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只是个传说
2015-07-07杜林杰
杜林杰
2009年6月,《新西部》发表《广西有个卢安克》,报道了德国人卢安克在中国广西贫困山区十多年的支教故事。其实,当时的卢安克正在受到各界高度关注,钦佩、仰慕、不解、猜疑、关心、期望纷沓而来,让无所适从的他陷入艰难的抉择之中。
他说,在最艰苦的地方义务教学,这不是做慈善,而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是为了自己的自由。但是,之后的卢安克还是离开了广西农村而到了湖南长沙。
2014年3月,卢安克出版了一本名为《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前不久,这本书获得了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而不满现状的卢安克,或许还会有新的选择。
十六年前,德国小伙子卢安克只身一人来到中国西部的山村义务教书。
后来,他将自己的教育经历与思考写成了一本书,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2015年4月24日,这本名为《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的书获得了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然而,卢安克却告知大家,他早已将文字,微博和自己名字的使用权都转给了公益组织。“形象很麻烦,因为人不可能实现理想。无法满足大家的期待时自然就成了假象。只有毁掉形象,人生才自在。”他说。
三到中国
一切缘起于一次旅行。
1990年,卢安克来中国旅游,感慨于这里朋友间可以如亲兄弟一样密切、融洽,便决定有机会要再来。
于是,1992年,他争取到了在东南大学建筑系当旁听本科生的机会,后来又转到广西农业大学学中文,期间他练成了一口流利的汉语。
卢安克利用暑假在广西做农活,抗击洪水,这些经历让他深深爱上了广西农村,他觉得他的手和整个身体都很喜欢在劳动时跟泥土接触。
1997年,他再次来到中国,起先在北京作翻译,但他觉得生活在城市里很不实际,便跑到广西阳朔县那个他已经很熟悉的北沟村。
在帮农民干农活之余,卢安克看到村里的许多孩子上不起学或辍学在家,便想给这些孩子们开一个学习班,义务教他们一些谋生本领,比如建筑、工业设计和德文;还可以承接一些设计项目,让他们在挣钱的过程中完成学习。
这是卢安克对中国教育最早的关注。这一年,他刚刚30岁。
1997年9月,卢安克去南宁市公安局想办外国人临时户口,结果因为他没有就业证便在中国做事,被罚款3000元,并不得不离开中国。
回到德国后,卢安克一边在孤儿院照管孤儿,一边将德国社会与中国社会作比较,希望可以在中国践行他的教育理念。
卢安克觉得,山区农村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于是,1999年3月,卢安克又返回了中国广西农村。他的目的还是寻找义务教书的机会,却因为外国人的身份四处碰壁。
经一位中国人提醒,他想到了“以一个外国机构驻广西办事处的名义‘派自己在广西农村开展义务教育”的主意。经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同意,卢安克注册了南宁办事处,取得了在中国合法开展义务教育的机会。
从此,卢安克身份合法,并以办事处的名义“派”自己到各个地方去。
他给办事处立下规矩: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因为他觉得为钱工作的人是不自由的。
教育实验
起初,卢安克在广西阳朔中学教书,但他并不满意,因为觉得这里不够穷。
面对许多邀请他去教书的电话,他说:“越穷越好,白纸好画画。”
2001年7月,卢安克来到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屯广拉队,住在一个学生家,租金每月10元。然后便完全按照他的想法,开展了在乡村的教育实验。
他不理会学校的教学标准,认为最理想的学校是什么都没有完成的学校。学生应该考虑自己需要什么,怎么实现,还要自己做出来。
没有具体目标,没有衡量标准,不确定能学到什么—卢安克的教学观点,不仅遭到了许多质疑,也在实际操作中遭遇了一些挫折。
他没有替学生规划做什么,而是把他们召集起来,通过集体的合作寻找任务。当他发现学生们并不具备相应的创造能力时,他只好停了这门课。
后来,卢安克带着学生画了第一张反映全队面貌的舆图,在修改舆图时,他跟学生一起在图纸上商量怎么才能改造村里的环境,并一起设计了三条路。
在得到卢安克的孪生哥哥卢安思资助后,2002年11月20日,林屯广拉队每一户人家几乎都出人参加修路。十几天后,这条只有230多米长的小路修成了。
2003年暑假,卢安克来到东兰县切学乡板烈小学。这里大多是留守儿童,卢安克便替代了他们的父母,陪伴他们成长。他所做的,就是平等的、宽容的陪伴,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下发挥力量。
“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他说。
逃避关注
在中国的前十年,卢安克没有收入,不接受任何慈善机构的救济。他靠写书、翻译书籍挣来的钱全部寄给慈善机构,生活则依靠父母每年寄给他的5000元人民币,这些钱还是父母从退休金里省出来的。
当人们感佩他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奉献时,他却说,他只代表个人,他做的事是他的梦想,并非慈善。
2006年7月,卢安克原来所代表的“德国沃道夫教育友好协会广西办事处”到期后没有被获准延续,但卢安克却想继续留在中国。于是,他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却失败了。
2006年8月7日,签证到期的卢安克只好暂返德国。这件事情被媒体曝光后,关注如潮。
这一年,中央电视台把卢安克列入“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让人意外的是,得知此事后,他直接给评委会写信,坚决不从。他一直逃避媒体,因为他觉得做名人只会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
与此同时,卢安克也在积极寻找其他重返中国的机会,哪怕是做一名志愿者。终于,广西团区委向他发出了邀请:以国际志愿者的身份重返广西,并同意他回到东兰县切学乡板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