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剧演员贾玲恶搞花木兰遭批

2015-07-06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贾玲花木兰真善美

“唧唧复唧唧,木兰啃烧鸡……”2015年6月27日,喜剧演员贾玲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表演小品《木兰从军》时,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节目播出后,立即引起了众多网友和观众的不满。7月7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刊发公开信,要求贾玲及节目组公开道歉。

网友们称,节目中贾玲扮演的花木兰因贪生怕死而不敢奔赴前线,被父亲骗去从军;在军队中,木兰因吃亏被迫上战场成为将军 ;回归故乡后,去世的父亲留下一封信,告知其因恶霸看上她,父亲才骗其去当兵……这严重颠覆了花木兰聪慧、孝顺、勇敢等英雄形象。7月18日,贾玲在微博上公开道歉,并表示:“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显然拿她来演绎成一个喜剧作品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有违公众审美习惯的。”

多维解读

创作的自由与边界的失守

在一个越来越开放、多元的社会,恶搞确实是一些人创作的手段和自由。只要这种恶搞没有成为主流,社会就应该有容忍的雅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恶搞就有理了。毕竟,恶搞虽然能够带来笑果,但它并不具备建设性,而是以解构为基本手段,对已有的形象和文化进行破坏。这就要求恶搞者有其表达的节制,有其坚守的底线,而这个底线就是不能对真善美进行恶搞。

因此,我们不能接受将《背影》里父亲为孩子越过铁轨的行为解读为违章,不能接受将堵枪眼的英雄行为解读为不小心摔上去的,不能接受将雷锋做好事的动机解读为想出名想疯了。因为这些解读已经触及了底线。即便是在最世俗的社会,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共通的。如果一个社会连真善美也可以随意玩笑,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定是价值觀沦丧的社会。对比美国电影《花木兰》,其中也满是搞笑的场景,比如误会、巧合、滑稽,但是电影没有对花木兰身上的真善美进行一点恶搞。难道这样的创作方式与创作理念,我们至今还搞不清楚?

不必对喜剧太较真

木兰文化研究中心高调反对“恶搞木兰”,看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实际上犯了基本的逻辑错误——把喜剧与历史等同起来。花木兰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其记载最早出现于北魏民歌《木兰辞》中,寥寥数百字。而明朝万历年间《四声猿传奇》一文,赋予木兰“花”姓,还增添了战争结束后木兰嫁给了王郎的情节。新中国成立后,豫剧推出了《花木兰》。花木兰的故事随着历史变迁不断丰富,已形成一个故事谱系,但是艺术不等同于史实。

运用喜剧的方式对传统故事进行再加工,即便有些调侃也无伤大雅。毕竟,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说是歪曲历史,有点上纲上线。舆论对待贾玲的争议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应如何看待年轻人的创新。社会舆论经常会有矛盾的心态:如果年轻人创新少了,就会觉得他们暮气沉沉;一旦年轻人创新“玩出花样”,很多人又会认为他们是在“瞎搞”。这说明,社会对年轻人的创新并不宽容,甚至存在偏见。因此,与其让年轻人道歉,不如说服年轻人,给年轻人指出哪里不合适、应该怎么样改正。

猜你喜欢

贾玲花木兰真善美
花木兰
花木兰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贾玲: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安阳有个“花木兰”
当贾玲遇到宋仲基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喜乐街》欢乐就是多
俄罗斯的“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