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江水暖”的前世今生

2015-07-09张淳

中华奇石 2015年1期
关键词:凤台县徐先生冯先生

张淳

“春江水暖”自在藏石界问世以后,历次展览均拔得头筹,其形、质、纹、包浆堪称灵璧石中的典范。在海派赏石传统标准中,此石的地位为厅堂供石楷模。收藏者徐文强先生—直将此石视为个人藏品中的弥珍。

说起“春江水暖”的觅得经过,徐先生不胜感慨:“宝物得之全在意料之外、缘分之中。”

因情得宜

前些年,徐先生与赏石家赵德奇先生共赴冯天兴先生的藏馆看石。冯天兴对灵璧石颇为钻研,凡获知走势陡峭、玉理天成的表层风化石,必千方百计收藏,并在运输整理过程中用考古人员的专用工具,力求保存灵璧石的原始风貌。他的这种习惯赢得了大多数热爱表层石藏家的欣赏。

徐先生在此行中收入了四件藏品,其中就有后来扬名石界的“春江水暖”。而那时的“春江水暖”远没有今日的雍容典雅、仪态万方,全身上下灰头土脸、石羽零乱,摆放的角度和对石的理解都不到位。徐先生对此石产生了强烈的设计愿望,由于对其他石头价格的认可,冯先生兴致奇高,大度地表示:“欢喜就拿去,不必再付钱了。”徐先生顿时心花怒放、满意而归。回去后几经辗转研究,他总觉得此石绝非凡品,其皮壳表面已泛瓷釉光质,若非长期浸泡水中受水流冲刷是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的,石线纹理镌刻,深达肉里,且形体自然流畅,顾盼回眸之间如同活物。日后,徐先生便留心开始打听“春江水暖”的渊源,终于获知了此石的坎坷经历。

“春江水暖”并非冯天兴先生亲自采办而来,而是邻县陈坤和在安徽凤台县湖心亭疏浚淤泥时偶然挖得,洗净后闲置于屋檐下,在灵璧石刚兴起时认为可以值几个钱,拿此石与石贩交换,后辗转到冯先生手中。由此得来如捡拾,冯先生也就友情转赠了徐先生。

但经过徐先生进一步考证,发现其中有更深的历史典故。

追根溯源

安徽凤台县湖心亭清代是苗沛霖的产业。苗沛霖,安徽凤台人,秀才出身,但无一官半职。1853年清咸丰三年趁“发捻”之机投笔从戎,以组织团练发展个人势力,很快拥众数干,成为地方武装集团。1857年胜保(满洲镶白旗人,举人出身,清军统帅)到皖,派凤台知县李霖前往招抚,同年11月再派花翎五品官前往招抚,苗沛霖终于就范,并以胜保门生礼见。为表提携之恩,苗沛霖将湖心亭周边三十公顷风景园林拱手相送。湖心亭建于凤台县东南,风景宜人、水秀波淼,亭建湖心,有大青石板隐现于水中,十丈方圆上有一白一黑两天鹅石,白天鹅引颈高歌、振翅欲飞,黑天鹅回首明眸、曲颈婉转,凤台县志记载其为“莫忘鹅湖”。

距湖心亭五里之遥有一尼姑庵,住持为曹吕玉娥,法名慧静,一生虔诚侍佛,略通医道,乐善好施。文革中被红卫兵逐出庵门后不久圆寂,湖心黑白天鹅也同时失踪。

由表及里

八十年代初,原凤台县民兵连长陈坤和在组织村民疏浚湖中淤泥时才找到“春江水暖”。

徐文强先生了解到这一段历史后,颇为激动,以海派赏石家的细腻手法与独到眼光反复斟酌“春江水暖”的形体配座,以独块的红木为其设计了现在的底座。他首先抓住其酷似回头雏鹅的憨厚动感,特别设计出水浪形底座,将鹅首部分的浪花纹渲染得高耸密集,鹅尾部分趋于平缓流畅,同时将正面部分浪花移开,使人仿佛能听到红掌拨清波的划水声,并感受到其腹下的轻盈托力,生动细腻地将雏鹅悠然自乐的神情释放出来。在雕刻手法方面,此座则完全延用了苏雕的技法,工艺精湛,从而将整局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终于使这尊弥足珍贵的水冲灵璧精品以丰腴之姿再度高贵回首,向所有奇石爱好者投出深情一瞥。

结语

中国的古石文化博大精深。每读一段历史、每弄清一枚古石的前世今生都会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徐文强先生再三叮嘱,不要忘记赵德奇先生的诚邀之谊,在此心铭不宣,吞泣为感。

猜你喜欢

凤台县徐先生冯先生
President speech in foundation conference
万物皆可成为我笔下最美的事物——2018年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小升初作文真题解析
TeachingEnglishListeningthroughSongs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开展特色“种养”培训 助力农业特色产业扶贫
凤台县小麦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晴空一声霹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