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视域下的宋徽宗绘画风格研究
2015-07-07李碧红
李碧红
摘要:本文以宋徽宗画作中的意象为切入点,进行量化对比,从而得出宋徽宗画作风格及其成因。宋徽宗作为一位集皇权地位和文人情怀于一身的画家,通过宫廷艳丽的意象和大自然清淡的意象,向世人传递出集富丽庄严和淡雅野逸为一体的典雅画风。宋徽宗常借仙鹤、松柏、祥云等意象,营造其作品虚静祥瑞的道家意味,宋代理学的影响,使宋徽宗画作多写实细腻的意象,其“格物穷理”的写实之功,传递大自然的客观真实。
关键词:绘画风格;中国画创作;宋徽宗;意象;富丽;淡雅;道教;写实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Emperor Huizong of Song Dynasty in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Image
LI Bi-hong
(School of Art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ibei 430062)
宋徽宗在绘画上极具造诣,留下很多优秀作品。而他主要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工笔花鸟画方面,代表作品诸如《芙蓉锦鸡图》《瑞鹤图》《听琴图》《祥龙石图》等。南宋邓椿在《画继·圣艺》里记载:“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即位未几,因公宰奉清闲之宴,顾谓之曰: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于是圣鉴周悉,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2]
鉴于宋徽宗特殊的历史地位,有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传世绘画作品中明确题款印属于徽宗的不少,但真正出自其手的并不多,很多都是别人代笔的。这种说法自北宋末年出现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历代很多学者对徽宗作品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辨别真伪而展开的,但得出的结论纷繁杂乱,令人如雾里看花。在现有条件下对宋徽宗作品的真伪研究是难以取得重大的突破并形成定论,并且只着重于研究真伪也是不全面的。另外,近现代研究者往往从线条、构图、色彩、用墨等美术专业角度对宋徽宗作品进行分析判断,本文试从宋徽宗画作所绘意象进行统计分析,在多重视域下进行探究,扩展相关研究的视野。
一、宋徽宗画作的意象统计
“意象”在《汉语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意象”亦作“意像”。1.谓寓意深刻的形象。2.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3.神态、风度;4.想象;5.印象;6.意境;7.心境。本文所指意象为第一种解释,寓意深刻的形象。
宋徽宗最爱花鸟画,据《宣和画谱》记载,他所收藏的绘画作品达6396件,按门类可分为10门,其中花鸟画总共2786件,占全部藏画的44%[2]。宋徽宗的绘画作品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绝大多数存于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以及各省的博物馆,另外的则在世界各地的艺术收藏家手中珍藏。
《中国历代画目大典》[3]收录宋徽宗的作品总共65件。在这些作品中有43件被周积寅先生“按语”为赝品以及“非赵估手笔”者。另外的22件作品仍存在争议,但也未形成定论。周先生指出这22幅作品当中有两幅是《鸲鹆图》的摹件:分别存于美国底特律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院。其真迹已被原收藏者庞氏损毁。所以这22件实为20件,对这20件作品的真伪问题,多有争议。鉴于本文主旨并不是研究宋徽宗作品的真伪,故对此不再赘述。本文排除已确定为宋徽宗仿品的作品,而将存在代笔争议的画作仍纳入讨论,试将宋徽宗画作的意象进行统计。
二、绘画风格分析
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可见宋代是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与宋徽宗对花鸟画的喜爱也存在着密切联系。宋徽宗绘画意象集中于花、鸟等等,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风格特点。
