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立波讽刺汉服表演引争议

2015-07-06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毒舌周立波制作者

周立波的“犀利大嘴”又惹事了。在2015年6月27日晚播出的《中国梦想秀》上,一组表演者在舞台上穿着汉服进行了表演,并做了中国传统礼仪方面的展示介绍。身为“梦想大使”的周立波,在他们表演结束后询问其中的几位女性表演者:“你们敢不敢穿着这个衣服晚上九点半以后走出去?肯定走得是像援场一样的。”随后调侃道:“你们是哪个洗浴中心的?”

周立波的此番言论遭到了网友的质疑,认为周立波应该公开道歉:“你可以不喜欢汉服,但说是从洗浴中心出来的就欠妥了,表演者中还有小女孩呢。”节目中一位圆梦者表示,对周立波不了解汉服文化表示理解,但对他的说法无法认可。尽管质疑者众,但周立波方面一直未予以回应。

多维解读

变味的“幽默”不应提倡

即使用对言论最宽容的标准来看,周立波的“洗浴中心论”也失之尖刻,考虑到表演者中还有小女孩儿,这种“毒舌”言论给听者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会更大。周立波是名人、是红人,于是就成了不少节目的座上宾,成了不少追梦者口中的“导师”。周立波也许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这个舞台上全知全能,拥有决定表演者命运的权力。当一个人过于自信,往往就会无所顾忌,忽略他人感受,只图自己一时嘴快,“毒舌”言论也就自然脱口而出。

这种现象在如今的娱乐节目中并不鲜见,也正是一些节目制作者有意无意中希望达到的节目效果。一些明星嘉宾以“毒舌”著称,以讽刺、挖苦他人为乐,确实也制造了一些话题。比如,选秀节目《超级演说家》中乐嘉醉酒爆粗,还美其名曰说是“真实表达”;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张绍刚频出恶语,甚至有把人骂哭的“壮举”;春晚舞台上,蔡明连续两年扮演“毒舌老太”,大有要把“毒舌进行到底”之势——“无毒舌不娱乐”,似乎成了电视节目取悦观众的秘诀。但问题是,观众的欣赏水平就真的停留在这种层次上吗?

周立波之类的嘉宾主持,在节目中的作用不该是卖弄自己的“毒舌”,而应是创造机会让表演者出彩。电视节目制作者、把关者也应该明确一点,那就是媒体是社会公器,节目是面向公众的,不能没有起码的职业伦理和价值底线。希望周立波式的幽默到此为止,如果不想被时代淘汰,就应该多培养点不伤害人的、充满尊重的、真正的幽默感。

“汉服女孩”给周立波上了堂文化课

美女与汉服,相互辉映,自然令人赏心悦目。再者,“汉服表演”绝非吸引眼球这么简单,因为这是一次汉服文化推广活动,表明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和传承。然而身为主持人的周立波,不仅不懂汉服文化,还戏称几名女孩是洗浴中心“援场”的。与其说这折射出了周立波的霸道和偏见,不如说其本身就没文化。

事实上,弘扬和传承以汉服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并非是一种个别现象。近年来,汉服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模糊概念,变成了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队伍、有媒体关注、有较多人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迅速地融入到了社会文化生活之中。然而,周立波身为所谓的文化精英,却完全不懂汉服文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远未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传统文化的长期缺位,使中国正面臨着文化断层的危险。

因此,几名“汉服女孩”反而给周立波上了堂文化课。让我们先把民族自尊、文化复兴这类大口号放在一边,再看几名女孩的“汉服表演”,她们推广汉服文化,就变得单纯了起来——没有强制也没有压力,纯粹是一种文化自觉与一种文化传承。而这种自觉和传承,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循迹而上,把目光投射在历史遗留下来的衣冠文化上。汉服文化,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个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或许这就是推进汉服文化复兴的真正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毒舌周立波制作者
Sugar Painting 糖画
爸妈毒舌幸存指南
卷雪茄
从波波到涛涛,周立波终于活成了玛丽苏
一起审审题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