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经贸纽带与战略支撑

2015-07-09李世杰王成林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战略

李世杰,王成林

(海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570228)

自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印尼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后,政界、商界、学界都给予高度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各种解读。

我国学者近年来对“海上丝绸之路”问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视角之一是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史,例如,黄颖对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进行考察[1]。其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意义。陈惠平研究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其诞生、发展演变及至衰落正是中国由“亚洲之国”到“世界之中国”的缩影[2];陈志宏则从文化意义角度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连接东西方重要的海上通道,是一条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话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了一起,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3]。张一平深入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海域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影响,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为促进南海海域内部联系性和统一性发挥了重要作用[4]。周长山研究发现,日本学者由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如航线测定等实物形态研究),逐渐转向海上丝绸之路背后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等精神层面的研究[5]。当然,既有文献中也存在对“海上丝绸之路”予以战略解读的研究。例如,马勇对东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相互关系作了论证[6],占豪阐述了两条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及影响[7],陈万灵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定位及后期的建设作了论述[8]。上述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开展留下了重要线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设计了一个通达“五洲四海”的全方位对外开放蓝图,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抓手和经贸纽带,对于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共赢、繁荣与共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尝试解读“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提出的深刻时代背景及其作为中国-东盟之间的经贸桥梁和纽带,并对海南省如何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时代背景解读

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提出绝不是偶然。这既是出于对当前国际复杂背景及各种现实掣肘的深入思考,又是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设计。

(一)国际背景

1.美国主导下的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挤压了亚太诸国的战略互惠空间 近几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以来,积极推动TPP战略,以此为突破口,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横跨太平洋的亚太经济合作伙伴体系,试图推行对自己有利的贸易标准,全方位介入亚太地区经济整合的进程,以主导亚太地区未来政治、经济等格局的变化,削弱亚太国家经济联合发展的主动权。中国与亚太诸国要想摆脱这种束缚,就得依靠各自优势,深化合作,共同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发展战略。“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无疑是在中国和平崛起时代背景下中国的责任担当,是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目标和基本内容的亚太乃至世界新格局的建构根基。

2.“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和平崛起 自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综合国力空前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于是,以日本、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认为中国崛起会威胁到本国的利益,而有意抛出“中国威胁论”,试图妖魔化中国,在舆论等方面遏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正是在释放中国和平崛起的积极而善意的信号,消除世界上对中国的误读,打消别有用心国家对中国的舆论诽谤。“海上丝绸之路”本质上是一条和平之路、合作共赢之路;带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富裕,共享中国“和平崛起”所带来的利益。

3.南海争端恶化中国和平崛起的周边环境 菲律宾等个别国家借口“南海问题”向中国发难,并有意挑拨南海周边部分国家在领土主权、海洋资源开发、海运航线开发和维护等方面向中国提出主张。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加速发展,也有助于南海周边诸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寻求历史文化吸引力和认同感。

(二)国内背景

1.国内过剩产能释放需要新的突破口 欧美国家将产能利用率作为衡量产能利用情况的评判基准,并认为健康而且能够创造利润的产业产能利用率在85%以上;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所有产业产能利用率在65%以下。事实如此,如今中国有许多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困扰,在钢铁、水泥、光伏等9大领域更是突出。另外,中国以往的出口目标国比较单一,欧洲、日本、美国等是中国商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国,然而这些国家的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增量空间较小。为解决中国当前的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有效的方式就是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据相关统计,海上丝绸之路辐射沿线国家总人口达到30多亿,市场潜力巨大,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沿线国家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提高我国产能利用率,解决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可见,海上丝绸之路是未来中国产能释放的突破口。

2.巨额外汇储备亟待利用出路 中国目前拥有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风险低,但收益极差,并且不能用于民生、国内建设等。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方略的逐步展开,中国可以将过多的外汇储备,用于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薄弱环节进行投资。如此一来,既可以盘活我国超额的外汇储备,又能为我国过剩的产能输出找到新出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此持积极态度,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21个国家签约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其中中国出资500亿美元,持股50%。亚投行成立后,将致力于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提供融资扶持,也为“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建设提供金融保障。

二、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内洽了国际经贸纽带

通过以经济贸易和海上运输为依托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对中国开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一)当前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诸国的经贸格局

“海上丝绸之路”正是中国在经贸关系上联通沿线诸国的海上桥梁。历代海上丝绸之路分三大航线:一是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韩国和日本的航线;二是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的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航线;三是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西亚和东非沿海及至美洲诸国的航线,开辟于大航海时代,现已成为亚太地区与美洲新大陆海洋交通的主要航线。

