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2015-07-07姜生书
姜生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54-01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小学是人生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小学生计算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快、准的目的。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教学中再辅以一些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能力提高的基础,计算习惯会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提高。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三个好习惯:书写习惯、审题习惯、验算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督促学生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升计算能力的关键,审题是计算过程中的第一步。例如,计算18-7+3时,受“凑整”这一强信息的干扰,容易算成18-7+3=8。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做,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简单的计算就出错了。而审题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消除强信息集中产生的思维干扰。因此,加强审题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良好的检查和验算习惯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也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意志力薄弱,自觉性较差,往往不能自觉地检查和验算。所以,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
三、及时强化计算训练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光靠兴趣和习惯还不够,需要长期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更多是需要付出实际的努力。在实际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口算即心算,它不借助竖式计算,主要依靠大脑直接算出得数。它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从口算能力着手,扎实让学生过好口算关,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第二,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计算教学中,懂得算理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计算教学,否则就是灌输。如果不明白算理,即使学生会做计算,并能做正确的计算,但他只是一个机械的规律的执行者。在将来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不明白算理,在学习高一级计算时将导致学生越学越混乱。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即让学生明白算理。
四、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由于计算的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计算望而生畏,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计算练习,改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活力、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所以设计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突出方法重点练。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算理基础和算法形成的习题让学生练,这样,学生既搞清了算理,又掌握了计算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用易混淆对比练。将用易混淆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计算的准确率。第三,经常出错反复练。把学生利用新算法计算时出现的一些典型错例板书出来,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改正过来。最后要注意练习要因人施教,分层提出练习目标。对于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对于思维较慢的学生,要求要降低;对于差生,让他们做最基本的习题,在练习中给予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错题的整理和分析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要重视学生错题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错误的思想根源。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录,从中寻找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剖析出错的缘由,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对症下药。同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题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本、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找出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避免重复出错。
计算能力的培养,既能培养学生敏捷的数学思维,又能开启学生聪慧的心智,促使学生自觉的把学习计算视为有生命的东西,从而感受到计算灵动的魅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了计算地学习,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不懈,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