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的反思:综合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维方式前提①

2015-07-09吴小平窦维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5年2期
关键词:哲学素质思维

吴小平 窦维飞

[摘           要]  在综合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置入理性的哲学思维方式是综合素质的整体统一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内在必然要求。当下高等职业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存在着思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在培养观念上的超验性思维、在培养途径上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在评价上的创新性思维的缺乏,需要建构反思的现实价值取向和创新综合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途径和评价体系,形成素质教育的专业化、正规化和系统化,达到知识、素质与能力的统一性和同一性。

[关    键   词]  反思;哲学思维方式;综合素质;内在属性;超验性;批判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04-0029-05

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职业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价值追求,高等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本位取向。高等性和职业性应统一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全过程[1]。然而,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着力实践与应用能力,突出的是工具理性,忽略了价值追求。从本质上来说,职业技能的养成和提升受制于综合素质的高低程度,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实现职业性的前提和根本。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就是如何把综合素质教育有效地落实、融入、整合到职业技能教育之中,从哲学思维方法论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从观念到方法、再到实施与评价等一系列创新的问题,必须通过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来实现。

一、综合素质的内在属性需要反思的哲学思维

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模式、程序和习惯,也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是认识的发动、运转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和过程。思维方式反映了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以及思维形式与方法等的相互关系,不同的关系体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哲学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性的思维方法。这种特性主要表现为“反思”的思维活动,就是思想作为主体,以自身为对象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正如黑格尔所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即所谓“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哲学的反思代表着人类的一种批判性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类思维理性达到成熟、自觉的标志。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综合素质是指“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条件”,这里所说的条件涉及个人的生理、智力、人格、行为和价值等因素,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具体可表现为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综合素质是人具备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综合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关键,其内在属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综合素质的整体统一性。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学识、技能、品格、沟通、应变与驱动力等要素的集合,这种集合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和重叠,不是各要素静态的总和,而是各要素动态的总和,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素质的变化。各个要素在新的环境下不断更新、重组、调整,通过量的积累,发展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实现其构成要素的“质”与“量”的统一,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因此,人的学识、技能、品格、价值观等要素是没有办法相互分离发展的,人的综合素质是多维度、多元素、镶嵌式发展变化,不能分割离析的。如何引领综合素质各个要素在整体统一中的良性发展,就取决于有一种既高于甚至超越于各个要素本身,又是各个要素基础的东西。换言之,就是能认识到引领综合素质各要素的关键和核心,能渗透到综合素质的各个要素中,并通过各个要素发挥作用。从思维层面上来看,这是一种思维活动的体现,需要抽象、辩证、反思的思维活动。一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价值取向等稳定的定势就是思维方式,其受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是高度综合性、概括性的哲学思维范式。[2]只有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反思的哲学思维方式,才能超越于各个要素之上,并最终通过哲学思维方式来实现综合素质各要素的整体统一性。

其次,综合素质的社会适应性。综合素质是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形成的主体性品质,并且在具体工作和实践活动中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对综合素质的评判要通过从事具体工作与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来衡量。个体在面对社会各种现象和环境中,如何主动地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从而达成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表现出一定的、动态的社会适应能力或适应行为。从思维层面上来说,这是理性的适应性思维的问题,这种思维重在如何应付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因此,综合素质应着眼于受教育者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无不关注着“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特别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哲学思维问题。哲学思维不以具体事物或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或某一过程为对象,而是以世界整体为对象,并通过“反思”探讨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本原,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和方法。不同的时代都存在着极为错综复杂的矛盾现象与趋势,个体的自我意识也处于纷繁复杂的矛盾状态中,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和各种复杂的现象,需要通过从总体上去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置入理性的哲学思维方式是综合素质特性的内在必然性要求。哲学思维方式是哲学思维的具体运用,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具有深刻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无论是综合素质的整体统一性还是社会适应性,首先都是人思维认识层面的问题。通过超验、批判、反思和创新的具有哲学特性的思维方法,不仅给人提供获得综合素质的智慧源泉,也能渗透到人的各综合素质中发挥作用,并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整体统一性和社会适应性。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的困境及哲学思维缺陷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改革深化时期,产业的升级需要创新作为驱动,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员工熟练掌握相应的职业核心能力,还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愈来愈偏重对综合素质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以便适应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然而,面对新的形势,由于对综合素质及其培养的认知存在着一些思维缺陷,从某种程度上,在具体实践中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思想观念上缺乏哲学思维的超验性

