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①
2015-07-09金明
[摘 要] 在“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 社会正在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数量和类型的需求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缺口巨大。本文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实际案例,总结了高职院校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体现了高职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形成了校企合作发展的动态互补互动机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顺应了专业教学随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校企协同育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04-0037-03
一、引言
在2015年3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当前,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力量,该产业的兴起正在演化为一场作用广泛、影响深远的颠覆性革命。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纸媒、零售、电信、金融等行业先后受到冲击,移动社交、移动学习、移动办公、移动电商、移动支付、移动娱乐、移动搜索等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日常生活习惯,移动创造财富、移动改变一切将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兴起,信息技术也已快速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形成移动互联网思维,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贯彻“互联网+”的战略,实现教育的改革创新,积极向移动互联网转型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面对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国内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迎合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需求,开设了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称:学院)在移动浪潮中,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及发展特色,积极主动落实国家“互联网+”计划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特点,整合高博教育集团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现有专业基础优势,密切跟踪移动互联网世界先进技术前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不仅明确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更对学院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且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务,办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深度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应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体现,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性回归。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正是一种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移动互联网专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移动互联网技术或专业的人才,其具体内涵也随着技术的更新和社会的需求的发展而变化。
三、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方式,不仅反映了所培养人才的特征,也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实现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保障。一般情况下,应用型人才是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结构要素构成,如表1所示。
出于职业的需要,应用型人才要以行业需求的能力为本位,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知识更新快,所以在知识结构上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复合性、应用性和与时俱进,具有复合性和跨领域的特点。学院根据移动互联网人才市场的调研结果,将移动互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项目分类,如表2所示。
四、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
学院以江苏省移动互联网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在全国高职院校范围内率先建立了致力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研究所,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开发专业教材,突出学院移动互联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实践模式。
(一)“教学工场”模式
依托高博教育集团广泛的企业资源,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真题真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学习训练环境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学院以江苏省移动互联网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契机,不断对现有的省级移动互联网技术实训基地提档升级,形成了集教学、培训、研发、服务为一体的共享开放的省级实训平台,形成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新常态。
(二)“课程融通”模式
针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短的特点,跟踪产业发展趋势,瞄准技术前沿,对原有的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修订,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动态课程体系。学院坚持围绕职业等级证书和技术标准组织教学,促进学院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与国际水平有效对接,达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效果。
(三)“外引内扶”模式
学院积极实施教师发展战略,加大“外引内扶”的建设力度,打造一支校企混编、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国际化的一流教学团队。学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校参与品牌专业建设;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以及参加境内外访学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建人才互聘共享机制,实现专业教师和企业研发人员的深度融合。
(四)“三创教育”模式
移动互联网技术具有的开放便捷、实时互动、岗位适应面宽等特点,适合学生自主创意、创新、创业。学院通过构建移动互联网创业孵化器,以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切入点,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三创”的氛围;通过提供专项创业基金,大力支持在校生组建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小团队进行创业,让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得以开发与实施,让更多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通过扩大学院内部的大学生创意产业园,为学生提供创意、创新、创业指导,增强学生“三创”意识,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五、结论
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是社会急需大量的移动互联网专业技能人才,企业高呼人才难求,而另一方面是大量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这种反常的迹象说明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在面向应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其目的是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之路,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克服同质化现象,增强学校竞争力。学院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尝试,才能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肖俊,金明.高职移动互联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2).
[2]李涛,张栋梁.高职移动互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
[3]熊亚蒙.高职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