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视觉设计分析
2015-07-06黄彦雄
黄彦雄
摘要:自从手机走出实验室以后,经历着由笨重到单薄、单功能到智能、大众化到个性化的过程,逐渐渗透入普通人的生活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根据日前智能手机的市场需求可以得出结论:当市场上各品牌手机的硬件处理速度与软件技术发展到趋于平衡的时候,手机的发展与竞争就限定在了手机形态、外观配色等视觉设计上。本文以手机的发展简史为出发点,从用户需求与用户心理的角度,分析当前智能手机在外观、用户界面等视觉设计上的审美特点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视觉设计;智能手机;用户界面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手机这个新型移动通信工具开始走入普通人的生活。近年来,手机发展更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在此过程中,手机在性能、功能、操作方式上日趋成熟,在功能具备的条件之下,用户对手机的操作需求转移到精神需求上来,更为关注手机的外观与界面。著名设计公司IDEO的创始人比尔·莫格里奇认为:“消费者在购买数字产品时已不再一味追求功能等基本要素,信息时代数字产品的设计应更关注人们使用产品的行为与情感体验,以行为、情感出发设计出美观的产品。”
一、手机发展简史与造型演变
世界公认的第一部手机的缔造者是马丁库帕带领摩托罗拉公司的设计团队制造的便携式手机,俗称 “大哥大”。从这个外形酷似砖头的手机诞生之日起,手机开始了它的发展与演变[1]。笔者从手机的外观与功能美学角度,将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从笨重到小巧(1989年——1997年)
体积庞大、不易携带、价格昂贵的“大哥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能被普通消费市场所接受。1989年,第一款便携式手机首创翻盖模式,标志着手机完成了成为真正意义上“手”机的第一次蜕变。在这个时期内,手机造型是以直板或翻盖为主流,这种造型满足了人们对于手机造型易携带的需求,这一时期手机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进行基本通信。
(二)初次发展时期:从黑白到彩色(1997年——2007年)
发展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进行的,如同电影、电视的发展史一样,这个阶段的手机屏幕从黑白到彩色在视觉上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飞跃。屏幕提升的技术门槛不高,使得屏幕色彩多元化推广迅速,同时手机厂商们从用户反馈的消息中得知,用户对于数码摄录功能的存在需求不可忽视。
(三)快速发展时期:从繁琐到简洁(2007年至今)
2007年,苹果公司iPhone的出现,颠覆了之前的手机设计定位。同年,谷歌公司推出了智能系统——Android。两大智能系统让手机从功能化步入了智能化,在外观与交互视觉上也完成了一次嬗变。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手机视觉审美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亚拉罕·马斯洛曾提出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基本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大部分[2]。手机和其他产品一样符合这种递进的需求关系,当一种需要被用戶满足之后,用户会提出下一个需要,手机制造者会不断创新,使需要被用户满足。基于用户需求的关系,根据手机的视觉设计特点大致将其分为功能性的需求、时尚感与科技感的需求、个性化的需求。
(一)功能性需求下的手机视觉设计
在手机发展的快速阶段,其在类别上已经有了功能性的细分,甚至有些生产商主打生产一种类别的手机。以国内某电商的分类为例,如商务手机在外形设计上定制感强烈,外观大气,材质多用皮质或贵金属,部分以钻石、宝石镶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意义。
(二)时尚感与科技感需求下的手机视觉设计
手机是科技与时代发展的产物,自然在设计中汇集了时尚和科技的元素。消费者对时尚感和科技感的追求属于人类需求理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
(三)个性化需求下的手机视觉设计
手机的种类和品牌日渐增多,但一部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的手机始终未出现,因为人们对手机的美感都有着个性化的选择。手机的外形、色彩、材质都是可塑部分,不同的人对这些元素都有着不同的选择。外形上,不同尺寸、形状、层次对应着用户不同的心理情绪,例如对称或矩形能显示空间严谨与科技感,自由曲线创造动态造型,对应着热烈、自由、青春。手机的色彩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象征,它不仅仅起着装饰性的作用,还体现着用户的审美原则。
三、手机用户界面的视觉设计
随着智能大屏手机逐渐成为手机市场的主力,用户界面这个概念也变得不再陌生。“用户界面简称UI(UserInterfaces),是指使用者与物的连接空间,是为解决人机交互问题而诞生的新概念。”手机UI泛指在存在于智能手机当中,使用者和手机之间进行交互从而达到操作目的的界面,手机UI存在于手机主系统以及手机app当中。在手机UI中,存在着可以遵循的视觉设计原则和美学原则。
(一)手机用户界面的视觉构成
手机用户界面是由图标与文字两个部分构成的。图标在手机用户界面当中,是作为进入应用程序的一个快捷窗口,它的交互性特征是与其他符号最大的区别。图标与指示物之间存在一些相似或相仿的特点,用户会通过图标产生一定的经验性和心理性联想,以便于对指示物的理解和记忆。为了更为准确的传递信息,文字和图标一起出现可以相互补充,用户能更好的对信息进行理解。虽然文字不能像图标那样具备交互性,但是在特定用户使用过程当中,它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用户界面的视觉心理与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其设计心理学当中曾提出设计模式与用户模式是通过系统和系统表象来建立联系的,实际上用户界面的视觉心理与理解与这个过程十分相似。
手机的主程序和应用程序都是计算机编程设计完成的,但用户的操作不可能直接作用于程序,而是通过手机界面来进行。用户界面不仅是用户与手机交流的媒介,它还具有着以上的视觉心理过程。
(三)用户界面视觉设计遵循的原则
不同类型的手机可以建立不同类型的用户界面,用户界面也可以建立自己的风格,优秀的用户界面需精心设计,遵循着一定的视觉原则。
1.可视性。可视性并不是简单的设计元素在用户界面上的展现,它指的是设计符号,这种设计符号化的意义在于运用语言媒介的符号化造型,以符号造型来表达意义或情感。如图标就是一种符号,在交互模型当中,用户触发前基本能明白触发对应的行为事件与它的交互结果。具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心理经验的用户在看到这个设计符号的时候能够大致明白它的用途。
2.反馈性。“反馈是控制科学和信息理论中一个常用的概念,其含义是向用户提供信息,使用户知道某一操作是否已经完成以及操作所产生的结果。”反馈性原则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在触发界面之后,界面需要做出一定的回应向用户反馈触发结果,如果因为信息错误、程序运行等待,需要发出报警等因素导致的暂时不能处理的信息,必须在界面上做出反馈告知用户,从而不会产生重复操作或长时间等待,而反馈原则是与用户视觉原则直接相关联的。
3.习惯性。习惯性是基于用户的视觉经验、视觉习惯而言的。智能手机用户的系统操作经验来自于很多方面,例如在对程序进行触发的时候对其进行点击,在关闭的时候点击“×”关闭符号,调整顺序的时候对其进行拖曳等,都是直接来源于计算机的使用经验,是在使用计算机时的视觉应用习惯。在设计时应符合用户对文字或图形的处理习惯,例如人们视觉在阅读的时候通常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在手机主程序或应用程序设计中,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手机的发展在经历了初创、初次发展、快速发展几个阶段后,仍在快速的日益更替,在市场多样化、细分化的条件下,除了满足用户功能性需求外,还要满足用户视觉设计和美感需求。因此,关注手机的视觉设计和美学表现规律,对于手机今后的发展与创新,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手机发展史简图[J].装饰,2013,01:14-15.
[2]Donald Norman.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罗仕鉴、朱上上、孙守迁,人机界面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