哲学的超验性是指从感性经验的具体事物中“抽”出来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东西,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即超越经验的性质。其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共同本质。也就是用理性超越于感性,用有限的拓展趋于到无限。超验性的思维就是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也即是反对实践观庸俗化,而要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类型和层次,不是以培养学术研究能力为重点,而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重点,这是与普通的高等教育的本质性区别。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围绕此核心,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效。为高等职业教育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性人才支撑,确立了功不可没的地位。然而,在实践中,这种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本质区别的思想观念成了“不可超越的本质”,不能打破的“经验”,甚至赋予了凝固、僵化的解读。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已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片面地只教学生做事,忽视怎样做人;只重视专业能力和社会实践,忽视其他基础和综合素质。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在实际办学中,把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机构,以培养掌握一定技能、能够上岗为目的。

从根本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都是“高等”人才,站在超越性的思维角度来看,与其把“研究学术型”和“职业能力型”解读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如把“研究学术”和“职业技能”作为工作的不同领域和层次更为客观科学。虽然在知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以及解决问题的适用方法上有着不同,但都无可推卸地承担起高等教育“高”的人才内涵建设的责任,也即“高等性”。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从知识到能力本位的发展之路,如果仅仅停留在感知到具体事物或现象的特性层面,怀揣陈旧和狭隘之心,就无法超越个别和表面,洞察到最普遍性的本质和规律。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注重其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具体表象层面上来看,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中技术能级提升的需求,但这只是人作为“工具”层面的需求。从超越于具体表象层面来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这就是“高”的深层次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要超越单纯的学历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突出人的高层次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注重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开发,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途径和模式缺乏哲学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本性和精神标志”。一般来说,任何科学研究和思想发展,都必须有其批判的意识和行为,才能突破现状、超越局限以及创新发展。但哲学思维的批判是“人对对象的理性检验、分辨和超越的意识与行为,”也就是说,通过“抽象”的方法,着重于对对象的存在基础、前提、本质和界限等的批判。而具体科学采取的是实证的方式,对对象的现实、感性特征以及其内外在关系进行批判。所以,哲学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反思。哲学的批判就是永远不满足于既定的结果,永远保持一定的怀疑和审慎态度,走向发展和超越的一种自觉的精神,体现了思维的本性。

一般来说,由于思维缺陷造成综合素质培养的思想观念滞后,因而在综合素质培养途径和模式中,形式老化教条,专业、基础课程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整体的规范化体系顶层设计。正如前面所述,由于综合素质内在整体统一性的属性要求,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以个体的教师或一两堂课程能够解决的,它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公共基础课程,抑或其他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等方式的素质培养,都应该试图建立一种相互兼容和相互促进的模式,在各自课程承担的重点素质培养基础上,切实融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通适或通用素质。因为,专业课程的核心素质需要以公共基础课程的素质为基础,公共基础课程的素质达成需要借助于专业课程的平台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批判的思维看待当今高等职业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就不是简单地开几门课程这种简单的形式化的操作而已,而是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思路。无论是综合素质的各个要素,还是专业和公共基础各门课程,都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因此,要打破学科的专有性,特别是专业相关课程的专有性,探索一条以综合素质多层次、全方位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路径。

(三)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评价缺乏哲学思维的创新性

如果“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本性和精神标志”,那么“创新性”就是哲学思维的生命。批判不是对对象的简单否定,而是要突破现状、超越局限,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实现创新。从此意义上来说,哲学也是“爱智慧”之学。所谓的“爱智”是指“追求”智慧的永无止境中,不是追求已得到的智慧,而是动态地追求智慧。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

