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扛鼎之作豪沃A7重型牵引车模型

2015-07-08汽车模型爱好者刘峰

专用汽车 2015年7期
关键词:驾驶室重卡变速器

汽车模型爱好者 刘峰

2008年,中国汽车行业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并不是在乘用车企业中诞生,而是来自商用车企业——中国重汽。其研发的新技术专利,没过多久就被中国重汽应用于新一代战略车型上。就在同年年底,被誉为“重卡领袖,公路之王”的豪沃A7正式亮相,举打破了国内高端重卡被国外车型垄断的局面。

豪沃A7系列产品的定位是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高端重卡市场。它是中国重汽倾力3年时间精心打造,并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多次实验后推出的我国新一代重卡产品。它不仅寄托着中国重汽打破市场坚冰、冲击世界重卡顶级水准的希望和梦想,也是中国重汽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中异军突起的尖兵。因此在设计开发之前,为确保其能在全球竞争中取胜,中国重汽在重要部件上与国际一流供应商协同设计,按照国际关键总成设计标准,并结合中国特色联合科研院所共同研发,专项配套,走出了一条创新型国际化技术合作之路。

作为中国重汽的合作模型厂家,深圳市圣然精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圣然公司),在该产品面市之后,随即推出了1:24例的豪沃A7重型牵引车合金模型(如图1),由此可以让我们近距离地领略到中国重汽这款扛鼎之作。

模型赏析

1.模型驾驶室外部

豪沃A7系列重卡驾驶室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公司协助造型设计,其车型外观极具霸气,线条简约,这是目前国际重卡流行的设计风格。

模型与原车高度逼真。稍带圆弧的前脸边缘均采用圆角处理,线条不再显得突兀,两侧引流罩为单独开模的部件,真实地再现了通透的结构,大大增加了模型的真实感。为让简洁的前脸不显得单调,前罩中间巨大的通风横栅下端进行了类似波浪的圆弧凸起造型处理,增加了整体上的霸气,不失为传神之笔。模型上清晰地表现出这一特征,并且通风格栅后面的防护网也使用了金属蚀刻片加以体现,透过防护网可以清楚地看到巨大的银色涂装散热器罩(如图2)。

打开豪沃A7占据前脸一半面积的前罩,可以看到一些部件的简易结构,一些连接管线被省略,相比深圳圣然公司早期制作的斯太尔、豪沃7系列模型,显得有些简练了(如图3)。

塑料遮阳罩采用圆弧造型,与驾驶室线条很协调。两侧的侧灯采用银色油漆涂装,远看仿真效果还真是很不错。左侧驾驶室上端的气喇叭造型十分独特,前端所加的整流罩,与国际重卡颇有相似之处(如图4)。

驾驶室顶端线条远比前罩丰富,巨大的弧形一体式导流罩与驾驶室顶部融为一体,线条圆滑流畅。在后端顶部两侧设有红色示廓灯,在黑色车身上显得尤为醒目。从驾驶室后部可以看到完整的凹凸造型,以此增加驾驶室的强度。进气道与斯太尔、豪沃7车型有所不同,从驾驶室右侧改至驾驶室左侧,并对发动机进行了全覆盖,看不到机体结构(如图5)。

车身侧面除了“中国重汽”的蚀刻片标示外,还增加了“SMARTSHIFT”英蚀刻片。这组英文的中文含义是“智能手自一体”变速箱的含义,这是豪沃A7最值得自豪的独门利器之一,也是国内首次装备自动变速器的重卡(如图6)。

驾驶室整体采用黑色涂装充满神秘和力量感。重汽人称之为“国际黑”,这充分表现了重汽人走出国门的远大理想。前脸上部分哑光银色涂装的部件平衡了黑色的沉重感,并提升了整车的高贵感觉。醒目的重汽Logo镶嵌在前罩中间,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中国重汽的重卡,而且向国际重卡同行们宣示中国重汽已经完全拥有自己的豪沃A7知识产权。的确,在豪沃A7上我们再也看不到模仿、改造国外其他车型的痕迹。

2.模型驾驶室内部

由于拍摄角度有限,豪沃A7的驾驶室内部无法展示全貌,只能从有限的角度观察其内部的一些局部构造。打开左侧车门,可以清楚地看到尺寸较小的黑色方向盘,在方向盘中间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重汽的标志。黑色的仪表台被米黄色的塑料包覆件,整个设计采用轿车化的理念,可极大地提高驾驶员的操控便利性,只是由于角度限制,整体还是有些生硬。主、副驾驶座椅都是可调节的带空气减震的豪华座椅,模型上已细致地刻画出两侧的调节按键,只是座椅材质采用的是廉价的塑料,质感生硬,没有实际物体那种柔软的舒适感。最值得引人注目的一个细节是转向器左侧地台上没有离合器踏板,而是放有一块很大的搁脚踏板,说明这是一台配备有自动挡的重卡。

透过驾驶室的后窗可以清晰地看到仪表台没有像斯太尔、豪沃7系列那样把驾驶员座椅和副驾驶座椅分为两个区域,通过打开的右侧车门也能看到这一细节。这说明豪沃A7的驾驶室采用了目前国际最流行的低地板高顶的内部设计,这使驾驶室内部高度居然达到2 080 mm的超尺,能够提供给驾乘人员相对宽敞的旅居空间(如图7~10)。

3.模型底盘

新颖时尚、豪华舒适的驾驶室,还不算是豪沃A7能与国际重卡巨头抗衡的法宝。真正让国外同行值得尊重的是豪沃A7的底盘,这个让重汽人花费了3年时间研制的底盘,体现了重汽人20多年的技术沉淀。

