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众不同,自然高格

2015-07-06赵恒平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15期
关键词:慈悲心推动者文章主题

赵恒平

《放生台与钓鱼台》一文通过作者所见,阐述对善良的认知:“善良是埋藏于人的骨子里,心灵深处,贯穿于一生的行为和实践。”类似的文章主题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为此,作者花费功夫,从写作的布局谋篇入手,在普通中写出不普通来。

首先是一肩担双责的“我”,让行文构思独特。缘事说理是行文的通常写法,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明白叙事背后的道理,而又不觉得是作者强加的,就需要在叙事上下功夫。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采用对话的方式,“我”既置身事外,又置身其中。“我”是如《孔乙己》中的那个小伙计,是文章的串联人物,起到线索作用,是全程事件的见证者。“我”见到了部分放生者的过于注重形式本身,“我”见到了不同人对善良真正内涵的表述。因为“我”置身事外,所以能够对所有事件进行客观描绘和评价。同时,“我”又与《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不同,“我”又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事件背后道理的探究者。因为“我”在放生台看到了与放生精神背道而驰的三天两头吃大餐的小老板,并由此发出疑问,推动行文,最终让全文的观点表达出来——人们的善良在于心。所以,这种既在文章中充当无足轻重的线索人物,又在文章中担任情节发展和主题彰显的主要推动者,一人承担双重任务,正是这篇文章行文构思与众不同的所在。

其次是不一致里的一致,使文章主题合理推出。推动文章发展的基本事件是“我”看到几位三天两头进出宾馆,大吃大喝的小老板,也虔诚地参与放生,但是他们平时行为与放生精神背道而驰。为了让这种不一致更明显,作者又特意设置了两个对比性的场景,一个是上游的放生台,一个是相距仅三公里的在下游的钓鱼台,放生和钓鱼所追逐的精神在一般人看来,无疑是矛盾的。如何让这二者和谐一致,是我们阅讀文章的动力。为了给这个悖论找到和解的途径,作者分别探访了法师和钓鱼者,以他们看似不一、实则一致的解答,从精神层面上实现了对悖论行为的和解。法师的解答,主要告诉“我”和读者,放生仅仅是一种形式,它需要放生者内心“拥有慈悲心”。它通过一种形式化的程序,感召参与者去理解“慈悲心”的真正内涵,进而真正去实践慈悲心。相对于法师的隐晦表达,垂钓者就说得简单明白,与所有的行善的形式相比较,真正重要的是行善者的内心,只有生发在心底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针对两种行为,有了两种解读,而结论高度一致,即真正的善良是埋藏在心里的,犹如树木的根生长在地上一般:“做善事的最高境界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的生存、生长、发育,而不善于表现,不争功邀宠。善良是埋藏于人的骨子里,心灵深处,贯穿于一生的行为和实践。”

文章虽短,文意颇深。尤其是作者独特的行文构思,给文章增光添彩,引人深思。

猜你喜欢

慈悲心推动者文章主题
柔软的春
运用典型材料 突出文章主题
领导干部有效提升管理艺术的路径研究
陈威如:未来管理需要极大的“慈悲心”
别让“爱心墙”坍塌
强而有力的4K HDR推动者 Sony索尼 VPL-VW268
巧用对比 突出人物形象
正确感悟文章主题的金钥匙
省级医改的理性推动者
于德志:省级医改的理性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