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众筹”与众愁
2015-07-07沈国梁
“中国式众筹”与众愁
沈国梁专栏
众筹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一个新的资本互动和需求互动平台,中国的企业、创业者和消费者都应该更快更好地让众筹成为一种新生活。
近几年,“众筹”一词如旋风一般扫人耳目,扯下其光鲜的模式外衣,本质上也就是一群人凑钱做一件事而已。
2014年,可以称为众筹元年,零壹财经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国众筹平台数量已达124家。众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在2009年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全球各地迅速蔓延开来,并于2011年引入国内。但相比于植根欧美发达市场经济的众筹模式,中国的众筹具有很多中国式的特征:筹声一片,却也一片愁声。
例如,行业内相关法律和政策的缺失,未能保证众筹模式大环境的健康有序;国内众筹项目的发起人缺乏较好的创造性想法,对国外的项目和产品还停留在模仿的阶段;人们对众筹平台的信任度不高,对一些不知名的小型众筹平台抱有很大的存疑心态。
新生的概念、新生的模式,自然也是问题丛生。不过,中国人也懂得在学习中成长,更有万事万物皆可变通的民族性习惯,“众愁”也就能变成“众喜”。
化愁为喜,先说“学习”:不仅政府要进行学习,众筹平台以及筹资企业或个人也要学习。政府方面,要完善国内相关法律,降低非法集资带来的法律风险,还应加强信用体系的建立,提高人们的契约精神。这方面可以效仿美国,比如设置社会安全号,通过安全号可以查到个人的信用行为,公司的信用也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系统去记录、评价和约束,这就能给中国的众筹行业提供一个良性健康的商业环境。
众筹平台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赢利模式。目前来看,从筹资的项目中抽取分成,来获得赢利以维持平台的运转,遇到了一些瓶颈,这就要求平台方进行赢利新模式的探索,以吸引更多的项目。
再说说筹资企业或个人。首先,筹资者要熟悉众筹的运作模式,这是众筹成功的一个基础。其次,要做好充足的市场调研,把握消费者真正的需求,研发推出适合众筹的创新型产品。然后,有了产品和项目之后,还需要精心地传播包装,激发投资者兴趣。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投资者回报的项目考量。
一边学习,还要一边变通。对于中国的众筹,有人说是一种“伪众筹”,把产品创新融资平台变成了一个产品预售和产品营销的平台。在我看来,这是国人对众筹模式的一种变通性应用。
不管是美团2014年在《心花路放》上映之前,先预售了1亿元票房,还是一个叫房贷网的公司,连续做了5期房产众筹,让房子作为一个投资的产品出现,抑或是乐视网牵手众筹网发起世界杯互联网体育季活动,并上线首个众筹项目——“我签C罗你做主”,把众筹平台当作自己产品的营销舞台,都是在面对中国众筹中国愁局时的一种积极性的模式变通。
硅谷教父凯文·凯利说,以后所有的生意都将是数据的生意。奥巴马说,数据是未来的石油,是美国的国家核心资产。众筹模式的本质不是筹钱,而是筹人,是数据化的人类需求对接。众筹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一个新的资本互动和需求互动平台,中国的企业、创业者和消费者都应该更快更好地让众筹成为一种新生活。
(编辑:绳 娜 273998837@qq.com)
沈国梁
上海凯纳营销策划集团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