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南浔,细读风情诗韵悠悠

2015-07-07王山贤

文化交流 2015年7期
关键词:南浔

王山贤

走过了太多的古镇,而最让我情有独钟的,却是南浔古镇那斑驳的石桥、古旧的楼屋、淡淡的乡愁和恬静的味道……

上善若水。南浔因水而居,因水而兴,自然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700多年前,元代著名诗人戴表元乘船从湖州到南浔,被頔塘古运河如诗如画的风光所陶醉,写下了《东离湖州泊南浔》诗篇:“张帆出东郭,沽酒问南浔。画屋芦花净,红桥柳树深。鱼艘寒满港,橘市书成林。吾道真迂阔,浮家尚越吟。”这就是对当时南浔頔塘古运河的生动写照。

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的頔塘,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如今,依然是南浔通往湖州、上海的黄金水道,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

北宋年间,南浔尚为頔塘边一村落,村名浔溪。南宋淳祐季年(1252)与南林村合并,设官立镇,改名南浔。此时“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清以降,南浔以其经济之强、文化之盛称雄江浙。

1851年,产于南浔的辑里湖丝荣获伦敦首届世博会金奖,从此辑里湖丝更销行海外。近代,南浔人抓住上海开埠的契机,贩丝沪上,大力发展生丝外贸,从而形成了以“四象八牛”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史称“浔商”。

近代的“西风东渐”,使南浔的建筑折射出五彩斑斓的“中西合璧”色彩。无论是小莲庄的东升阁,还是张石铭旧宅;无论是红房子,还是天主教堂,都表现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鲜明特点,其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南浔小莲庄,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清代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故又称“刘园”。因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曾在湖州建有莲花庄,刘镛追慕赵氏的文采,也在家园中补植花柳,重栽荷花,将其园命名为“小莲庄”。花园的西部,为昔日刘氏家庙,庙外矗立着两座青石牌坊,一座称“乐善好施”,另一座为“钦旌节孝”。“乐善好施”为刘氏家风,“钦旌节孝”坊为旌表刘安澜夫人邱氏所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244间。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明清经典建筑,被称为江南第一巨宅。其门楼上的砖雕,飞檐勾角,以及走道、门屏上的字样图案,工艺精湛,风格高雅,无不透出凝重而又古朴、清新而又悠远的气息。跨过铺满青石板、碎砖片的小路,穿越富有东方韵味的亭台楼阁,走进罗马柱后面铺有彩色瓷地砖的舞厅,你能体会到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中西文化的融合。

世人瞩目的张静江故居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张静江祖父张颂贤在光绪二十四年建成。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井,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屋内雕刻精细,崇尚一种古朴、自然美,整个故居显露一种豪华、古朴、幽深的遗风,可谓南浔一绝。屋内还存有诸多张静江当年遗留之物及一些字画。

一直以来氤氲在诗情画意中的南浔人家已经习惯了青青的生活底色,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镇上的人们发现,在青青的砖瓦之间,在深深的庭院里厢,竟然藏着几幢“红房子”,红得有些耀眼!红房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要提“红房子”花哨的科林斯廊柱,更别提室内的壁炉、壁画、彩砖和沙发,只要看到两幢砖楼的通体红色就足以引起人们热烈向往,那就是与粉墙黛瓦完全不同的西洋色调。

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为明代万历中(1573—1620)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所建。百间楼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又架长板石桥连接两岸故称为“百间楼”。百间楼的建筑既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楼舍遗韵,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嘉庆年间张镇曾有赞美百间楼的诗句(张镇《浔溪渔唱》):“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秀丽景色和水乡风光。

南浔这个富镇,自古文风鼎盛,所谓“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是很写实的,这样的地方,出个藏书家当在情理之中。

南浔“国宝”多。中外闻名的嘉业堂藏书楼,又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人刘承干是中国近代史上私家藏书最多,花费精力、金钱最多的一位。1920年,为藏书计,刘承干“靡金二十万,剧地二十亩”,在南栅鹧鸪溪畔构筑藏书楼,1924年落成,溥仪题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嘉业堂以此而得名。藏书家藏书不易,藏而能守,更属不易。

其实,南浔早在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从宋代朱楠的《厚德遗言》始,历元、明、清诸朝,数点南浔文人的著述,荦荦然一支绵延不绝的文化大军从历史的深处逶迤而来,那数以万卷的作品琳琅满目,俨然汇成思想和文化的宝库。

宋明清三代南浔出了1名状元、41名进士,文人墨客著书立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如《西游补》的作者董说、《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均为里人。至近现代,名人崛起更为世人瞩目,他们参与政治,崇文重教,为南浔文化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以民国元老张静江和庞青城、周佩箴为代表的南浔籍革命党人支持参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南浔古镇还走出了近代书画收藏家兼鉴赏家、民族工业开拓者庞莱臣,文博大家张葱玉,中国报告文学之父徐迟,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等一大批名流精英,其中南浔籍的“两院”院士达8人之多,更为这个灵秀的江南古镇抹上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经历了岁月沧桑,小镇人许多质朴的生活方式还在延续着:背着书包的读书郎还是迎着朝阳走过秀美的小莲庄;包子铺的阿婆还是伴着鸡鸣升起袅袅炊烟;卖豆腐脑的大爷还是面带晨风走过百年狮子桥;隔壁盲大哥还是每天坐在藏书楼前硬石凳上摆弄着他的老二胡自娱自乐;百间楼的茶馆里,爷爷还是每天捧着紫砂壶,哼着小曲。

这些无不得益于南浔人多年来对古镇风貌的悉心保护,对历史文化的细细发掘和梳理。

盼个烟雨蒙蒙的日子,穿过“青苔路边铺,紫藤墙上爬”的窄窄小弄,回味她带给我们的无尽乡愁,去重拾那过往的似水年华……

猜你喜欢

南浔
去南浔古镇
《莲花庄》《南浔古镇》
南浔,果真难寻
My Family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 近代历史定位研讨会
南浔颖园:小小园林尽显江南气质
近代南浔宜园修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