1.富丽庄严与淡雅野逸的共存
宋徽宗主要画作也集中于花鸟画,除了《雪山归棹图》描绘的山水,《听琴图》和《文会图》刻画的人物,其余17幅全是描绘花草、树木、鸟禽的花鸟画。其花鸟画的意象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宫廷中富丽庄严的意象,共5幅,如《瑞鹤图》中的仙鹤、宣德门,《祥龙石图》中的祥龙石,《芙蓉锦鸡图》中的锦鸡,《御鹰图》中的御鹰,还有《五色鹦鹉图》中的彩色鹦鹉。另一类是大自然淡雅野逸的意象,这类比较多,《枇杷山鸟图》中的枇杷、山雀,《梅花绣眼图》中的梅花、绣眼等,这类画作占总体的71%。这两类截然不同的意象促使宋徽宗的绘画呈现富丽庄严与淡雅野逸的共存的特征。
华丽的锦鸡、彩色鹦鹉,都是宫廷珍禽,这些无疑是宫廷富贵华丽的象征。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纵81.5厘米,横53.6厘米,绢本立轴,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主要的意象是芙蓉和华丽的锦鸡,都为富贵之意象。锦鸡,古时视为吉祥之鸟,常用作衣物纹饰,历代皇后服章中的翟纹即为其属。画面上一只华丽的锦鸡停在芙蓉树枝上,色彩艳丽,雍容华贵,回首仰望飞舞的蝴蝶,一派富贵艳丽之景。右上方用其“瘦金体”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鸟鶩。”鸡在中国向有“德禽”之称,《韩诗外传》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这就是宋徽宗所指的“五德”,宋徽宗以这只华丽的锦鸡自喻,文、武、勇、仁、信,以粉饰美化自己的统治。
祥龙石,一块形状如龙般的花岗石,而龙自古以来就是天子的象征,祥龙石也是皇家威严的象征。宋徽宗的这幅《祥龙石图》纵54厘米、横130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画面左侧是赵佶瘦金体书写的错落有致诗作四行、五行对祥龙石的简介跋语、款题和御押及宋徽宗赵佶的印章;右侧是一块百孔的祥龙石,简洁地将代表着天子威严的祥龙石展现出来。
除了这些富丽庄严的意象,我们发现宋徽宗绘画中更多的是大自然中清淡野逸的意象。《枇杷山鸟图》《池塘晚秋图》《柳鸦芦雁图》《腊梅山禽图》《梅花绣眼图》等,这12幅画中的意象已远离宫廷的珍禽,而走向大自然中,有红蓼、蒲草、荷叶、莲蓬、山雀、白头鸦、鹌鹑等等。
《腊梅山禽图》这幅画就颇具野逸之风,纵82.8厘米横52.8厘米,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中一株腊梅枝干略弯而劲挺直往上伸,风骨凛然,互相交错而有变化。枝头黄梅开放,仿佛阵阵清香扑鼻,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左下有画家以瘦金书的题诗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他借山雀、梅花等这些最常见而熟悉的景物为意象,淡雅而柔美。
《柳鸦芦雁图》纵34厘米,横223.2厘米,藏于上海博物馆。这幅画的意象为柳树、栖鸦、芦苇、大雁。柳树和芦苇都是大自然中朴素而常见的植物,乌鸦、大雁则给人一种自由野逸之感。画中柳树上的三只乌鸦,两只低背相依,另一只却与躲在树根后的一只似在对语。芦苇旁站立着三只大雁,两只低头喝水,一只仰首。此画水墨淡设色,画面明净舒展,平和淡雅中蕴涵着自然界的无限生机。
宫廷之景与自然之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使宋徽宗的画呈现完全不同的画风——富丽庄严与淡雅野逸。富丽庄严不难理解,宋徽宗贵为天子,其画必然体现其皇家的富丽和神圣的皇权。而其淡雅野逸之风则源于他浓厚的文人情怀。宋徽宗这种矛盾的风格就源于他皇帝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虽生为帝王,却“具有文人情怀,具有与其他艺术家所追求的一样的江湖之思、林泉之趣”[4]。
2.虚静祥瑞的道家意味
道家追求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来祈福求祥。有很多吉祥图案都是在道教这种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比如,用鱼、水仙、鹿等代表福、禄、裕;以日、月、山、水、岩石寓意光明、永恒等;以琴、松柏、竹子、龙、凤象征友情、君子、祥瑞等等。宋徽宗的画中,具有道家意味的意象多次出现,如松树,竹枝,仙鹤,梅花、杏花等,最具代表性的为《听琴图》《瑞鹤图》。
