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卫生巾:跟荧光剂说再见
2015-07-08马莉
马莉
“国产卫生巾=荧光剂=不安全”,时至今日,国内的卫生巾仍然未能走出这个阴影。
2015年6月13日,某微信公众号推介日本热销的几款卫生巾的文章,开头仍在引用2014年3月《消费者报道》提供的对卫生巾内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的检测结果——那份数据显示,当时送检的乐而雅、护舒宝、苏菲、娇爽、ABC、益母草、安尔乐、高洁丝、舒珊和爱护你品牌的样品全部含有荧光剂。
当年的检测结果发布以后,荧光剂便成为国产卫生巾怎么也褪不去的标签,也成为从事海外代购生意者最好的营销卖点——他们只要说某国卫生巾“绝不含荧光剂”,就可以轻松赢得女性买家的信任和追捧。
鲜为人知的是,与公众对国产卫生巾的“认知”恰恰相反,各地质检部门近几年对国产卫生巾抽检的结果显示其合格率很高,基本都在95%以上。
那么,国产卫生巾的安全性到底如何?
2015年,《瞭望东方周刊》向国际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送去了国内外共计22个品牌的卫生巾,进行产品卫生性和安全性检测。其中包括采购自北京沃尔玛的七度空间、苏菲、洁婷、护舒宝、ABC、花王乐而雅、倍舒特、高洁丝、千金净雅这9个国产品牌及采购自英国的Lil-Lets、always、Boots、Bodyform、lights,美国的Stayfree(娇爽),日本的花王乐而雅、苏菲、尤妮佳Center-in,泰国的MIDORI、Modess、乐而雅、苏菲品牌,还有在国内购买的韩国睿智美人品牌。
本次检测根据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国家标准进行卫生性检测(卫生巾产品需要达到卫生指标中的微生物学指标),此外还根据CNS 11820-2007《纸制品之可迁移性荧光物质试验法》进行了可迁移性荧光剂检测。
令人欣慰的是,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卫生性均达到国家标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所有产品中都未检出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
2014年3月的那次检测令国产卫生巾集体陷入了荧光剂的漩涡,尽管荧光剂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剂量和条件以及确切的结果仍未知,并且这个要素也并未被写入国标中,不过,知名品牌的国产卫生巾还是选择了撕掉自己的荧光剂、致癌物的标签。
从这次的检测结果来看,这场自我革命是有诚意的。
那些关于卫生巾的谣言
跨境电商让越来越多的进口日化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在荧光剂事件之后,卫生巾则成为继婴幼儿纸尿裤之后最热门的一个品类。
消费者常会看到代购者这样的描述:“卫生巾最怕的就是含有荧光剂!90%的女性病都与其中的荧光剂息息相关”,“国内的实在太可怕,快把苏菲娇爽什么的扔掉吧,澳洲是卫生安全质检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大家都用澳洲的卫生巾吧。”
最“著名”的一条谣言是:“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报告:全球平均有83%的女性曾经患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疾病,其中63%的妇科疾病是由于使用劣质卫生巾造成的。”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马良坤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她并不知道这个数据,“实际上,卫生巾如果每两小时更换一次,也没那么容易导致妇科病。”
在电商网站上,对于进口卫生巾,有的页面会在显著位置标明“不含荧光剂”。
这些明示或暗示,一直在折损国产卫生巾的信誉。
“这对国内卫生巾的销售确实是有影响的。”ABC卫生巾制造商、广东景兴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研发及品管技术负责人许旭芳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时表示。
但事实上,国家质检总局2015年第一季度对卫生巾(含卫生护垫)的抽查结果为:抽检的12个省、直辖市60家企业生产的60批次卫生巾产品中发现运动空间、馨菲、朵雅这3个批次的产品渗入量项目不符合规定,但整体合格率达到95%。
国产卫生巾的安全性不比国外差
为确保本次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送检的国内样本全部选择日用棉质系列,且均采购自同一家沃尔玛超市,国外卫生巾均为国外直接采购。
结果显示,国产卫生巾的卫生性和国外卫生巾一样,都达到了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国家标准中对卫生巾产品需要达到卫生指标中的微生物学指标。
至于之前吵得沸沸扬扬的可迁移性荧光剂,令人惊喜的是,此次送检的国产卫生巾全部未检出。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国内和国外大部分国家及地区的卫生巾标准中,都没有明确关于荧光剂检测的指标标准。只有在中国台湾地区的CNS 9324《卫生棉》标准中明确要求“无可迁移性荧光物质”,并要求使用CNS 11820-2007《纸制品之可迁移性荧光物质试验法》进行检测。
花王(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商品开发研究部门生理卫生用品负责人根本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日本,对生理卫生用品中的荧光增白剂的标准设定始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日本生理卫生用品中的荧光增白剂的标准为《生理卫生用品制造销售审核标准》(平成20年3月18日 药食发第0318008号)中的生理卫生用品品质规定。
