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
2015-07-06
华声 2015年6期
尽管他的名字被无数次地印成铅字,出现在书的封面上,分发到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手中,可罗国杰的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始终是陌生的。
多年来,这位中国伦理学奠基人长期保持着低调的风格,直到3月9日去世。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前来告别的人有四五百之多,长长的队伍令人咋舌,甚至习近平、张德江、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送来了花圈。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国杰被称为“镇院之宝”。在他的領导和组织下,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本、硕、博三级伦理学培养体系,由此成为全国高校伦理学的研究中心。
在外人看来,伦理学有点儿太过学术,不大接地气儿。罗国杰的学生、华夏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林建初刚考上研究生时也曾问道:伦理学专业对国家到底有什么用?
罗国杰回了3个字:“正人心”。
“人的心正了,什么事都有秩序,人的心坏了,就总想着钻空子,法律管不胜管。”他引用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贾谊的话: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理者,禁于将然之前。意思是,法律是等别人犯了罪之后,再来惩戒;而道德却在人犯罪之前,就制止了恶行。“从治理社会上讲,依靠道德的力量是最长远、最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他说。
“得道的儒者”罗国杰,他用一生“正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