中国以往的对外经贸关系主要是通过陆上进行的;而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经贸交流不再局限于沿海地区或者邻近的海域,已经涉及到世界上每个角落,涉及到每条海上的经营道路,每个港口[9]。事实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也日益密切。据统计,2012年中国对西洋航线国家双边贸易额达到2 334.54亿元,占中国对外总贸易额的6%,其中,中国与西洋航线上的中亚五国的贸易总额从1992年的4.6亿美元到2012年的460亿美元,增长了近100倍(详见表1)。特别是,中国与南洋航线上的东盟各国经贸关系密切,自中国-东盟贸易区启动以来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201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 001.46亿美元,占到中国对外总贸易额的10%。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东西方经贸纽带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建设对于促进区域合作、共赢发展等,将发挥巨大作用。

表1 2012年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总体情况 (单位:亿美元)

(二)依托“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

东盟诸国既是我国陆上的近邻、又是我国海上的近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和东盟乃至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掀开历史新篇章,有力地推动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10]。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合作形式和内容上实现“版本升级”,自贸区内流畅的经贸关系必将给中国-东盟带来多赢效应。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突破4 000亿美元,双边贸易额占到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3%(详细统计数据参见表2)。到2013年,中国-东盟双向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相互累计投资超过1 000亿美元。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逐步展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水平无疑将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20年中国-东盟双向投资可达到1 500亿美元,双边贸易额可达到1万亿美元,让中国-东盟国家更多地从经贸畅通中获得“1+1>2”的利益。

表2 中国与东盟各国2012全年经贸数据 (单位:亿美元)

本文在此以中-泰为例。据泰国财政部报告,2012年泰国GDP3 655.64亿美元;其全年进出口额为4 771.1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5.7%,其中出口总值累计2 295.2亿美元,增长3.12%;进口总值累计2 475.9亿美元,增长10.82%,对外投资478.6亿美元,利用外资77.72亿美元。从投资领域看,中-泰双边投资规模不断增加,2012年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净额4.79亿美元,占泰国所有外资的6%,比2011年增加近一倍之多,已成为泰国重要的外资引进国。同时,双方企业的互相投资也呈持续上升趋势,投资规模逐年增大,不仅双方企业投资数量增加,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对方国家建厂,发展实体经济。从两国经贸关系方面来看,中-泰双边贸易规模不断增大,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与泰国进出口总额达697.03亿美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7.7%,占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总额的17.4%,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根据中泰2012年4月20日签署“关于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到2015年实现中-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将达1 000亿美元。

三、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强化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战略支撑

随着东南亚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具有代表性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被誉为“亚洲四小虎”。其重要的地缘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6亿多人口的新兴市场引起世界的关注,甚至许多国家将其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各种手段全方位强化对东盟的战略关注力度。对于中国而言,稳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疑成为强化中国-东盟战略合作“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和抓手。

(一)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大国战略博弈焦点

东南亚地处全球东西与南北海上通道的节点,其地理区位优势突出,包括中国、东北亚至欧洲、地中海、非洲抑或大洋洲航线,均绕不过这一必经航路和中转枢纽[11]。相比于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的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呈现出不同态势。当前而言,东盟加快推进经济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多个大国则以不同方式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存在与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形式上以东盟为主体,各大国展开博弈的复杂的战略格局[12]。显然,拥有独特区位优势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诸大国的“必争之地”。

首先,美国的战略重心转移 “9·11”发生之前,美国对东南亚的态度一直是不管不问;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关于建立东亚经济论坛的倡议表示公开反对,认为会损害美国的利益,挑战美国的霸权。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对东南亚的态度发生180度转变,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战略;并在2010年把“重返亚太”策略修正为对亚太的“战略再平衡”。近年来,美国采取政治、军事等多种方式不断宣示和强化其亚太属性。例如,积极参加东盟峰会,强化与传统盟友的安全合作,积极介入东亚合作机制,拉拢区域内国家,参加并试图主导TPP,不断地介入到地区热点议题和所谓的“南海争端”之中。这一系列举措充分昭示美国对于亚太地区的高度关注。

