏地,呈抽象状。玉猪的使用延续时间长,文献中也有关于玉猪随葬的记载。

玉剑饰:

玉:其一长7厘米,宽2.3厘米,重35克。青玉质,正视呈长方形,四周有凸弦纹边框,阴线雕刻,精细规整。俯视为矩形,侧视为拱桥形,正面纹饰采用压地隐起法雕琢,一端雕琢兽面,有双角、大眼和口鼻。兽身饰勾云纹,其间饰谷纹(图20)。其二长7厘米,宽2.9厘米,重30克,1982年西安蜂窝煤机厂征集。青玉质,正面浮雕游离盘曲的螭虎纹,体布满勾云纹。背面为光素无纹的长方形銎,上有铁锈(图21)。玉剑饰中发现最多的是玉,纹饰以勾连云纹和螭虎纹最为常见。

玉剑首:直径4.6厘米。圆饼形,上饰勾连云纹,中间以云纹围绕着菱形纹,菱形纹里为斜格网纹,是汉代玉剑首上最常见的纹饰。底部平整,正中钻一圆形凹糟孔,在其内侧各钻两斜小孔,并与凹糟相互贯通,以便将其与剑末端固定(图22)。

古代用玉所饰之剑称为玉具剑,整套玉具剑由玉剑首、玉剑格、玉、玉四部分组成。镶嵌在剑柄顶端作圆首状称之为首,背面有沟槽,或数个小凹洞,便于合于剑柄之上;剑柄与剑身之间,本名“镡”,镶一块玉,称之为“”,俗名“格”;剑鞘上方距剑鞘口三分之一的地方,镶有一块近长方形的玉,正面视之为长方形,两端勾卷,侧视之,有一长方形方框,用以贯带系剑于腰者之器,称为“”,也有称为“”;剑鞘下端的饰件称之为“标”,用玉作时,称之为“”,为剑锋的玉套。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剑饰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晚期的铁剑上。而最早的四件俱全的玉剑饰出土于1992年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商王墓地2号战国墓,玉具剑汉代很流行。

汉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数量众多,门类齐全,而且用途明确,玉器交叉使用的较少。汉代由于“丝绸之路”的凿通,和阗玉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促进了玉器工艺的发展。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汉代玉器,虽不能涵盖汉代玉器的所有种类,但常见的器形在这里都可见到,且形制、纹饰、玉质多样,从这里基本可窥见陕西地区汉代玉器的主要特点。

(1)汉代玉器继承了先秦玉器的传统,但又有了发展和变化,从功能上大致可分为礼玉、装饰玉、葬玉、容器、艺术品等种类。

(2)玉材广泛。从出土古代玉器的玉质看,有页岩、石英岩、软玉、玛瑙、岫玉、水晶等,其中除软玉(透闪石—阳起石矿物组成)是今日矿物学上的玉以外,其他都不是真正的玉。但总的方向是向软玉(主要是和阗玉)集中。在汉代,“玉”主要指新疆和阗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汉代玉器,除新疆软玉外,还有墨绿色的青玉璧,据检测,则是青海一带的玉材。玛瑙、珉玉、仿玉的琉璃、绿松石、琥珀、水晶、蜜蜡等都有发现。

(3)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汉代玉器分为皇室和一般贵族墓所出两类。陕西出土的皇室用玉,如1968年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出土的皇后之玺。印面为正方形,白玉质,通体晶莹润泽,螭虎纽,四侧刻有云纹,印面刻有阴文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因其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后长陵约一千米,所以有学者推测此印为吕后的印玺。其色泽宛若羊脂,温润莹亮,螭虎造型上也摆脱了先秦程式化的藩篱。此印在艺术上也极为突出,印文的布排,行距非常疏朗,重书法意趣,字的结体方整,笔势方中带圆,圆中带方,疏密匀称,代表了汉代玉器的最高水平。一般贵族墓出土的玉器也不乏精品,但玉质很少如皇后之玺者,多为青玉,也有雕刻的非常精细,反映了贵族用玉的基本情况。

(4)玉器透雕、镂雕技艺大放异彩。西安蜂窝煤机厂征集的玉,正面浮雕镂空、透雕游离盘曲的螭虎纹,螭虎的造型十分生动,螭虎头部大体呈梯形,大鼻,阴线细眉上弯,身呈S形弯曲,头尾端及部分躯体屈伸于体外,工艺精湛,透雕、镂雕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责编:禹默)

猜你喜欢

玉质玉璧玉器
石性与玉质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格物天圆
——中国历代玉璧纹饰的演变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玉质天成
略论战国出廓玉璧
玉璧金龙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