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策
2015-07-06钱达理
钱达理
摘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决策的重要体现。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认识在深化,对反腐倡廉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深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这是防止腐败的根本之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从思想上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具有前瞻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权力本性;刚性制约;理想信念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郑重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这段话高屋建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提高对权力本性的认识
无论什么样的权力都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执政的权力更是一把有魔力的“双刃剑”。对于一个执政者来说,运用得好能造福百姓,否则就会祸国殃民。怎样驾驭权力、驯服权力一直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因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1](P.333)近些年来,中央先后陆续出台了许多党内法规。但,效果并不明显,人民群众对党风存在的问题十分忧虑和关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制度建设,今年1月,他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2](P.388)6月,在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把八项规定落到实处,强调将“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7月11日-12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刚开始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满含深意地指出:“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还明确提出“活动一开始,就要针对‘四风问题,立规矩、建制度,从源头上防治作风不正、不实、不廉的问题。针对薄弱环节研究出台一些加强作风建设的具体制度和规定,严格执行,令行禁止。”说到底就是要用制度管权,管人,反腐败,用制度转变作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和制度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沉痛教训的反思。要防止“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就必须要发挥制度对权力的规范、制衡、监督、约束作用。权力本身不等于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势必滋生以权谋私、损害公共利益的腐败行为。那么如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呢?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破利益格局固化的藩篱,加快形成体现权力运行规律的制度机制,织密制度之笼,堵塞权力寻租的制度漏洞,避免出现“牛栏关猫,进出自由”。
二、筑牢权力运行的刚性制约机制
关住权力需要什么样的笼子呢?习近平强调了三个机制:“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第一,完善决策机制。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带有根本性的因素。由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所决定。中国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在人民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大体上符合国情,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资源和力量办大事,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也要看到,这种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主要就是决策机制不够完善,决策权过分集中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首先要加强对决策权的制约和监督。要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加强决策的论证、听证,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民主水平。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第二,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是防止权力腐败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公开的目的在于使权力的运行边界更加明确,权力的行使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防止权力滥用错用。权力公开,不仅是向部门或单位内部公开,也要向社会公开,接受本单位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制度公开,完善权力公开的机制,明确权力的幅度和依据,明确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载体和时间,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第三,健全监督体系。在我国权力监督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个监督的单位和部门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出现权力监督的漏洞和真空。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加强权力的监督,必须有完善的监督体系,使监督覆盖到权力行使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加强党内监督,落实党内监督条例,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要加强法律监督,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询问、质询、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有关部门工作报告以及预算审查等监督职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完善监督的法律制度,确保人大监督有法可依。完善宪法和法律监督制度,确保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完善司法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司法活动的合法性监督,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舆论监督是人民行使监督权的直接方式,具有其他监督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加快舆论监督的法治建设,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引导机制、纠错机制、反馈机制,提高理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提高通过舆论监督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密切党群关系的意识和能力。总之,要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体系,真正做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理想信念教育要常抓不懈
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能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曾在总结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时说过:“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3](P.63)如果不懂得这一道理,就无法理解我们党为什么在革命战争年代处于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和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能够顽强战斗,百折不挠。当前,我们党正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使命,既有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这种挑战和风险,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党内的,也有党外的,但根本的是来自党内。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归根结底主要是对我们理想信念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理想信念的作用,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他曾把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上的“钙”,并形象地说,“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P.15)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但在一些人看来,理想信念往往是说起来重要,落实起来轻飘,实践起来不要。理想信念可能不像其它工作那样落实起来有形有影有效果,但理想信念是一切行动的“总闸门”,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和行为方式。有的共产党人在寻常时候就看得出来、在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在生死关头豁得出来,归根到底就是有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的干部吃龙虾骂百姓,有的干部奢侈浪费、贪污腐败,有的干部脱离群众、与民争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甚至迷失。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当然,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显然不是一般性的要求,而是有具体的路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在思想理论建设上,要学习党的一系列理论,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各种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真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