世界。”[3]

高等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受其培养的途径和模式的影响制约,从本质上来说,没有摆脱过去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育评价体系,缺乏创新的作为。学校大多以国家颁发的行为准则等相关文件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依据,根据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考评汇总计算结果。注重结果考核,忽视过程考核,主观色彩浓厚。其最终往往表现为一种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忽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终结性”的评价。[4]一些学校虽然进行了一些评价创新的尝试,试图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但仍然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主,分别汇总成绩,缺乏本质性的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规范化系统设计。基于创新的思维视角,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有效测评机制,从根本上来说,即是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换言之,就是要批判、扬弃、超越、创新,否则只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之中。

三、建立综合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哲

学反思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实践方式的反映,影响和指导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反思的哲学思维方式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具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职业教育将综合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发展时期,务必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改变分析、思考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式和维度,建立反思的哲学思维方式,运用哲学思维的方法,引领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实现综合素质培养的“质”的转变。

(一)哲学的反思取向的现实价值

反思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思维把思维与存在相统一构成的思想作为问题来进行反思。这种人类思想的哲学思维,决定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特性,哲学的反思取向,就是自觉地从反思的维度去看待全部问题。

其现实价值在于,正是在反思理论思维前提的进程中,人类才得以不断深化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认识,使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不断得以更新,进而引导人类现实地变革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哲学不同于常识和科学,是对常识和科学的超越。常识和科学为人类提供了“是什么”和“怎么办”的行为取向,哲学就是对“是什么”和“怎么办”的前提提出质疑和挑战,也即是追究和批判的超越。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的特点,就是在于研究一般人平时所自以为是很熟悉的东西,恰好就是他所不真知的,如果他没有哲学修养的话”。[5]因此,只有深刻地理解和真正地把握哲学的反思取向,才能形成哲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反思我们创建的全部科学理论、改造世界的各种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思想。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载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开发人力资源、优化人才竞争素质、提供一线高技能人才保障的重要职责,更是肩负着推动社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推进社会环境和谐优化、传播先进文化理念的神圣使命。如何培养和输出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职业高等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生命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各国教育界对教育内容重要性的排位,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知识第一

位、技能第二位、态度第三位转变为现在的态度第一位、技能第二位、知识第三位。[6]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人或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这种包含外在表现和内在想法的态度,是多种素质的集合,本质上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从根本上来说,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新认知,也即是“反思”,就是面临时代发展的挑战,解决综合素质抽象、笼统的现状,形成新的理念和方法,建立相应的培养方法途径及模式。

(二)哲学反思的创新精神

哲学的反思要求批判地揭示和对待人类已经形成的全部思想,哲学本质上是批判的。这种批判不是徒然的否定,而是要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为人类展示新的世界,产生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即是创造性的建构。没有创造性的哲学就没有创新的

哲学。

综合素质的教育关乎学生的人文素养、人生意义和人生境界问题,而并非简单的知识、工具、技术层面的教育问题。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明确指出,“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但是在实践中,我们误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教育要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这种割裂了知识、素质与能力之间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造成综合素质培养的形式化、简单化。[7]综合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实现创新,就要形成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包括专业化、正规化和系统化,涉及综合素质培养理念、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途径、评价与考核等等的规范化,打破以前僵化的、教条的知识体系传统,突破当前的以专业职业能力为主的片面教育,从而达到知识、素质与能力的统一性和同一性。

参考文献:

[1]张毅.构建高职“四位一体”特色素质教育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4(1).

[2]杨小军.基于思维方式视角看社会管理创新[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4]张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2).

[5]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M].商务印书馆,1959:25.

[6]翟向阳,蒋建光.高职教育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的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7]陈金芳.知识、素质、能力的辩证关系[J].广西教育,2006.

猜你喜欢

哲学素质思维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