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
2015-07-07吴锦峰张茜
吴锦峰+张茜
摘要:服装产业作为武汉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曾一度名噪全国,然而近年来发展趋缓。从近几年武汉服装产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出发,运用波特“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等方面对该产业的竞争力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武汉服装产业特色和发展现状,提出了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武汉服装产业;钻石模型;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2302
武汉服装产业秉承长江经济带优势,汲取九省通衢的城市“营养”,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与“海派、粤派、京派”并为四大派系,在本地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多达2000家,年产值达60亿元(其中女装占80%以上),为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我们发现近年来沿海纺织服装城市迅速崛起,武汉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地位有所下滑,其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同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相比,近年武汉市规模以上服装工业总产值均相对较低,且增长速度缓慢(如图1所示),竞争力相对薄弱。
图1上海、广州、杭州、武汉规模以上
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网,广州、杭州、武汉统计信息网。
1“钻石模型”理论
“钻石模型”是分析产竞争力的工具。它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某个国家或产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从4项关键要素出发,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根据这4项关键要素(政府和机遇作为辅助分析参数)形成的“钻石模型”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于企业,决定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鉴于此,本文借助“钻石模型”对武汉服装产业的竞争力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当前影响和制约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而提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相应途径。
图2“钻石模型”在武汉服装产业的应用
2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服装产业现状和问题分析
2.1生产要素方面
生产要素,它指的是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服装产业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武汉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带,商品流通极为发达,铁路纵横、公路成网,占尽地缘优势,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而本地有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系列高等院校,在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方面人才供给充足,这些都为武汉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近年来沿海城市的“用工荒”开始蔓延到武汉地区。武汉市人社局调查统计测算,2014年武汉企业缺工9-11万人,比去年增加1-2万人。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薪酬水平较高,武汉本地人才流失严重,如在广州、深圳等地,武汉本土的服装设计、管理和技术人才随处可见。武汉服装企业如何“礼贤下士”,吸纳专业人才进入企业,并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2需求要素方面
需求条件,它指的是国内市场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武汉市城市居民在衣着方面的消费投入也不断增加,占生活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图3所示。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衣着投入比重从7.52%上升至2011年生活消费总支出的9.21%。
然而,汉产服装本土市场覆盖率不高,王府井百货、大洋百货、新世界百货等标志性卖场中也不常见。另外,数据显示武汉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呈现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89.36亿上升至2013年的182.8亿,2011年增值幅度更是突破35%,服装零售业的营业收入高达7574.2万元,然而盈利却出现2315万元的亏损(注:数据来源于武汉统计信息网)。笔者认为,武汉服装产业逐年递增的产能多集中于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加工环节,加上人工成本和原材料费用的增长,众多武汉服装企业难免会出现盈亏的现象。由于创新能力不足,汉产服装并未大批量走向高附加值的终端,整体在服装市场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图3武汉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支出
数据来源:武汉统计信息网。
2.3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
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它是指与某个产业相关联的上游产业和互补性产业。在价值链中上游作为支持性产业的面、辅料产业,武汉及其周边城市棉麻丝产量虽大,但质量不高,真正适用于纺织企业生产的棉花、化纤也大都依靠外部引进,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外,由于缺乏配套的机械工艺设备,纺织企业对原材料大多以初加工为主,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高档优质面料需由外部引进。据统计,武汉服企年面辅料采购金额达30亿元,其中80%面料要从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采购,仅20%由武汉本地供应。
武汉拥有众多服装专业市场,如汉正街的品牌市场、第一大道、万商白马、库玛服装城等大型批发零售市场,这些专业市场为武汉服装企业构建国内销售网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大多数服装企业营销手段相对落后,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营销技术的应用并不普遍。
2.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方面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是指某个产业中的企业在特定环境中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以及竞争对手的表现。武汉服装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营相对分散。经营方式上,武汉服装企业多数以加工贸易为主,主要生产中低档产品,相互模仿、低价竞争现象很严重。本土市场上,外来企业凭借其特色鲜明的产品、先进的营销模式不断“攻城掠地”,如国内的雅莹、福田、太平鸟,欧洲时装集团绫致、韩国百家好、意大利欧时力等,他们旗下服装品牌均已经遍布武汉各大卖场,严重威胁了汉产服装在本土市场的地位。
由此可见,导致武汉服装企业整体竞争力不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大少强,缺优少名”。尽管近年来部分服装企业调整了发展战略,逐渐重视自主品牌建设,但武汉服装企业在知名度、美誉度方面同国内一线服装企业、国际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曾经红极一时的太和、佐尔美、红人、雅琪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服装龙头企业也未能真正发挥“带队领跑”的作用。
3武汉服装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3.1培养和引进人才,增强人才归属感
人才是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它对武汉服装产业的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采取改善人力资源供给的措施:首先,服装企业可与本地高校合作,以“就地取才”的方式引进和培养人才,在此基础上培育高素质的设计、管理和营销团队,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人才储备;其次,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建立符合市场需求、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构建公平公正的竞升环境,使人才有“用武”之地;最后,企业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团结向上、协作发展的工作氛围,从而增强已有员工的归属感,并吸引外部优秀人才的加入。
3.2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
我国纺织服装业已经进入了靠智慧创造价值的时代,纺织服装企业需要依靠创意来生产出具有差异性的产品赢得市场。政府应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第一,可采取财政贴息或直接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制衣设备和服装CAD、CAM设计制造系统,提高制衣工艺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第二,应通过制定服装行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实施细则来指导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第三,可通过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提供创新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在合成纤维与高科技面料的开发、服装设计等领域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推动武汉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
3.3鼓励武汉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完善产业链
武汉服装产业高端配套缺乏,致使产业链不完整,产业运营成本上升。政府可依托新洲区、蔡甸区、汉南区等现有的产业基础,建设纺织生产加工配套基地,形成集种植、纺织、印染、面料、辅料、成衣加工等生产环节合理分工的完整产业链,高效运用现有资源,达到全面控制综合成本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该尽快
推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国内外原辅料、配饰及其他
高端加工配套厂商的进驻,鼓励纺织服装上下游生产企业合理布局,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企业群。
3.4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汉产服装整体形象
品牌作为能给产品增值、为企业带来溢价的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重要“武器”。武汉服装企业在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第一,提升产品质量、突出产品特色,以产品的吸引力为品牌营造良好口碑。第二,细分市场需求,挖掘潜在的消费群体,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特征提供个性化的服装产品,进而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第三,开展整合营销传播,综合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如专卖店、广告、新闻、模特T台秀、销售人员现场介绍等,向消费者传达连续一致的品牌价值主张,促进品牌形象的提升。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服装龙头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发挥汉产服装优势。
参考文献
[1]王丹丁,陈岚.武汉服装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讨论[J].法制与社会,2008,(10):226227.
[2]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Free Press,1998:131.
[3]卢玮.武汉服装业调查实录[J].中国纺织,2012,(11):5658.
[4]刘叶琳.纺织服装业用创意赢市场[N].国际商报,20150402(A5).
[5]胥朝阳,颜金秋.价值链视角下的武汉服装业成本控制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11):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