全国造纸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陈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作为卫生巾产品标准的归口单位,该机构本着科学、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加强了对卫生巾中荧光性物质及甲醛的研究,国家质检总局也开展了卫生巾产品的相关风险监测。
陈曦表示,有些卫生巾产品中确实存在荧光性物质的安全风险,有必要在标准修订时增加这项指标规定,纳入监管指标。“但具体规定需经过大量实验验证,并结合国内产品实际情况,参考有关法规综合加以确定。”
某卫生巾厂商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微生物检测
争议荧光剂致害性
为什么各国标准对荧光剂的态度并不统一,它对人体究竟有无伤害?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染料检验实验室、国家染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工程师董仲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世界上仍在生产和使用的荧光剂不过几十种。“这些常用的品种可以说是经过大浪淘沙,其毒理数据已被证明是低毒或基本无毒,可放心使用。有的荧光增白剂的确有毒,但已经被淘汰。”
常见的荧光增白剂CBS等,国外均已有相关测试,表明对人体是无害的。
美国联邦法规(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简称CFR)指出,荧光增白剂可作为非直接食品添加剂,允许荧光增白剂 368、HostaluxKS1等用于食品包装容器,但对最大添加量有限制。
欧盟公布的禁用和限用的染料有 500 多种,荧光增白剂作为一种白色染料,不在禁用和限制使用之列。
而台湾对荧光剂的标准表述中提到的是“可迁移性”这个字眼。
董仲生告诉本刊记者,荧光剂的可迁移性和非可迁移性这一说法是近几年才有的,他并不太认同这个提法。
根本研也对本刊记者表示,“日本关于荧光剂的标准中没有涉及关于可迁移性荧光剂、非可迁移性荧光剂的相关信息。而且日本业界也没有对这两种荧光剂的分类方法。”
国内一些厂商则对可迁移性与非可迁移性有自己的理解。
“可迁移性荧光剂,对人的身体有危害,一旦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结合,就很难通过正常代谢排出体外,会极大削弱免疫力及伤口愈合能力,一旦在人体中积蓄过量,除了对肝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危害之外,还会诱发细胞癌变,是潜在致癌因素之一。”千金净雅卫生巾制造商、湖南千金卫生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永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而ABC的制造商广东景兴的相关负责人许旭芳则表示,非可迁移的荧光增白剂不会转移到人体,所以不会产生致害作用,而可迁移的荧光增白剂达到一定量则可能对人体致害。
作为功能性荧光化合物专家,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沈永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造纸用的是纸用增白剂,在国内常用的也就是4~6种,“这几种不好说它是否是有害的,国外也没有相关实验数据。”
沈永嘉认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接触纸张,尤其是小学生。笔记本、纸巾、洗衣粉等日用品中都含有增白剂,这么多年的使用经历,并没有其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案例。”
此外,他强调说:“即使荧光剂对人体是有害的,但它的量太少,少到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只有再生纸浆才用得着增白剂
卫生巾的原料是纸浆。
沈永嘉告诉本刊记者,卫生巾这类产品所用的纸浆应该是原生浆,它很干净,且质量可控。
而在普通的纸张制造等方面,则会使用再生浆,其中多会使用荧光剂增白。尽管再生浆是基于环保的考虑,但沈永嘉认为,卫生巾、婴幼儿纸尿裤这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产品,不应使用再生浆。如果使用原生浆,理论上来说,卫生巾根本没必要使用荧光剂来增白。
然而,原生浆价格较高,数量有限。
“如果是黑心企业,他想做卫生巾,但又有严格的成本控制,就有可能用再生浆,再生浆做出来的质量不如原生浆,也没有那么白,就得使用荧光剂了。”沈永嘉说。
可见,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使用原生浆制作卫生巾的企业,使用荧光剂增白只会徒增成本。因此,需要使用荧光剂来达到增白效果的卫生巾,其原材质本身就值得怀疑。
邱永龙告诉本刊记者,“一般正规的大品牌使用的正规材料,基本不含可迁移性荧光剂,对人体没什么危害,大家可以放心使用。而小型黑心企业,用不合格的材料,可能含有可迁移性荧光剂。”
国内外产品卫生性全部达标
卫生巾需要满足国标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中的产品卫生指标,也就是需要符合微生物学指标,包括初始污染菌(仅消毒级)、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性化脓菌(指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溶血性链球菌)和真菌菌落总数。
在这一指标中,又将妇女经期卫生用品的卫生指标分为普通级和消毒级两种。
“消毒级”卫生巾应在外包装上醒目位置注明“消毒级”字样,“普通级”卫生巾在外包装上则没有标示。
消毒级卫生巾最终必须经过环氧乙烷等消毒处理,需要对环氧乙烷残留量进行控制,一般市面上较少此类卫生巾。
这两类产品在卫生指标上的区别主要在初始污染菌、细菌菌落总数和真菌菌落总数上。
检测结果显示,本次送检的22个国内外品牌的样品虽为普通级,但其细菌菌落总数和真菌菌落总数均小于20cfu/g,已经达到消毒级标准;且均未检测出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化脓菌。
可以说,国内外产品在卫生指标上不仅达标,且表现优异。而那些所谓国内卫生巾质量不达标、致癌等说法,很多情况下可能都是代购为了销量而刻意炮制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