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歧视有时比死亡可怕
2015-07-06
“希望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患者:于先生 40岁
说起自己患病的原因,来自湘西的艾滋病患者于先生显得十分无奈。他表示从头到尾他都没弄清楚自己是怎样染上这个病的。今年4月,于先生突发食道糜烂,不能进食,于是便来到医院进行检查,检查显示他已经患上了艾滋病。患病后,虽然他和家人都知道日常的接触根本不会传染艾滋病,但于先生还是从家里搬了出来。
于先生表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有一段时间他根本无法接受。想到自己今后要面对的生活,想到别人知道了他的病后肯定会有的歧视,他从某种程度来说完全封闭了自己。为了维持自己的医疗费用和日常生活,于先生还是没有告诉单位自己患上了艾滋病。除了独居,他现在还是照常工作、生活,但在与别人交往和接触中,他都十分注意。
于先生说,自从6月份开始在医院接受“鸡尾酒疗法”至今,自我感觉已经比治疗前好了很多。现在他最希望的就是病情稳定,更希望社会能给予自己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让自己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坦然面对后轻松多了”
——患者:王先生 60岁
见到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的时候,怎么也不敢相信他是一名已经染上艾滋病一年多的患者。王先生是湖南株洲人,19年前因为某种原因去了云南,之后一直在云南德宏自治州一所中学教语文。发病前,王先生已经是这所中学的副校长,专教高三语文,他教过的学生有很多现在都在国家重点大学就读。
当被问起患病的原因时,王先生私下承认,很可能是因为不正当性关系造成的。去年8月,王先生因为腮部淋巴肿大而在当地医院就诊,院方对其淋巴进行切片后发现他已经感染了艾滋病。在被医院确诊之后,王先生向学校写了一封信,向领导坦白了自己的病情,同时请了长期病假,之后便回到了株洲。王先生的老伴去年已经病逝,三儿一女现在都已成年,在得知父亲的病情后,他们还是表示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父亲。虽然王先生现在也是一个人住,但与家人相处还算和谐。
王先生说:“我现在感觉还不错,坦然面对以后自己都觉得轻松多了。退休手续正在办理当中,自己生活也都能自理。我对今后的生活仍然充满信心!”
艾滋病是英文aids的音译,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这个命名表达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从中可以了解艾滋病三个明确定义:第一,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第二,免疫缺陷:表示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第三,综合征: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种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状群。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有何不同
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内起,人体就开始了同它的斗争。在开始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症状,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其他病菌就会乘虚而入,使人发生多种疾病,一般被称为机会性感染,如严重的腹泻、肺炎或某些癌症等,这时感染者就成为艾滋病患者了。
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患者可由数月至数年,一般为8~10年,最长可达19年以上。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有哪些表现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出现症状,可分为四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个别有头痛、皮疹、脑膜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
2.无症状感染期。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但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几乎达100%;
3.全身性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
4.艾滋病期。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持续不规则低热超过一个月。慢性腹泻超过4~5次/日,3个月内体重下降>10%。患者有突发的咳嗽、气短、血氧分压下降等肺功能衰竭症状,常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体虫病,隐球菌脑膜炎,以及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粘膜的kaposi肉瘤、淋巴瘤等。
健康人是怎样感染的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当健康人的皮肤和黏膜出现了伤口,而这些伤口又恰好接触到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和伤口渗出液等,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
吸毒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吸毒者常常共用针管、针头,如果其中有一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注射器就会被污染,那么艾滋病病毒就会通过针具传染给其他吸毒者。
输血时怎样预防艾滋病
如果输入了带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接受血液的人几乎无一幸免,都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所以,保证输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是预防艾滋病病毒经过血液传播的重要屏障。个人安全用血要做到: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如果必须输血,有权利了解血液是否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3.不要为了所谓“增加抵抗力”盲目使用血液制品。