《听琴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绢本设色,纵 147.2厘米,横 51.3厘米。图中的长者身着道冠、道服,拨弄着琴弦,神态淡然。坐在琴旁边的两个人左右对坐,一人乌巾朱袍,手执一团扇,俯首聆听,陶醉不已。另一人头戴纱帽,身着绿裳,笼袖膝上,仰首凝思,若有所思。站在一旁的蓝衫童子也默默伫立,注视着抚琴的长者。虽为画幅,但其营造的氛围让我们身临其境,耳边似有幽幽琴声,若有若无。
此图意象简洁,参天的松树,清雅的翠竹,飘着香烟袅袅的薰炉,淡然的道者,这些都是道家文化虚静祥瑞的象征,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而画面中人物容貌淡定,琴声犹在耳畔,传达出逍遥虚静、无为自在的意境,也表现了宋徽宗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绢本设色,纵138厘米,横51厘米。《瑞鹤图》中仙鹤、祥云等意象也极具虚静祥瑞的道家意味。宫殿本就象征着皇家威严,盘旋于宫殿的祥云和仙鹤更是增添了整个画作的祥和丰瑞。仙鹤环绕宫殿飞翔是吉祥之兆,因为仙鹤自古就是长寿祥瑞的象征,传说它是神仙的随行。徽宗图中所绘的是殿脊的一角,也是宫殿最高点,以此雄视全城,俯视一切,这正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宋徽宗借这些意象来祈求其统治的永恒与天意。
3.格物穷理的写实之功
《画鉴》中说宋徽宗“格物之精类此”,宋徽宗的画注重写实性,力求格物穷理式准确细腻描绘客观事物。宋徽宗绘画作品中的意象很多都是常人容易忽视的细节,如《听琴图》里的袅袅香烟,《梅花山鸟图》中被虫咬破的枝叶,《梅花绣眼图》里瘦劲的梅枝和稀疏的梅花等等。这些意象的细枝末节都在宋徽宗的画中得到细腻的刻画,令人不得不感叹其观察之细致,写实之精准。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枇把山鸟图》是一幅墨笔绢本之作,长24. 5厘米,宽22.6厘米。此图枇杷果实与枇杷叶的描绘十分细腻传神,极具真实性,尤其枇杷的叶子被虫子咬过的痕迹极为逼真,果实硕大饱满,令人垂涎欲滴;画面左边一只小鸟落在枇杷枝上,正回首望着翩翩起舞的蝴蝶。连枇杷的叶子被虫子咬过的痕迹这一细节也关注到,不得不令人感叹其写实之功。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梅花绣眼图》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24.8厘米。此图虽然篇幅不大,却精妙细腻。画中枝头有的梅花已悄然开放,有的还含苞欲放,幽香柔美;梅花的枝杈交错,姿态不一,极具风骨。梅枝上站着一只灰胸白腹的绣眼鸟,似乎正在鸣叫,精致可爱。此画作表现了梅枝的风骨和梅花的柔美,足见宋徽宗表达的细腻与微妙。
今人邓白曾评价宋徽宗的作品:“赵佶的花鸟作品,以极其严肃的态度,观察周密,重视形似。”[5]从这些细致入微的意象来看,宋徽宗写生中注重仔细观察,抓住所绘意象的细节,以其精湛的写实之功,真正做到了“格物穷理”。
三、绘画风格的成因
宋徽宗的绘画作品重视写生,融诗入画,遵崇法度,富丽庄严与淡雅野逸的共存,富于虚静祥瑞的道家意味,给人无限遐想回味。他的绘画美学特征离不开前人的艺术铺垫和融汇贯通。对此古籍也有相关记载,宋张澄《画录广遗》讲:“(徽宗)用意兼有顾、陆、荆、关、李、范之长;花竹翎毛,专徐熙、黄荃父子之美。写江乡动植之物,无不臻妙。”这是绘画的自然发展规律,但笔者认为探究宋徽宗的画风成因还应从他的经历和思想入手。作为帝王的宋徽宗,其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离不开他自身修养气质和个人喜好偏爱,更离不开其生活处境及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结合前面宋徽宗绘画作品的意象,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富丽庄严与淡雅野逸的共存,这一风格与宋徽宗艺术家皇帝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宋徽宗贵为天子,所以其画作中不乏展现宫廷富丽和天子庄严的作品,如《瑞鹤图》中以宫殿顶端为意象,雄视全城建筑,以此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瑞鹤环绕宫殿飞翔来祈求祥瑞之兆;以《芙蓉锦鸡图》中华丽的锦鸡和《五色鹦鹉图》中彩色鹦鹉展现宫廷的富贵艳丽。
