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2015-07-07胡智锋周建新
胡智锋+周建新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形成了以专业型、综合型、特色交叉型为主的类型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共同推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艺术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不足;二是科学研究的扎实性,指导性和影响性不足;三是学科建设的传承、积累和内涵性不足,四是服务社会的意识,能力不足。在分析了类型格局和不足之处之后,进一步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提出建议,一是人才培养方面要精准定位、特色发展,二是科学研究方面的要机制创新、协同发展;三是学科建设立足实际、开放发展;四是服务社会,立足需求,健康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艺术教育;高校;类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发展迅猛,形成了多元的教育类型格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当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尤其是在艺术学科升为门类之后,如何抓住机遇,推动艺术教育更好更快发展,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主要类型与格局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形成了以专业型、综合型、特色交叉型为主的类型格局。每个类型的艺术教育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也有各自的局限需要突破。
1.专业型艺术教育
该类型指的是以单一艺术样态为中心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如音乐类、美术类、戏剧类、戏曲类、电影类、舞蹈类专业院校,代表性高校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这类学校从创办初始就定位于一门艺术样态的专业教育,其宗旨是为相关行业输送所需要的艺术人才。
这类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带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色彩,行业中的工种职能划分常常成为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这类学校历史悠久,特色突出,发展深入,积累深厚,专业认知度和行业影响力大;但是这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和体量有限,综合实力难以显现,办学成本较高,发展空间受限。
2.综合型艺术教育
该类型指的是综合性大学依托其传统优势学科,如从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延伸出来的艺术教育学科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嫁接延伸,创办艺术专业。代表性学校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
这类院校天然具有多学科的背景,利用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迅速推动艺术学科发展,特别是在人才引进、学术研究、生源招收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是这类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资源条件等方面受到学校办学历史、发展重点、规模体量的限制,往往作为一个院系发展艺术教育,因此艺术教育的深度和精度相对欠缺,特别是难以对单一艺术样态的教育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究和安排。
3.特色交叉型艺术教育
这一类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小专业型交叉,一种是小综合型交叉。小专业型交叉一般是从农、林、水、电、交通、医学、外语、军事、教育等各类专业中延伸并交叉的艺术类专业教育,如很多理工类大学从工业设计衍生出艺术设计,一些体育大学将体育与艺术交叉衔接,如一些通信电子类大学从通信专业衍生转化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小综合型交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艺术学科门类下各个一级学科的综合,这类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其艺术学科涵盖艺术门类下的五个一级学科,实现一级学科的全面综合。第二种是艺术为主,交叉其他学科,如文学、工学,进行跨学科门类的小综合,这类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其艺术学科是与新闻传播、信息与工程等文工学科的交叉混合中锻造而成。
上述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几种主要类型,各具特色,各具优势,形成了中国特色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从总体上说,是合理的、必要的,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复杂的因素,各种类型艺术教育在目标、理念、模式、方法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千差万别,这种差异和多样性恰恰形成了相互补充的良性格局。尽管从这一格局内部来看,或许存在着相互认同的难题,甚至在名称、内涵、外延等方面都难以规范统一,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总体上需要在发展中促进各种类型相互取长补短,使这一格局更加健康、更加良性、同时也更加科学的发展和推进。
二、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上各种类型的高校在各自的轨道上前行,共同推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艺术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整体而言,不管是哪个类型的艺术教育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难题,可以概括为四个不足。
1.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不足