查阅技术资料获知,豪沃A7系列产品吸收采用了德国ZF转向机和油泵、WABCO双缸空压机、全车制动阀以及联合设计的AMT变速器及SMARTSHIFT智能体换挡系统、德国VOSS制动接口、MANN-HUMMEL燃油滤清和塑料空气滤清器系统、SABO减震器、BEHR冷却系统、VDO仪表+控制系统、VDO响系统、WESTFALIA排波纹管、HENDRICKSON橡胶悬架等国际一流技术和产品,同时结合中国重汽多年的重卡经验和对市场精准的认识,研制了具有中国重汽自主知识产权的诸多优秀总成。

由于是全覆盖的整体设计,这让我们在模型上方无法看到底盘的全貌,只有十轮朝天的姿态才可以清晰看到豪沃A7的底盘全貌,仔细观察便可以看到它与豪沃7系列仍有某些相似之处。

豪沃A7的底盘布局和总成大部分与豪沃7系列样,这让深圳圣然公司省掉了很多模具开发成本,即使有区别,在模型上都无法进行精细的区别。和前期的重汽系列模型一样,豪沃A7的前后传动轴都设计成可以活动的,而且与中、后轮联动,当中、后轮向前滚动时,驱动轴也会相应转动(如图11、12)。

打开可以前倾的驾驶室,豪沃A7最重要的发动机部分便展现在我们眼前,相比其精细的外观处理,发动机的制作却是整个模型上最大的败笔。整个发动机只是一整块塑料件,一些简单的管线细节都没有得到体现,相比斯太尔、豪沃7系列模型发动机上的细节处理,便显示出很大的差距。

从资料上获知,豪沃A7装备的是全新设计的中国重汽D12系列发动机,功率范围340~460马力。中国重汽大量研发的新技术取得了明显的差异化成果,使D12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大排量、大功率从低怠速起就使车辆获得动力,同时,宽泛的转速范围,使整机获得恒定的功率值和最大的扭矩值。这个特性决定了D12发动机完美的燃油经济性和驾驶性能。精湛的制造和装配工艺使发动机大修里程在100万公以上,有效解决了国内其他同类机型售后故障较高的难题。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中国重汽还为豪沃A7量定做了D10系列发动机(270~380马力)。D10系列发动机采用国内首创技术——增压器中置。该技术的应用,令进排气系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进气流畅,排气简洁,使车辆的“肺”功能效果更加突出,燃油经济性得以更好的提升。而且中国重汽所开发的D10、D12两款发动机均满足国Ⅲ排放标准,具备国Ⅳ和国Ⅴ的技术潜力。如此重要的部件却在模型上没有得到细致的体现,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如图13)。

另外一件值得重汽自豪的是SMARTSHIFT变速器,是一款16档变速的电控、自动变速器。AMT作原理及结构完全不同于轿车的AT。轿车用AT是通过涡轮带动液力油,液力油再驱动机械装置的模式,油驱动的效率损耗较大,故一般百公里里程较手动变速器多耗1~2 L燃油。AMT是机械变速器通过电子控制实现自动换挡,其换挡时也像手动变速器一样,要分离离合器须通过发动机升速或变速器制动,达到啮合同步时,自动切换到最合适的档位,一般较手动变速器省油3%~5%。适用于各种工况。使用中国重汽的SMARTSHIFT,驾驶员可以更专注于驾驶和对周围交通环境的观察,及时作出反应,有助于新驾驶员达到高级驾驶员的水平。驾驶员仍可以手动换挡。切换到手动模式,利用控制手柄来选择合适的档位。应用SMARTSHIFT的重卡没有离合器踏板,换挡是全自动的。虽然模型上的这一重要部件,被发动机和驾驶室的固定龙门架遮挡,看不到多少外观细节。但是车身中部的铝合金防护踏板却得到了细致体现,塑料件制作的外观看上去颇有真实感,再加上龙门架、油箱和储气筒的管线处理,车身中部的外观倒是很有观赏性(如图14)。

牵引鞍座采用合金材质制作,可以上下活动。一体组合式尾灯颜色很鲜艳,看上去很漂亮。挡泥板底部的塑料挡泥板上重汽的标示十分清晰。在拖曳钩上配置了可以活动的铁链固定销,这也是车身后部众多的活动件之一(如图15)。

结语

从全盘引进斯太尔S29、到主开发斯太尔王、再到合作共创豪沃系列。中国重汽在全盘引进、消化吸收、再到合作创新的前行中,走出了一条新型国际化技术合作之路,而扛鼎之作豪沃A7的诞生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深圳圣然公司先后开发的斯太尔S29、斯太尔王、豪沃7和豪沃A7的24例模型(如图16),完整地再现了中国重汽的这一发展历程,也让国产车模爱好者能够从模型上感受到这一辉煌的历史。

后期开发的豪沃T7模型不再采24例制作,这让豪沃A7模型成为24例模型的封笔之作,这也是重汽模型爱好者的一大遗憾,故更显得这组24例重卡模型的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驾驶室重卡变速器
商用车驾驶室液压系统设计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浅析8D方法在解决H7车型驾驶室振动的应用
某重卡线束磨损失效分析与可靠性提升
基于ABAQUS的某商用重载轻卡驾驶室力学性能仿真研究
散热器对自动变速器的重要性
通用凯迪拉克CT6轿车电动变速器开发介绍(下)
上汽通用VT40E变速器简介(一)
纯电动重卡展会遇冷
某轻型卡车驾驶室稳定性设计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