其次,俄罗斯与东盟的积极合作 俄罗斯在亚洲外交政策的优先考虑之一就是深化与东盟的合作。俄罗斯1994年加入东盟地区论坛,1996年正式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2004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10年,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其国情咨文中明确表示:俄罗斯在亚太地区拥有重大的战略利益,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与亚太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是俄罗斯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纵观近年来俄罗斯的亚太战略及东南亚政策,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亚太及东南亚地区在俄罗斯的整体战略棋盘上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再次,印度在亚太区域日趋活跃 近些年来,印度打着所谓“印度崛起”的旗号,逐渐增加在亚太区域的活动参与。1992年印度首次提出“向东看”战略,并正式成为东盟的对话国,1995年升级为全面对话伙伴关系;2012年,印度与东盟10国将合作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表示:印度与东盟国家建立连接网络,可激发地区的巨大经济潜能。印度一直试图强化对于东盟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政治影响。

此外,日本从未放松对东南亚的战略关注 长期以来,东南亚就是日本主要的援助对象;二战后不久,日本提出“亚洲马歇尔计划”,主张通过援助拉拢东南亚各国。1966年,日本战后主持召开的“东南亚开发部长级会议”,会上日本提出将每年拿出GDP的1%援助东南亚。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提出“雁阵效应”理论,以此为依据,将本国的落后产能逐级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近几年,出于政治和经济等层面的考虑,日本领导人密集访问东盟国家政治层面,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保持一致。经济层面,东南亚作为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对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3年日本与东盟缔结经济合作协定(EPA)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对东南亚的战略开始转向政治和安全问题,主要围绕着东盟地区论坛和安保对话机制,核心则是与逐步强大起来的中国争夺东南亚话语权。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强化与东盟诸国战略关系的支撑

2013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十年前,中国在诸域外大国中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开启了双方关系的新阶段,也由此迈出了胡锦涛时代“外交十年”的有力步伐。随着新领导层的就位,中国已跨入又一个“外交十年”的门槛。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黄金十年”向“钻石十年”进发的目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扮演在中国与东盟之间探索建立新型战略关系的关键阶梯和重要抓手,对于中国-东盟在未来十年里的战略关系走向具有极重要的影响。

站在中国的角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这些取得的成果仍需深化,中国以往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大部分都是通过陆路实现的,而在今天,对海洋经济潜力的发掘及海洋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所担当的关键角色已成共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正从陆上向海洋转变。海上丝绸之路正是搭载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载体,是经济重心转向海洋的云梯,加强海上深层次潜力发掘,壮大海洋产业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能进一步扩大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范围、获得更多商机,更能在加强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认同、更支持,从而消除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及戒备,拉近与邻国之间的关系,传播和平崛起的理念,隔空回击国际上别有用心国家居心叵测散布的“中国威胁论”论调。

站在东盟的角度 只要符合东盟诸国的经济利益,东盟国家就没有理由不积极参与。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泛亚铁路、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一批跨国、跨境经济园区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核心与落脚点是在东南亚区域,普遍惠及东盟国家,促使东盟国家能够更好地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带动本国各大产业的发展。

中国与东盟之间至少可以在以下层面开展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首先,在政治合作层面 积极推进商签《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尽快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启动制订《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第3份行动计划(2016—2020)等,将中国-东盟关系建立在更加稳固的法律基础上。

其次,在经济合作层面 借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平台,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对话合作;基础设施薄弱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及政策扶持,缩小东盟发展差距。

此外,在海上安全合作层面 以海洋经济、海上联通、海洋环境、海洋防灾减灾、海上安全、海洋人文等为重点合作领域,探索、推进中国-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安全合作;加强南海沿海国对话合作,探讨创新的合作机制与模式,通过对话协商共同维护海上安全。

四、海南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之中的几点建议

海南虽是陆地小省,却是一个海洋大省,其所管辖的南海诸岛及附属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道和交通要冲[13]。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内靠粤港澳深华南经济圈,外临东南亚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位置。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海南省本应该在国际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一直以来,无论是运输自中国出口的纺织品,还是转口来自日韩的汽车电子产品,浩浩荡荡的远洋船队进入南海前的最后一站,要么靠岸广州,要么驻泊香港,极少选择停泊在环海南岛的港口。究其原因,广州开埠时间悠久,富有盛名,船舶停靠其间,可获得大量物质补给;而香港拥有极为优良深水港且较先进的码头设备,并因其在历史上“海上丝路”的重要地理位置,而逐渐演变成为当前远东地区国际贸易的重要转口口岸。于是,尽管海南岛扼守着“海上丝路”的交通要道,却长期处于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尴尬窘境。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完全可以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发展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国家层面重启21世纪新“海上丝路”的韬略国策,不仅给海南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更为海南经济腾飞提供了战略支点;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更是进一步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布局于全岛的产业转型与经济升腾,绸缪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先行试验田,海南当前大有可为。