人才培养是艺术教育的核心,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艺术教育好坏的最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考量艺术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贡献大小的最重要依据之一。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不高指的是人才培养的层次、质量、能力与国家需求、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市场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针对性不足、适应性不足和创新性不足。针对性不足指的是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在数量上盲目追求规模而导致的粗放式培养,没有针对具体的艺术领域、艺术样态的特点、规律做针对性的培养;适应性不足指的是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在专业教育上过窄,只注重点的延伸,而缺乏面的拓展,尤其是缺乏宽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视野和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积淀;创新性不足指的是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过多地强调技能性训练而忽略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意能力的培养。
这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是难以在专业领域找到理想的位置,最明显的表征就是就业难;二是上手较快、但后劲不足,最明显的表征就是一般人才不缺,杰出人才缺乏;三是对艺术文化的贡献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高,尤其是难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
2.科学研究的扎实性、指导性和影响性不足
艺术教育需要专业教学,需要专业创作,也离不开学术研究,这三者不能简单地以孰轻孰重来区分,对于高校艺术教育而言,没有艺术创作实践将很难保证教育的实践性、前沿性和指导性;而没有学术研究,艺术教育又将失去厚重的理论基础、学科基础。
当前艺术类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与其他学科门类相比较差距较大,无论是科研队伍数量、研究成果数量还是研究成果的影响力都需很大提高。艺术科学研究包括艺术基础研究、艺术应用研究和艺术决策研究。艺术基础研究更多地强调艺术基础理论的发现、掌握和把握;艺术应用研究更多地强调对艺术行业规律、趋势、潮流的研究和把握;艺术决策研究更多强调科研成果对于国家政府在艺术发展决策上的推动和促进。
艺术科研实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艺术基础研究的基础理论还不够扎实,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创新性的突破;二是艺术应用研究对艺术行业的创作生产实践的指导性、引领性不强,彼此的互动性不够;三是艺术决策研究对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策略、决策的影响力不够,对相关政策、制度、机制的出台制定的影响力不够。
3.学科建设的传承,积累和内涵性不足
艺术学学科升门类,对于国家艺术发展,对于国家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对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艺术学学科毕竟起步很晚,积累有限,学科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简而言之集中在“大跃进”问题上。这至少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面无点的问题,二是喜新厌旧的问题。“有面无点”,说的是一些高校忙于“摊大饼”、“占山头”,热衷“面”的扩张,而不顾“点”的深耕细作,纷纷抢占艺术教育地盘,大量开设艺术类专业,申报学位点,而不顾办学成本、办学基础、办学资源。“喜新厌旧“,则说的是一些高校把重心放在新增学位点、专业的建设,而忽视已有学位点、专业的继续建设。旧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又面临新的难题,对于已有学位点和专业建设,如何在学科升门类之后,夯实学科建设,以更好适应艺术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是一个难题,例如改革专业培养计划,吸引培养新的专业师资,加强新的硬件设施建设。对于新增学位点和专业建设,是如何凝练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的问题,由于牵涉相关学科范围广泛,加上自身学科的不够成熟,套用乃至滥用传统学科话语系统和理论框架不在少数,如将文学、美学、戏剧学、电影学、语言学,乃至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若干学科的理论框架与话语系统进行简单地移植和套用,貌似交叉学科研究并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但并非是在艺术学的内涵基础上自然衍生出来的,只是传统学科贴上艺术学的标签而已,呈现出传统学科的话语与艺术学的标签之间两张皮的情形,缺乏对艺术学历史发展的认真传承,厚实积累和科学内涵的充分体现。
4.服务社会的意识,能力不足
艺术教育服务社会包括“产品”供给、艺术创新模式支持、艺术文化氛围营造等多方面。艺术教育提供的“产品”包括艺术专业人才和专业艺术作品;艺术创新模式支持指的是相关高等院校通过研究艺术发生、发展规律,提供实验性、开拓性、先锋性的艺术模式,为艺术生产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先导;营造艺术文化氛围指的是艺术教育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艺术氛围的引导,对全体民众文化艺术素养的改造提高。艺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在以上已经有了阐述,艺术创新模式支持能力不足表现在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生产的关联度不够,艺术教育不能给予艺术生产创作实践以有力的引领和启示。
艺术氛围营造能力不足指两方面:一是艺术教育过于讨好市场的倾向,在艺术创造和研究等方面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粗制滥造、出价不高的所谓项目和水平低下的,甚至是趣味低下的“三俗”产品;二是象牙塔式的躲避,对于身外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需求不积极、不热情,缺乏服务的意愿,例如对公共文化、群众文化的服务意识。前者使得艺术教育、艺术生产的口碑、美誉度受到影响,后者使得艺术教育陷入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现实的无能无力状态。
以上四方面是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对于各个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高校而言,除了这些共性问题,又各自会有各自特殊的问题。这是我们推进艺术教育必须清醒认识到的问题。
三、关于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领域改革”,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对于我们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的部署。高校艺术教育在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将担当更为重要的职责与角色,这必然要求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应进一步提高高端艺术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艺术科研创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于国家艺术文化决策贡献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引导能力,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健康发展。