但前面我们已提到,宋徽宗17幅花鸟画中有12幅展现的是大自然淡雅野逸的意象,这是因为宋徽宗虽身为帝王,骨子里却满是文人情怀。他的多幅绘画作品中出现“岁寒三友”梅、松、竹的意象,如《梅花绣眼图》中的梅花,《腊梅双禽图》中的松树和梅花,《腊梅山禽图》中的梅花,《四禽图》和《竹禽图》中的竹枝。文人雅士常借“岁寒三友”来自勉,并借此赞美高尚的品格。宋徽宗长以“岁寒三友”为意象,可见其文人雅士之好。正如薄松年先生在其《宋徽宗墨笔花鸟画初探》一文中讲:“徽宗具有文人情怀,具有与其他艺术家所追求的一样的江湖之思、林泉之趣……《宣和画谱》中单列墨竹一门,对文人画‘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的艺术特色特加赞赏。”
其次,宋徽宗作品另一风格特征是多以松、鹤、祥云等物为意象,营造一种虚静祥瑞的意境,这是源于宋徽宗对道教的崇尚。在宋代历代皇帝中,宋徽宗最为崇尚道教,对道教的崇尚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据《纲鑑易知录》记载:“初,帝以未得嗣子为念。道士刘混康以法录符水出入禁中,言:‘京师西北隅地协堪舆,倘形势加以少高,当有多男之祥。始命为数仞冈阜。已而后宫生子渐多,帝喜甚,始信道教。至是,又命户部侍郎孟揆于上清宝录宫东筑山,以像余杭之凤凰山,号曰万岁。”[6]如此的痴迷,使得他的画很多以道家象征物宋、鹤、祥云等为意象,传达虚静祥瑞的道家意味。
再次,—个时代的文化必然会对此时期的绘画产生影响。宋代理学之气兴盛,促使两宋花鸟画面貌受其影响颇深。理学注重的是传统儒家的“格物”精神,程颢、程颐对儒家的“格物”精神理解为“格物致知”。这种“格物”精神影响到宋代的绘画中,促成了宋代绘画中追求写实、严谨,准确细腻描绘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这种思想出现在宋徽宗赵佶绘画中,就是“格物穷理”,以高超写实技法细腻地描绘意象的细枝末节,小到叶子上被虫咬破的洞都描绘得惟妙惟肖。
宋徽宗是非常重视绘画的写实性的,邓椿《画继》中记载:“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极其思,华彩灿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上曰:“未也。”众史愕然莫测。后数日再呼之,不知所对。则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众史骇服。孔雀登藤墩时,先举起的是左脚,如此细微的细节,宋徽宗却牢牢把握住,可见其“格物穷理”之深。
从宋徽宗画作的大量意象出发,我们对宋徽宗的绘画风格及其原因有了清晰的认识,且在古籍中也有相关例证。宋徽宗作为一位集皇权地位和艺术才情于一身的花鸟画家,对绘画创作拥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能通过艳丽的宫廷之景和清淡的自然之景,向世人传递出他不同于其他画家的,集富丽庄严和淡雅野逸为一体的典雅画风。宋徽宗深信崇仰道教会给国家命运带来吉祥昌盛,常借仙鹤、松柏、祥云等道教吉祥物,来寻求虚静,祈求祥瑞,却也因此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在宋代理学的大背景下,宋徽宗追求准确细腻描绘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探究事物的真实性,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其“格物穷理”的写实之功,悠悠地向世人传递一朵花、一叶草、一只蝶、一群雀自然而真实的模样。(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1][宋]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
[2]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37.
[3]周积寅、王凤珠.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战国至宋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薄松年.宋徽宗墨笔花鸟画初探[J].故宫博物馆院刊,2004,(03).
[5]邓白.赵佶·中国历代画家大观——宋元[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222.
[6][清]吴乘权等辑.纲鑑易知录(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