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的脊梁
2015-07-07陈静波
陈静波
火花的碰撞
这次参加D1scovery主导的国际纪录片平台交流活动,陈皓介绍说也是自己和同事陈大可导演一起探讨决定参加的,而且是以个人身份去参加的有别于体制内纪录片创作的活动。在当初知晓活动后,两个人就在一起商量纪录片的主题,匐述提案去竞标获得最终参与资格。最初的两个人,陈自生是老南京人,而陈大可是新南京人,两人又是南京广电集团专题部同事,可以说每天都与专题片、纪录片打交道的资深电视人,对南京题材的片子也做过很多了,结合到这次的活动主题,展现南京文化的传承和代表,两人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南京的城墙,也是源于青奥会前城墙修缮并全面开放的消息。南京城墙为明朝初年所建,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而因青奥会契机,政府对明城墙进行大修并对普通居民开放,青奥火炬也会在明城墙上传递,通过这一系列关于城墙的修缮,其实在民间掀起了对于南京明城墙的讨论,可以说关乎到每一个南京人。
陈皓导演介绍说,其实作为主创的两个人,就是典型的民间代表,
个是老南京人,一个是新南京人,而南京明城墙又是他们新老南京人每天都可以看到接触到历史文化象征,其实新老南京人对明城墙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这也就是对整个片子结构精髓的解构,不同的新老南京人、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的人对南京明城墙的理解和看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每一个心中都有一个城墙,从而撑起一个片子的骨架,在加上人文情怀的血肉丰富片子,就会比较有看头,也比较符合Discovery所需要的有血有肉有内涵的观众能看懂理解的片子。这也是两人联合导演部片子的初衷,做的更加国际化,更加贴合民众心声的片子。精良的制作
在片子选题通过后,陈皓和陈大可就开始筹备开拍,Discovery方是有些前期设备的推介,尽可能地保证片子的精良制作。作为本身从事电视制作的陈皓和陈大可有一定优势,得到所在单位的支持,前期采用了两台索尼的F55,配备了索尼电影套装镜头,成立摄制组大概有10个人,有专门的录音师、灯光师等。片子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采访,通过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去解读南京明城墙,这些也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城墙,有从修缮角度去解读,也有从工程进度和质量去解读,而普通市民又是从城墙对南京人的生活影响来谈,各方人士对于保护城墙和修缮城墙的方式的探讨和分歧,还有城墙对于南京人民生活中的影响和意义,这些编织了人物情感的条理。在谈及片中出现的昆曲,陈皓表示,昆曲起源于江南,它的兴盛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开始,距今也有600多年的历史,这中间有着从兴盛到衰退到传承的历史阶段,而明城墙也经历战火纷飞、太平盛世时期的洗礼,也是主要想通过昆曲这一“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结合明城墙形成一静一动的文化韵味。
在使用索尼F55的拍摄中,采用内置存储卡记录高清XAVC格式,Discovery方对声音的要求很高,全片都是外置话筒收音保证片中人物和环境声的质量。在一些城墙修缮的镜头采用间隔拍摄,使用了佳能5D markⅢ,这也是片子拍摄最为耗时的过程,陈皓为了拍摄这些修缮工程的镜头,从工程脚手架的搭建开始到最终修缮完工都需要跟踪拍摄,期间由于各方对修缮工程的一些分析一度停工又复工,还受天气影响,几乎每天都是去定点拍摄一些,慢慢积累,这其中还需兼顾影片拍摄的光线变化,很不容易。在最初的拍摄选景时,陈皓就策划了一系列镜头,准备从太平门的修缮工程导台城端进行间隔拍摄,每一个间隔拍摄点都进过精心设计,但陈皓介绍说,很可惜由于整体拍摄进度以及工程进度的变化,并没有拍摄到像最初考虑的那么细,如果还有机会,会再去进行一些更为精细的拍摄,将这一段间隔影像串起来会比较有意思,也算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在全片中,为了表现宏大的明城墙气势,摄制组进行了航拍,航拍的高空角度对于表现这种依城而建的城墙更为合适,很多在地面拍摄无法很好的展现出城墙的宏伟和地理环境的交待,通过航拍就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也是镜头的多样化选择。航拍采用多旋翼无人机航拍,挂载佳能5D markⅢ配以广角镜头,在镜头设计上,航拍的拍摄角度多为灵活,有高空的交待环境,有平行横行运动的交待细节,也有跟踪拍摄城墙人物运动的跟拍画面。陈皓谈及航拍还是比较兴奋,但也有少许遗憾,这次航拍团队是外请的,之前没有在一起合作,有一些镜头并没有完全按照导演的想法表现出来,这也是一个磨合的过程,但总体来说航拍镜头为全片提色不少。
国际眼界的开拓
谈及与Discovery方合作的后期制作,陈皓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细节。对细节的把握主要在于画面对于观众所能表达的元素能不能被完全吸收,让南京以外的观众通过城墙去了解这座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交织的南京城。整片的粗剪是在国内做了一些,后期在新加坡的制作公司进行精剪,可以说剪辑了无数版本,每一个版本都是个磨练,也都是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通过这次的拍摄活动,与国际纪录片先驱者的合作,尤其是本身从事纪录片创作的电视人来说是比较难得的。
陈皓与大可的联合创作,一部分是出于对这座南京城的热爱,对城墙的情感,更多的是出于对电视纪录片的执着追求。 责编/王可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