1.人才培养:精准定位、特色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就是数量泛滥和低水平重复。专业型、综合型、特色交叉型艺术类院校各自的资源不同、历史不同,其艺术教育的定位也应该不同。首先要找准位置,包括对教学硬件、师资力量、社会资源等有一个恰当准确的考量,从而明确自己在众多的高校竞争当中的位置;其次要找准特色,艺术门类下面有五个一级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以来艺术的各个样态,没有任何一个高校可以全部囊括并占据制高点,因此,在众多的艺术教育领域和内容中找到自己的突破点,并持之以恒做大做强。
总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重点是如何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处理好统一模式教育与艺术教育个性化要求的关系,强化基本人文艺术素养的夯实与打牢专业基础的问题,如何做到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与提高专业创造能力的问题,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创造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作教学结合起来,致力于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式创新、培养手段创新。
2.科学研究:机制创新、协同发展
艺术教育科学研究需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完善的管理与评价制度,并按照不同研究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体系,来激发广大师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同的研究类型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同,对于师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学校对于这些研究成果的管理、评价也不相同。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由规模化向集约化发展,如何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坚持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发展重点。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学校与学校之间(包括国内外一切相关高校),学校与行业之间、学校内部各个院系之间,必须打破藩篱,消除鸿沟,打造资源共享大平台,在协同中创新,利用协同后的大队伍、大资源、大平台,在竞合中走向共赢。例如打造致力于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优秀科研团队,致力于艺术创作理论、艺术创作政策制定、艺术市场和产业繁荣服务;加强与业界的无缝对接,致力于专业教育与专业创作互生互动的新格局。
3.学科建设:立足实际、开放发展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扎实推进,稳步发展,也需要开拓创新。
首先要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情况、艺术发展实际情况,依据学校实际理顺学科发展方向,凸显专业建设特色,强化师资力量,夯实教育硬件设备条件,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同时依托艺术实践,从现实实践中获得充足的、鲜活的、生动的材料。
其次要艺术教育发展又有开放的勇气和智慧,积极吸收国内外其他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并逐渐梳理出符合艺术教育规律,既具有学理意义又具有现实阐释力的话语与理论框架。作为一个刚刚升为门类的学科,一方面需要从其他已经成型、成熟的传统学科中吸收营养,吸纳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知识谱系。
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既需要建构与其他学科的共同的规则,即作为学科的一般性规则,如规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认知规律,同时又需要在发展与壮大中对其他学科产生积极的辐射与影响。这也就意味着艺术学科体系建设既不能自我封闭,自说自话,又需要找到与其他相关学科统一的对话平台、统一的规格与层次,甚至可以相融通和交汇。如果孤芳自赏、自以为是,对艺术学科来说就难免会滑入无源之水和边缘化的境地;但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套用成熟学科的一般方式和话语系统。
当然,艺术学学科的发展或许离不开对传统学科蹒跚学步的模仿过程,但从长远来看,模仿只是第一步,只停留和满足于模仿对于一些所谓的新兴艺术学学科或交叉艺术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是不利的。
4.服务社会:立足需求、健康发展
不管是服务于行业还是服务于经济社会,艺术教育服务社会要有目的性、对象性。有需求才有空间,有空间才有发展。同时要注重服务的质量,艺术教育在导向上、价值观上、理念上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在行业服务上,紧跟行业需求,认识行业发展规律,分析行业形势,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回应行业发展的困难与需求,促进行业发展,提高行业的引导力。为行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推动优秀艺术作品与产品的生产制作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将艺术与文化高度结合,通过营造丰富良好的教育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公共文化建设、群众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推动传统文化继承创新,推动优秀文化普及与发展,提高对文化艺术发展的推动力和服务能力。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在多年的发展积累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类型与格局,并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与经验,尽管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但只要志存高远,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深刻的改革,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智慧才华与创新能力,就一定能为打造更加科学、完备、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体系,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的贡献。(责任编辑:楚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