怎样预防母婴传播
首先要保护妇女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这样孕妇就不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如果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仍想要生育孩子,那么应该定期到医院接受医生的产前指導。生孩子时,可采用剖宫产。孩子出生后,要避免母乳喂养。
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吗
一般的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下面这些行为,都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1.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同进餐;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
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咳嗽、打喷嚏、谈话。
艾滋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HIV—1虽然无法根治,但在医疗方面已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医学研究人员已成功地延长了HIV携带者以及AIDS患者的生命。第一种被证实可阻止HIV—1在患者身体内复制的药是叠氮胸苷(又叫AZT)。当AZT八十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问世时,患者一年的费用约为1万美元,到1997年降至2738美元,泰国和几个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经过谈判,使每年每个患者的费用降至657美元。但是,AZT只能使每个患者平均延长约六个月的健康生活。1994年,一种更为有效的、使用三种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的治疗方法被发明,因为它是一种联合疗法,所以又叫鸡尾酒疗法(或HAART疗法)。
鸡尾酒疗法是目前为止被认为最有效的控制HIV—1复制的治疗方法。可是,该疗法副作用很明显,而且非常昂贵,一年约需要10万人民币。
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1.洁身自爱,不去非法采血站卖血,不涉足色情场所,不要轻率地进出某些娱乐场所;任何场合都应保持强烈的预防艾滋病意识;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不要因好奇而尝试吸毒。
2.生病时要到正规的诊所、医院求治,注意输血安全,不到医疗器械消毒不可靠的医疗单位特别是个体诊所打针、拔牙、针灸、手术。不用未消毒的器具穿耳孔、文身、美容。
3.不与他人共享剃须刀、牙刷等,尽量避免接触他人体液、血液,对被他人污染过的物品要及时消毒。
4.注意与艾滋病病人的接触:给艾滋病病人采血及注射时,注射器应采用一次性用品,病人的血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应进行彻底焚烧。病人的器皿及医用器械要专人专用,如病人的刮脸刀、牙刷、毛巾、茶杯等应专人专用,排尿、排便后要用肥皂洗手,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零艾滋:全世界都在逐步努力着
艾滋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始于1981年。当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市医院,发现5例男性同性恋病人免疫功能极度衰竭,用多种药物治疗均告无效,最后以死亡告终。当时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艾滋病。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次在其周报上作了报道,从此,人类历史上又多了一种新的传染病。
1986年,第一种抗艾滋病药物问世。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決定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是第28届“世界艾滋病日”,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报告说,世界正行进在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快速通道上。在过去一年里,科学界在对抗艾滋病的道路上又取得了不少新成绩。比如今年2月,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英国期刊《自然》上报告说,一种基于基因疗法的强力新药可阻止艾滋病病毒的各种已知毒株的感染,这一成果为研制有效、通用的艾滋病疫苗带来希望。
法国研究人员也在今年7月宣布,一名法国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停药12年后未发病,这是世界上首例出生后立即接受早期治疗、多年有效控制病情的病例。由此可见,全世界的人们从最初对艾滋病的无知、恐惧到后来的研究、正视、理解,已经在逐步努力着。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对艾滋病患者的帮助和关爱的行列中来。
艾滋病患者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关爱
实际上,得了艾滋病并不一定都有吸毒卖淫等行为,吸毒、卖淫、嫖娼者也不一定都会得病;许多因为输血、注射或母婴传播而感染艾滋病毒的人,特别是因为丈夫有不良性行为而被传染的妇女,显然是无辜受害者。而且,即使是由于不良行为而感染了艾滋病毒,从法律和人性的角度而言,他们并没有丧失任何本该拥有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因此,全社会都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他们。
当然,艾滋病毒感染者也应当对社会和家庭承担起必要的义务和责任。首先要尽快改变自己的高危行为,要通知自己的配偶和性伙伴、吸毒伙伴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并积极主动配合医疗卫生单位对自己病情的检测、监控和治疗。其次,在结婚、妊娠和生育前都应接受专科咨询并采取积极的措施,禁止献血,避免一切可能把疾病传给他人的工作或岗位。
艾滋病不是少数人的灾难,是全人类的灾难,这是每个人都必须树立的观念。希望在彻底消除艾滋的道路上,艾滋病人不用再隐去他们的病情,工作在抗艾战线上的医疗工作者们,不用再付出被周围因恐惧而产生的“排异”代价。让艾滋病人回到社会的怀抱中,不要再让他们在家门口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