(一)主动嵌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格局

“海上丝绸之路”是通过海洋与各国建立互联互通的支点。海南省可凭借地处南疆海域、临近东南亚诸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区的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转型升级传统支柱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若干涉海产业,依托“依海兴琼”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临海优势,将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打造成为海南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扩建洋浦临港工业区,以此为依托试点建设自由贸易区;如果条件成熟,亦可推动全省成为自由贸易区。同时,探索如何深化“博鳌论坛”对海南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推动海南岛不断嵌入中国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对外贸易链条,并逐渐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纽带。总之,海南省应该做足“海洋文章”,通过大力发展涉海产业、建设临港经济区,主动嵌入到“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格局当中。

(二)着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驿站

据海关统计,全球贸易的1/3、我国贸易的3/4都要从南海经过,而海南自古以来在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中转枢纽的作用,为航运的正常运输提供补给。海南应该主动嵌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格局,环岛建设若干喂给港、补给站甚至枢纽港。一方面,在全岛新建或者扩建港口码头,提高主要港口的货运吞吐能力,拓展海上运输线路,并逐渐完善现代化的海运物流体系。另一方面,可依托主要货运港口,有选择、有重点地布局和建设若干临港经济区或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优势,夯实海南省的现代工业基础。在此过程中,海南省应当借助各市优势,例如文昌的乡情基地、博鳌的文化基地、三亚的服务基地、洋浦的油气加工与出口基地、三沙的中继站和海上服务基地等。依托新建、扩建的港口和码头资源,发展船舶修理与制造业,让海南岛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丝路”驿站。

(三)建设成为文化交流窗口

在文化领域,海南应传承复兴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和平友好、平等互惠的外交原则,弘扬和继承古丝路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历史遗迹和学术活动、庆祝纪念活动可以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增强海南品牌的宣传力度,塑造海南海洋岛屿文化,同时,海南省可以借力挖掘“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落实“旅游立省”和“文化强省”方略。经权威考古考证,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岛礁及附近海域是古代“海上丝路”的必经之路,水下文物遗存丰富。海南可考虑在“海上丝路”沿途岛礁周边划定省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并跟紧水下考古工作进展,及时扩大保护区的覆盖范围。进一步,举全省之力做好国际舆论宣传工作,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人类海洋开发的典范”为主题,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申遗为抓手,挖掘海南岛屿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深刻内涵,提高海南省的文化竞争力。依托古代“海上丝路”申遗,做足“海洋旅游文章”,策划“重走海上丝路”主题系列旅游活动。近途可开发以西沙、南沙诸岛为旅游地的精品短线旅游,远线可拓展辐射东南亚各国的豪华邮轮度假游。无疑,“海上丝路”申遗及后续开发工作,将极大助力于海南“旅游立省”、“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另外,以自身区位优势在海南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着力将海南省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面向世界的国际文化交流窗口。

(四)维持在南海区域的经济存在和文化存在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海洋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与21世纪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有相当大的交集[14]。海南应本着国家“蓝色战略”大局出发,将国际旅游岛战略、海洋战略等融入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主动嵌入国家“中国-东盟合作”战略、南海战略。通过科学规划、机制创新等,提升战略优势,实现海南高效、高速、高成就的发展;并以各种方式尽力扩展中国在南海区域的经济存在和文化存在,以和平方式确权南海争议海域及相关岛礁的归属,服务于中国经略南海周边、实现蓝色崛起的宏大战略。

[1]黄颖.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考察[J].炎黄纵横,2014(2):23-25.

[2]陈志宏.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滨海史迹的研究与保护[J].南方建筑,2006(9):63-65.

[3]陈惠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2):68-72.

[4]张一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J].新东方,2010(3):17-24.

[5]周长山.日本学界的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J].海交史研究,2012(2):92-99.

[6]马勇.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J].云南社会科学,2001(6):77-81.

[7]占豪.两条丝绸之路的战略考量[J].社会观察,2014(1):39-41.

[8]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2014(3):74-83.

[9]王赓武.海上丝绸之路与华商经济[N].中国海洋报,2014-04-17(4).

[10]吕余生.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N].广西日报,2013-12-26(10).

[11]柏澜.如何让东南亚变得更安全?[N].中国经营报,2014-03-15(6).

[12]贺圣达.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与中国-东盟的关系[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1):97-108.

[13]郝思德.海南: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N].海南日报,2014-06-21(3).

[14]李仁君.海南尽快加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行列[N].海南日报,2014-01-10(3).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战略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